中国首条无轨电车线路在上海:14路电车微历史

14路电车微历史

1914年

早期英商14路无轨电车

11月15日,英商上海电车公司(简称英电)开辟上海第一条无轨电车线路14路,自郑家木桥(今福建中路延安东路口)沿福建路至老闸桥(今福建中路北京东路口),线长1.127公里。

11月27日,因电车硬质车轮行驶造成路面损坏,工部局与英电拉锯磋商修复道路费用及改善车轮方案期间暂停行驶。

1915年

早期开往郑家木桥的英商14路无轨电车

7月6日,14路电车恢复行驶。

1916年

早期开往天后宫桥的英商14路无轨电车

9月21日,14路电车北端沿北京路(今北京东路)向东延伸至天后宫桥(河南路桥)。

1925年指南:14路无轨电车票价表

1925年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往沪宁车站(北站)的英商14路无轨电车

10月11日,14路电车北端延伸至北火车站(北站),自原线经河南路桥、北河南路(今河南北路),终点站设于北山西路(今山西北路)。

1926年

10月23日,14路电车与法商电车互通,南端延伸至民国路(今人民路)郑家木桥街(今福建南路)口。

1927年

11月3日,14路电车北站终点由北山西路调整为北河南路老靶子路(今武进路)口。

1929年地图:14路无轨电车北站终点站

1934年指南:14路无轨电车票价表

1937年

因战事影响,9月5日,14路电车调整为郑家木桥至河南路桥(南堍)。

11月12日,北端终点仍恢复为北站,自郑家木桥至北站全线长2.558公里。

1939年无轨电车线路图:14路走向

1951年

7月,14路电车南端终点恢复为人民路(福建南路口),线长3.338公里。

1951年地图:14路走向

1953年

50年代14路无轨电车,配车EMB603T型

14路电车北端延伸至沈家湾(武进路吴淞路口以西),线长增至3.796公里。

1953年地图:14路沈家湾终点站

1954年

14路电车南端延伸至老西门,线长6.39公里。

1955年

21路环城电车(1953年开辟)撤销,14路电车自沈家湾起循原线至人民路,沿人民路、中华路环城内圈行驶后,再循原线回沈家湾,终点站设小南门。

1956年地图:14路无轨电车环城

1957年生活手册:14路无轨电车线路信息

1958年

五六十年代四平路上的14路无轨电车

14路电车北端延伸至全家庵路(今临平北路),自全家庵路至老西门线长7.864公里。

1959年公交手册:14路无轨电车票价表

1962年

1963年地图:14路老西门终点站

9月1日, 11路环城电车开辟,14路电车不再内圈环城一周,终点站恢复为老西门。

70年代老西门终点站的14路无轨电车,配车SKD663型

1983年手册:调整前的14路电车信息表

1983年

1983年行驶在辽源西路上的14路无轨电车,配车SK561GF型(Leroy W. Demery, Jr. 摄)

9月15日,14路北端延伸至打虎山路,线长8.75公里。

1984年地图:14路打虎山路终点站

1985年

8月15日,配合福建路,浙江路实施单向通行,14路往老西门方向改道天潼路、浙江北路、浙江中路、湖北路、海口路、浙江中路、浙江南路、人民路。

1988年,河南路桥上的14路无轨电车,配车SK561G型(徐喜先 摄)

1988年

1990年地图:14路东新桥终点

14路南端终点调整至东新桥,至打虎山路线长7.75公里。进站经由湖北路(北向南)、海口路、北海路、湖北路(南往北)、广东路、福建中路折返,终点站设于湖北路上(北向停靠)。后终点站迁移至广东路福建中路口(即今址),进站线路简化为由湖北路北向东直接转入广东路。

东新桥终点站调整至广东路上的14路无轨电车

1995年

9月24日,因海宁路、武进路实施单向通行,14路往打虎山路方向改走河南北路、海宁路、吴淞路回原线。

1997年春节期间,二电公司自行研制的全国首例冷暖空调电车在14路投入运营(《文汇报》资料)

90年代14路电车广告车票(陈寒松 提供)

1999年

90年代中,14路配车SK5105GP型(阳光不锈 原作)

14路北端延伸至本溪路,往本溪路方向自原线经由控江路、江浦路、本溪路,往东新桥方向自本溪路经控江路、打虎山路回原线。

2001年

8月14日,14路延伸至江浦路中山北二路,填补江浦路北端公共交通空白。

2006年,行驶在武进路上的14路,配车SWB5105KGP-3型(网络资料图)

2014年,东新桥终点站的14路电车,配车HZGWG100G型(张渊源 摄)

今日东新桥终点站的14路,配车JNP6120BEV1型(张渊源 摄)

14路电车沿线地标

东新桥

东新桥北海路闹市旧影

区片地名。此处原有洋泾浜(今延安东路)上自东至西的第7座桥,建桥初无名,人称“新桥”,后其西筑第8座桥,遂称“东新桥”。西首的桥称西新桥。1914年后拆桥筑路。原桥址北部的北海路、湖北路、海口路、浙江中路交会处,曾是皮革业、纸扎业聚集成市的地方,由于这里的地形有利于电车转弯、掉头、停靠,交通繁忙。

早年在郑家木桥建造的电车转向盘台。无轨电车到终点站后,先驶上该台,然后用人力推动转台实现车辆掉头

最南端的公馆马路(金陵东路)从1908年起,有法商2路、10路有轨电车行驶,在此设有东新桥站。英商3路、5路电车也由桥址北部开往山海关路和北站,电车四通八达,东新桥便成为东西南北交通枢纽。1949年后,这一带商业服务业依然繁荣,旅馆、饭店、食品店等营业一直兴旺。多年来,14路电车设有“东新桥”起讫站,使地名一直传承至今。

几十年未变的东新桥终点站,成为上海地方文化经典传承的绝佳案例(张渊源 摄)

日升楼

旧上海日升楼所在的南京路浙江路交会处

历史区片地名。泛指今南京东路、浙江中路、湖北路交汇处一带地区。19世纪80年代时,在今南京东路北侧、浙江中路转角处,建有“五龙日升楼”茶馆,因在茶楼可俯视五条马路,故名。因其布置精致,地理位置好,故茶客盈门。日久,附近一带也习称为“日升楼”。1908 年(清光绪三十四年),上海第一路有轨电车经此通往外滩。同年,浙江路桥在其北首建成。不久,该地区遂成为市区南北东西交通要冲,1、2、3、5、6、7路有轨电车均经此。清末民初,新新舞台及楼外楼游戏场亦在此开张。1917年起,先施、永安、新新三大百货公司先后开设,这一带市面更为繁华。后日升楼茶楼因重建房屋而歇业,但作为地名仍被袭用至五六十年代。今该路口仍是繁华商业区,14路电车穿越南京路步行街时仍极具老上海遗韵。

今日经过南京路浙江路口的14路电车(张渊源 摄)

老闸桥

1949年时的老闸桥北京东路(Vladislav Mikosha摄)

区片地名。指今福建路桥南堍至北京东路的福建中路两侧地区。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苏松常道韩佐周在此处吴淞江建三洞石闸,闸上有桥,可通行人,后闸毁。雍正十三年(1735年),在金家湾(今新闸桥附近)另建一闸称新闸,此处原闸即被称作老闸。清嘉庆年间,这里的市集已称为老闸市,并有通至县城北门的石路,西首还有老闸街(俗称老闸老街,今不存)。光绪初年,英美租界工部局在此建六孔简支木桥一座,此桥北通今福建北路,南接今福建中路,但仍称老闸桥(1968年后称福建路桥)。20世纪30年代,这里柴行密集,多达20多家,此外茶楼、菜馆、酒行、土布店、地货行、小菜场等生活设施俱全,在福建中路沿街的众多店铺中在迄今仍屹立在原址的有著名面馆——德兴馆。90年代南岸建起的上海科技京城,即是在境地西部的福建中路、北京东路交会处的西北旧式里弄的旧基上。2004年,福建路桥危桥改建,福建中路以东,北京东路以北,石潭弄以西包括原老闸大戏院在内的建筑拆除。

河南路桥

80年代河南路桥俯瞰

1843年(清道光二十三年)此处设有渡口,名三摆渡。1875年(光绪元年)工部局建木桥,称三摆渡桥。1883年又将原木桥拆除另建新桥,仍为木结构。因当时桥北有天后宫,故俗称“天后宫桥”。1927年原木桥拆除,改建为长64.46米,宽18.2米的3孔混凝土悬臂挂孔桥,正式命名为河南路桥。2006年6月,因地铁建设需要,在保留原桥风格基础上对河南路桥实施拆除重建,新桥于2009年1月19日建成通车,较前规模更大。目前该桥是苏州河东端唯一可双向通行电车的桥梁。

上海总商会

上海总商会门楼旧影

在河南路桥北堍,北苏州路470号。原系清出使行辕旧址,1915年在此建造上海市商会会所,系一幢钢筋混凝土结构三层西式楼房。进门是甬道,甬道北端西侧辟一小花园,内有童子军四烈士纪念碑一座。童子军四烈士即罗云祥、毛征祥、应文达、邹正武四人,于“一·二八”之役赴前线救护伤员,被日军残害。主要建筑有南大楼和北大楼。南大楼底层为会场,二、三楼为办公室。1949年后,总商会改组为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1979年迁至香港路51号,此处建筑由电子元件研究所等单位租用。总商会大楼至今依旧气势非凡,高大的西式拱门仿罗马凯旋门式样,门楼上部是镌刻着花草图案的方柱和圆窗,中间半圆形的砌石拱券,石刻雕饰丰富。建筑于2018年6月修缮后向公众开放。

河滨大楼

河滨大楼旧影

(点图片回看25路沿线地标)

七浦路

80年代的七浦路市场

(点图片回看25路沿线地标)

虹口沈家湾救火会

虹口沈家湾救火会旧影

1867年1月7日(同治五年十二月初二),公共租界工部局成立 “火政处”后设虹口机队,即虹口救火会的前身。当时队部设在现址的南首海宁路北吴淞路东侧,即俗地名称为沈家湾这一带,因此有沈家湾救火会的称呼。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租界当局一再越界筑路扩大范围,遂于1915年在现址新建房屋,1917年建成,建筑为三层砖木结构并设有训练场,有36米高瞭望塔,瞭望半径可达5公里。因坐落于武进路吴淞路路口转角,大门朝西南,呈巨大凹弧形,颇有气势。底层主要为消防车库,二楼为办公室和值班室,三楼即宿舍,靠哈尔滨路处设有仓库。1949年后由上海市公安局消防处接管。现为消防虹口支队虹口中队。(更多救火会点这里回看)

虹口消防中队今貌(张渊源 摄)

和平公园

1959年初的榆篮公园,今和平公园

原为农村地带。1958年初,以地处榆林区、提篮桥区、北郊区之间,新村集中,宜开辟公园,于当年9月开工,1959年元旦预展,4月22日正式开放。筹建时曾名榆篮公园,不久更名为提篮公园。而后为纪念建国十周年,园内塑造展翅翱翔的大型石雕和平鸽(“文革”中被毁),并正式命名为和平公园。园内原有动物展出,设有猛兽棚、鹿苑、猴山、金鱼池等。90年代开设的海洋世界海豚表演成为一时热点。近年对园内景点进行了调整和改建,新增30 多种植物品种,营造出冬季腊梅浮暗香,春季桃红柳绿百花争艳,夏季荷花满塘,秋季桂花醉人的境界。

和平公园内90年代开设的海洋世界海豚表演场面

新华医院

80年代新华医院外景

在控江路1665号。1958年9月建立,为上海第二医学院儿科系教学基地。1961年,儿科大楼落成,并于翌年将院儿科定名为新华儿童医院。1978年12月,上海市儿童医学研究所在该院成立。1980年由上海市红十字会命名为上海新华红十字医院。1985年成为全国三个围产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培训中心之一。1986年,被世界卫生组织任命为儿童体格生长和社会心理发育合作中心。该院以小儿心血管、小儿外科、小儿白血病、成人消化、心血管、人工晶体和围产医学等专业特色而闻名遐迩。是全市三级医院中唯一一所同时拥有围产和完整儿科亚专业的综合性医院,为首批国家级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