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在水脉上的省会

地名往往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号,“济南”这个城市的命名就是如此。

济水曾经是神州大地的“四渎”之一,其流域诞生了仰韶、大汶口、龙山等远古文化,养育了中华先民。

唐代诗人白居易《题济水》诗云:“自今称一字,高洁与谁求。惟独是清济,万古同悠悠。”济水曾与长江黄河齐名,因为被黄河夺占入海河道,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是一条颇为神秘的河流,从王屋山发源,三次潜流地下又重新涌出地面。因此历来有不少人认为,济南的泉来自这条河流的水脉,像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就持这一观点,山东淄博人蒲松龄在《趵突泉赋》中写道:“泺水之源,发自王屋,下至稷门,汇为巨渎,穿城绕郭,汹汹相续”。

已经消失的济水

大江大河,沧海桑田。受济水哺育的先民,留下了一串带有“济”字标记的城市,这就像传承数千年的中华文化,尽管屡经波折,形态内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永远在这儿”,赓续不断。而济南,是其中惟一的特大城市。

济南的历史,可以用源远流长、多灾多难、文气氤氲、不温不火等词汇来概括。

济南市章丘区龙山镇的城子崖,无声地诉说着济南的建城史。

城子崖遗址是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的代表。根据考古发现,距今大约4000年前,东夷民族就在这里采用版筑方式构建城墙,城市已略具雏形。1928年发现城垣遗迹,后又出土大量薄如蛋壳的黑色陶片,新石器时代的代表——龙山文化由此命名。

这是中国发现的第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其价值和地位不言而喻。1930年代初,城子崖的考古挖掘成绩斐然,出土文物在济南展览,当时的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渠到场参观;送到南京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组展时,蒋介石、宋美龄夫妇,陈果夫、陈立夫兄弟,胡汉民,于右任等大佬都去参观。之后的第二次发掘由梁思永主持,一直到21世纪初,这里还有新的重大发现。

蛋壳黑陶杯

山东龙山文化的最高成就

除了“硬核”的考古,先民传说也有济南的一席之地。《史记》记载“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有人认为历山就是今天的济南千佛山。济南作为舜帝的成长地,至今保留着不少若隐若现的遗迹。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进入信史时代,商代甲骨文已经出现了“泺”字。公元前694年,鲁桓公与齐襄公相会于泺,还为这次见面修了一座“泺上台”。一般认为“泺”就是今天的趵突泉。

一场结盟并观赏胜景的外交活动,成为济南见诸史料的开端。但这个见面导致了意想不到的香艳加悲剧:鲁桓公的妻子文姜在泺地借机与齐襄公幽会,被发现后,齐襄公竟派人暗杀了鲁桓公,酿成一场大变故。今天的趵突泉畔留有一块石碑,记载了这场外交活动。

直到今天,趵突泉仍然是济南的名片。郦道元《水经注》赞誉:“泉源上奋,水若涌轮,觱涌三窟”。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在济南担任知州的时候,写下了《齐州二堂记》,其中提到“有泉涌出,高或至数尺,其旁之人名之曰趵突泉”,这一篇文章,成为趵突泉定名之始。

趵突泉因水体破坏,现在都不大冒了

济南的泉水为帝王所钟爱。康熙皇帝三次驾临济南,每次都巡游趵突泉,并携带泉水南下。而他的孙子乾隆,于1748年南巡来到济南,皇后富察氏在这里病倒,返程途中逝世。自此之后,济南成为乾隆的伤心地,九次路过都绕路不进城。在琼瑶阿姨的笔下,乾隆则在济南邂逅了夏雨荷,由此有了民间格格的故事。一虚一实,悲喜交加。皇帝的爱情,因为这一座城市,变得有了人世间的温度。

商周时期,济南长期属于谭国的地盘,其历史前后延续700多年。《诗经》有一首《大东》,即为谭国人所作,诗中提到“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当时的谭国确实是从周王朝通往东方各地的交通要道。春秋前期,济南地区还有祝、鄣、邿等一众小诸侯,随着周边大国特别是齐国的扩张,这些小国纷纷宣告灭亡,济南变成齐鲁两强的角力场。

深刻影响山东历史和文化面貌的齐鲁两国,大致以泰沂山脉为界,展开了长达数百年的厮杀,相互敌视也相互交流,相互纠缠也相互借鉴,相爱相杀数百年方才尘埃落定。济南同鲁国接壤,成为齐国的锁钥要地和边境门户,是这一幕幕活剧的大舞台。

春秋时代,齐国公子小白流亡路过谭国,谭国对他爱搭不理,愤懑的小白回国登上国君宝座,于公元前684年发兵攻灭谭国。谭国所在地被改为泺邑,济南形成了城市规模和正式建制。

公元前589年,因齐顷公作弄晋国大夫郤克等使臣,郤克主使多国联军大举攻齐。主战场在鞌(今济南马鞍山),亲临一线的齐顷公大败奔逃,晋军绕着华不注(今济南华山)追赶了三圈,齐国大臣逄丑夫急中生智,假扮齐顷公,才使得国君逃脱敌人之手。而晋军敬重逄丑夫的忠勇,对他也未加伤害。这一案例,成为“李代桃僵”的著名计谋故事。

齐鲁之间的“百年战争”绵延不断,齐国持续加固边防,修建防御工事,形成了世界历史上最古老的齐长城。这一浩大的军事工程,也是“孟姜女哭长城”原版故事的发生地。济南东部、南部的山间,横亘着一段段断墙残垣,还留有青石关、穆棱关等关隘地名。

除了战场上刀兵相见,也有外交上的折冲樽俎。最著名的是鲁定公与齐景公夹谷会盟,发生在今天的济南市钢城区。当时孔子担任鲁国大司寇,代理相国之职,在夹谷会上施展了卓越的外交才能,制止齐国劫持鲁定公的阴谋,成功迫使齐景公签署盟约,归还侵占鲁国的多处土地。

夹谷会盟,孔子光芒万丈

进入战国时期,济南名为历下。秦始皇统一六国,历下县隶属于济北郡。汉景帝时,历下县改名历城县,属于青州济南郡,济南之名登上历史舞台,郡治在济南地区最早的城市诞生地——城子崖附近,300多年后才逐渐向西移动。

自此历经近两千年,济南所在地的县治始终没有改名(仅五代时曾因避朱温父亲讳短暂改名)。济南市至今有历城区建制。隋唐时代,济南属于齐州、齐郡。北宋时,属于京东东路,宋徽宗政和元年由齐州改为济南府,金朝属于山东东路济南府,元代隶属中书省直辖济南路总管府,明清时期成为山东省济南府,格局由此形成。

济南的城市历史,可谓多灾多难。作为南北要冲、顾盼东西,自然容易成为“四战之地”。

春秋战国时,作为齐国的西南边境,面临着鲁、楚、卫、晋、郑、宋等诸侯的军事威胁,已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七国之乱”“八王之乱”都曾经把济南卷了进去,“五胡十六国”时期遭受各方势力反复争夺,较量雌雄。隋末大乱,王薄第一个在章丘区的长白山起事。唐代安史之乱后,雄踞山东、控制济南的淄青节度使,实力一度超过“河朔三镇”,割据长达60年。金、元两代,济南地区长期处于不稳定的拉锯或半独立状态。明成祖朱棣发起“靖难之役”,打得最惨烈的就是济南,朱棣差一点在济南城下丧命。1639年(崇祯十二年),清军攻陷济南,这座城市遭遇了空前的劫难。直到民国时期的1928年,日本侵略者为阻止北伐,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济南惨案。

铁公,济南的脊梁

济南的地理位置,相对于中原,位置偏东;相对于山东地域,位置又嫌偏西,这使得割据势力、区域性政权难以在此定都,甚至长期未能成为一方首府。

历史上山东曲阜、淄博都做过一国之都,南燕在广固(青州)定都,青州曾长期是山东的行政中心。1376年(洪武九年),明太祖朱元璋将山东布政使司从青州迁到济南,济南从这时起才成为山东省会。

地理因素的困境,至今影响着济南。作为沿海省份的内陆省会,在经济上也是不紧不慢、不温不火。

1861年、1898年烟台、青岛分别开埠,原来的渔业村镇迅速崛起,发展成为近代化的港口城市。在此影响下,济南于1906年和潍县、周村一起自主开埠。1904年,德国人修建的胶济铁路建成通车;1912年(民国元年),中国人自主建造的津浦铁路全线开通。借助铁路枢纽的作用,济南城市经济走向繁荣,商业渐成气候,出现了孟洛川、乐镜宇等知名商人。

1949后,济南逐渐成为国家军事、交通、金融等大区总部所在地,地位显赫起来。但随着青岛、烟台的发展,济南的经济总量一度退居省内第三位,成为全国“首位度”最低的省会城市,随着周边省份郑州、合肥等城市的发展,急需在危机感之中奋起直追。

虽然政治上没有“王者之气”,经济上缺少“霸气”,但济南却是“文气”蒸腾,可谓辉煌灿烂。

西汉初年,济南人伏胜在家中墙壁的夹层里暗藏了《尚书》,使其免遭焚书之灾。在那个知识依靠口耳相传的时代,伏氏以经学传家,门下子弟开创了今文尚书流派。

政治、军事、文学“多栖”名人曹操在济南也留下了印记,他在济北打败黄巾军,因功升任济南相,在任期间大展霹雳手段,整顿吏治,“除残去秽,平心选举”,“政教大行,一郡清平”,显示出“治世能臣、乱世奸雄”的手段。曹操自述说,他因为强力改革,“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回老家隐居读书去了。

其后,曾巩、赵孟頫都曾经在济南担任主官,大明湖北岸的“南丰祠”,即是为了纪念曾巩而建。赵孟頫在济南时吟咏趵突泉,写下了“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生动的文笔至今难以超越。

由于泉水的氤氲,济南也多了些许江南的诗情画意,有着“柔性”的一面。历史上的三个文人,奠定了济南的文化底色。

杜甫在745年(天宝四年)游济南,偶遇前辈大家李邕,在历下亭聚会时写下“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赞誉之词。晚清文人刘鹗于1890年(光绪十六年)在山东巡抚衙门谋得饭碗,其小说《老残游记》中写济南“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成为最为传情达意的城市评语。大作家老舍于1929年起在齐鲁大学任教四年有余,视为第二故乡,写下了描写济南风物的系列散文,认为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充满诗意,文中不乏“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这样的溢美之词。

海右此亭古——历下亭

而济南籍文化名人中最杰出的,当属“二安”——辛弃疾字幼安,李清照字易安。清代诗人王士禛称,“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为幼安称首,皆吾济南人,难乎为继矣”。李清照号称“千古第一才女”,是中国文化史上空前的奇女子;辛弃疾号称“词中之龙”,侠肝义胆,可谓文武双全的“奇男儿”,是那个年代的“斜杠青年”。

辛稼轩,济南之龙

济南的“山、河、泉、城、湖”,是造物主的恩赐。济南的文化气息、悠远历史,也留下了丰盈的遗产。同时,作为齐鲁文化的交汇地,鲁文化内敛、审慎、传统,齐文化开放、进取、变革,两者的平衡、融合,理应成为济南的城市品格。

专业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专业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