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领航 逆势突围

在吉林长春,曾诞生了多个“第一”:新中国第一辆国产汽车、第一列铁路客车、第一辆有轨电车……曾几何时,“长春制造”星光闪耀。然而,在改革发展中,产业结构单一、僵化无活力一度成为制约长春经济转型升级的瓶颈。

近日,经济日报调研采访组走进长春新区时发现,这里集聚了一批优秀的创新力量,形成了培育创新创业的沃土,让一切创新源泉在新区充分涌流……秉承先行先试、敢拼敢闯的改革精神,长春新区正以科技创新实现逆势突围,一场直面“痛点”的攻坚战已经打响。

用真情换真心 为市场添活力

“只要把问题反映在微信群里,很快就能得到解答和帮助,有时甚至是秒回。”微信群里有专人负责对接企业大小事务,目的就是力争足不出“群”帮助企业解决问题,这让入群的长春融成智能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曲宏伟连连夸赞,“有了这个微信群,不管是停电停水,还是员工上下班交通问题,我们和政府各部门工作人员打起交道来,就像一家人一样。”

长春光华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逸夫也点赞了这个频频被提及的微信群——长春新区企业高管微信群。原来,光华科技受电话迁移及宽带网络问题困扰已经半年之久,当王逸夫把情况反映到微信群里,长春新区政务服务与营商环境局副局长、助企队长周丛红第一时间回应,并到企业现场办公,帮助企业对接相关部门,只用4天时间就协调企业接通光纤入户,并节省了几十万元的布线费用。

微信群的建立为高质量服务写下生动注脚,长春市委常委、长春新区党工委书记李忠斌表示,近年来,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遇到了一些新困难,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体制机制问题进一步凸显,改善营商环境已成为东北振兴的首要任务,“营商环境改善了才能留住企业、留住人才”。

服务事无巨细,只为拴心留人。长春新区创新开展“万人助万企行动”,组建118支助企工作队深入1359户企业,着力开展邀请企业高管加入微信群、做好问题跟踪和反馈、加强与企业所属开发区配合协作、做好企业推介、提高服务企业能力、提升服务效能等10项工作,帮助企业收集问题701个,解决609个,问题解决率达到86.88%。

“改善营商环境不只是简化审批流程,而是涵盖方方面面,小到企业门前的一丛杂草,我们都会尽快清理。企业事无小事,企业提出的合理诉求立刻落实。”长春新区党工委副书记唐继东用“动真心、换真情”诠释自己参与新区营商环境建设时的切身感受,区内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更强了,让她觉得一切辛苦没白费。

“干部的真心真情让我们与长春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愿意留在这里,为吉林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的全面振兴贡献力量。”这是记者在采访中听企业代表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为市场增添活力。近几年,新区每年新引进重大产业项目100个以上。2016年至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完成796.4亿元、889.3亿元、966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始终在省市保持领先。

优化产业结构 勤耕耘结硕果

谁能想到,鸣响我国商业卫星研发第一枪的企业来自长春。从开我国商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之先河,到如今13颗卫星在轨运行,由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团队历经十年攻关自主研制而成的“吉林一号”卫星星座,成了名副其实的“长春之光”。“我们把别人不敢想、不敢做的事儿做成了,靠的是不断创新,一个又一个微小的突破,聚合起来就是‘吉林一号’创新工程的成功。”长光卫星综合办公室主任韦树波说。

作为全国第17个、吉林省唯一的国家级新区,长春新区自2016年组建以来,就在新旧碰撞中摸索前行,可究竟该怎么“新”?向航天信息战略性新兴产业迈进是一个重要机遇。

长春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周衍广欣喜地看到,“新区航空航天信息产业正向卫星、无人机等应用领域的集群化方向拓展,上下游产业链不断延伸,形成新的产业集群”。

自成立以来,新区始终注重培育创新主体,搭建了光电子孵化器等孵化载体44个,孵化面积达1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1000余户,源源不断地为大众创业输送新生力量。

“今年以来,光是我接待的基金公司就有40多家,要是现在融资,可能还不够我们老股东分配。”扎根在北湖科技园的长春海谱润斯科技有限公司,以生产OLED材料起家,目前已与国内主要面板厂商京东方等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公司总经理郭建华告诉记者,“过去科技园的马路上看不到几个人,现在车水马龙。从建成光电半导体新兴产业集群来说,长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走出像样的高新技术企业”。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东北问题研究专家王琛伟认为,长春新区通过创新发展,强化自身造血能力,在拉动地方经济发展中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已成为振兴东北的重要突破口,释放出向上发展的积极信号。

一株株“新苗”让长春制造“旧貌换新颜”。截至目前,新区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56户、科技型“小巨人”企业177户,2018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实现267.7亿元,同比增长22.4%,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13.4%,为产业转型添薪续力。

集聚创新要素 释放改革动能

成功的秘诀在创新,创新的关键要素是人才,可想要发展哪一样都不容易。新区的建立,使得蛰伏已久的改革动能被激活,在搭建创新平台、集聚创新要素、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上,长春铆足了劲儿。

“创新券”的发放更像是一场“及时雨”,为解决创新创业需求“雪中送炭”。长春新区在全省首推科技“创新券”,区财政每年列支2000万元作为“创新券”专项资金,“我们依托新区科技服务云平台,通过政府买服务、企业用服务的方式,进一步降低企业创新创业成本。”李忠斌介绍,目前已累计发放“创新券”1.29万张,兑付资金2125万元,有效激发了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

为营造良好创业环境,新区加快集聚各类创新资源要素,着力构建协同创新的共同体。通过联合“一院四校四所”建设长东北科技创新中心,打造了光电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5个专业技术平台,引进高水平研发机构60余家。

“希望引进的企业能够与长春本地特色有效结合,让他们在这里生根发芽。”中心负责人吴乔表示,一方面,吸引中关村科技前沿项目、理念和技术转移新区,实现优势互补和产业对接;另一方面,打造类中关村创新生态环境,有利于打通外部金融资本、市场资源接入吉林轨道。

布好局、汇成势,长春新区持续发力吸引高端人才。具有IT领域资深研发与管理经验的张立华,作为第一批入选“长白慧谷”英才计划的高层次人才,在长春新区创办长春博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开启了他的创业之路,“新区千方百计吸引人才,为我们这些从世界各地回国、回乡创业的游子,提供了最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

人才竞争说到底还是人才政策的竞争。长春新区依托省市区三级共建的“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从科技、产业到金融全方位入手,制定完善具有新区特色的人才政策。

“很多企业还直接把新区的人才政策作为提升新引进人才薪酬待遇的条件,以提升引才聚才的效果。”长春新区人才办主任王奇志说,新区给予入选英才资金已达8000多万元,近400人次获政策惠及,企业反响热烈。

长春,“创新”号巨轮正扬帆起航、竞速前行!

(调研组成员:孙世芳 李己平 王霖 郭静原 覃皓珺 执笔:郭静原 王霖)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