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一流的创新教育氛围

国家发展需要创新人才,学生成才需要创新教育。搞好教育,要回答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两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这为创新教育指明了方向。

培育创新思维是创新教育的基本特征,营造一流的创新教育氛围是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必然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培育创新思维的前瞻性、独创性、灵活性等良好思维品质,才能保证在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和判断时做到独辟蹊径。这就要求高等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乐于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还要把创新思维培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把思想政治教育带入所有学科课堂,使创新思维的培育有更多进益。

营造一流的创新教育氛围,要让学生掌握丰富的创新知识。我国正处于转型发展关键期,传统劳动力比较优势正在弱化,如何将原有劳动力优势转变为人力资本优势,是新时期赢得新一轮国际竞争主动权的重要因素。新时期,使学生掌握创新知识是教师的首要职责。创新是对已有知识的发展,在人类知识越来越丰富和深奥的今天,要求知识结构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因此,高校教育要培养学生具有广博而精深的文化内涵,既要有深厚而扎实的基础知识,了解相关学科及必要的横向学科知识;又要精通自己专业,并能掌握所从事学科专业的最新科学成就和发展趋势。这是从事创新研究的必要条件。只有通过知识的不断积累,才能以更为宽广的眼界进行创新实践。拥有的信息量越大,文化素养越高,思路便越开阔。“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对英语教学来说,就要引导学生摆脱简单的记诵,在慎思明辨上下功夫,关注知识积累的同时,更注重思维的锤炼。传统的教学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和探究”,把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纯粹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转变教学方式,把教学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突出出来,使教学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发现并掌握更多的创新知识。

营造一流的创新教育氛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察能力。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大力培育创新型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国家创新体系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保障,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对于高校教育而言,就要求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深刻的洞察能力、见微知著的直觉能力,以及一触即发的灵感和顿悟,不断将观察到的事物与已掌握的知识联系起来,及时地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同时,观察能力还应当是准确的,能够入木三分,发现事物的真谛,具有在寻常中探求不寻常的创新观察力。以英语教学为例,要利用情景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察力是一种有效途径,通过教师创设与教材内容相符合的教学情境,制造一种能激起学生思考的条件和氛围,使学生在客观情境中获得具体的感受,由此引导学生关注教学内容,产生积极的态度倾向,进而进入思考、探究的境界。为此,教师自己应刻意求新,不因循守旧,勇于抛弃说教和陈规,努力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营造一流的创新教育氛围,要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创新的过程是遵循科学、依据客观规律进行探索的过程。高校教育在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形成严谨而求实的作风,严格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以科学的态度进行创新实践。要改变旧的教育观念中只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的弊端,强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性,如果把他们的个性发挥出来,那就是创新。没有个性的发展,就没有创造性,也就没有人才。个性或者说天赋,并不是少数人具有,而是潜藏在每个人身上的潜能。以英语教学为例,教学要本着以“以学习为中心”的原则,树立师生平等观念,注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融。要在课上、课下,时刻调动每个学生的能动性,发挥他们每个人的潜能,让他们的个性有充分发挥的空间,在实践中展示才华和个性,在实践中锻炼动手能力,从而把课堂变成“创新倍出”的大舞台、素质锤炼的主阵地。

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型人才正以前所未有的时代需求,承载着推进国家自主创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培养创新思维要在知识、观察能力、实践等方面下大力气。同时,营造一流的创新教育氛围,种下创新思维、培厚创新土层,这是“双一流”建设所必须要做的工作。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