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县城的三次解放

平民县设立于民国十八年(1929),消亡于1950年,短短二十载跨越民国与新中国,时间不长过程不凡,三次解放的跌宕起伏尤可大书特书。

不一样的平民

黄河自龙门喷薄而出晋陕峡谷,在大荔地界摊开沃野万顷,大河南北贯穿摆幅不定,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形象地诠释出新生的平民县。民国十八年(1929)二月二十八日,国民政府下令行政院查“陕西省政府因所属之朝邑华阴两县滩地,实有五千七百余之多,拟将该处适中之大庆关地方新设县治,命名为平民”,可以说黄河滩地之争诞生了平民县。立县之初,全境呈北窄南宽的梯形小平原状,东西广22里(东至山西永济界2里,西至朝邑界20里),南北袤95里(南至华阴40里,北至合阳55里),河东河西各8村、700户约3000人分布于黄河两岸。最早的县城位于河东(旧)大庆关城处(陕西省唯一的河东县城),也就是今天永济蒲津渡遗址景区西侧位置,当时因水患频繁城郭屡修屡毁,首任县长李抱冬便“因陋就简,缭以土垣围约三里,并旧里门为门九,北一门,东西各二门,南四门,籍资防堵焉”。

“跨河县”的位置造就了平民的诸多尴尬,当时人是防不住河的,河水经常性的暴涨泛滥,河道屡次的大幅变迁,“本(平民)县,因黄河变迁,除河东与山西永济县接近,仅有八百余户、二十余项土地外,其余尽属荒滩,芦苇丛生,一望无际。原因是黄河西崩后,人民逃逸,粮赋两免,土地成为国有,故而无人垦殖,茬符之中,成聚匪徒,陕东一带遭其蹂躏者至十余县,拉票勒赎之事层出不穷,且顺河船只往来均向土匪纳款,始能通过。而黄河又为秦晋天然界限,河身东滚,距朝邑县城四十里之遥,因有鞭长莫及之虑。”(平民县参议会议长李幼海)

在人与自然的拉锯战中,民国二十五年(1936)诞生了河西(新)大庆关的平民县,新址(今天的赵渡平民)居荒滩之间、逼近黄河,不仅是往来于秦晋之间的通关要津所在,而且土肥业兴物产丰富,由于黄河的几次漫淤,以往土壤多沙产量低微的地质逐年变好,农作物的产量也普遍提高。“除稻之外,无不有之果属,昔时最盛,若古家寨之桃,城东之林檎,城北之枣,严家庄之梅李,皆既多且美;而瓜则弥望皆是,甘美异常”。(《平民县志》)肩负着陕西招揽移民、开垦黄河滩地重要使命的平民县没有辜负期望,虽然自然条件造就生活艰辛,但民众垦殖不辍、创业持家的劲头似火,“自设治以来,均经招民依照《整理滩地章程》承垦;自民十八至今六载,以前之荒地,均已开垦成熟,村庄林立。”晋冀鲁豫等省的难民蜂拥而至,县内人口骤增,南北新村迭起,短短实数年间住户超过七千,居民接近3万,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县城三次得失

垦荒的开始也是土豪劣绅和他们的政治代表—国民党反动派沆瀣一气巧取豪夺的启幕,大量圈占土地,横加租税课赋,抢收庄稼剥夺地权,鞭打绳捆关押欺凌……黑暗的制度和无情的剥削吞噬着穷苦人民的血汗。吃苦耐劳秉性强悍的平民百姓,不仅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不屈不挠,在同旧制度的抗争中更是勇往直前。劳苦大众的先进代表—中共平朝工委(驻地安仁鲁坡)在斗争中不断成长壮大,党员人数增加素质提高,不少成员还打入敌营任职,党的工作全面铺开并为解放事业奠定了组织基础。另一方面,平民县东滨黄河西靠土塬,南北狭长夹道地质松散软湿,既不能负载重兵器,又不利大兵团驰骋,属兵家之忌地,因此无正规军重兵把守,而以地方自卫团(保警大队)和警察作为防御主力、各乡保的武装保丁用以辅助,也为平民解放提供了有利条件。

1948年10月6日(农历九月初三),中共平朝工委领导朝邑县保警大队和常备大队起义(史称九三起义),有力配合了西北野战军进行的荔北战役。为进一步扩大战果,西野前委和东府工委决定于7日以“围城起义里应外合”的方案举行平民起义。朝邑起义的顺利结果从思想上让人们产生了松懈情绪,自认为平民县保警大队(约400人)已由自家人全部控制,加之协助起义的外围力量未按计划到达围城位置,因而出现了“误打误撞”。守城的保警队员率先开火,接应部队随即强势攻城,20分钟后便取得了平民县城的第一次解放。城虽破但未取得预期效果,逃散出城的武装力量依然存在,于是党组织安排原本作为内应的保警大队在8日“收复”了平民县城。1949年3月,全国解放形势一片大好,党组织于是策划组织了第二次平民起义。3日晚上十点起,已由我党力量控制的保警大队实施全城戒严,扣押国民党反动势力40余人。4日,中共东府工委20人接收组进驻,平民县接收工作临时委员会宣布平民县和平起义。

平民县二次解放仅持续了半个月,3月18日,在胡宗南军队东犯之下,平民起义部队和接收人员奉命撤出平民县城。胡宗南不经打的豆腐兵在解放军一野和地方部队的迅猛打击下仓惶南逃,党组织随决定乘势追击一举歼灭反动力量。3月23日深夜,各部队集中围歼盘踞在平民县南部的王卓章匪部,24日“平南战斗”的胜利也标志着平民县城的第三次解放,而且是全境的、彻底的,上级派来了县委书记(薛建民)和县长(冯德厚),中共平民县委和平民县人民政府也随即成立。新生的平民县一方面“改乡为区、改保为乡”巩固了基层政权建设,一方面“减租保佃废除现租”减轻负担安定了民心,同时克服自身贫苦慷慨解囊拥军支前贡献了全国解放事业。以至到1950年并入朝邑县,平民县特殊的地位和巨大的作用都为各界所美誉。

难忘革命英烈

平民县的历史是由人民书写的,她的解放、发展乃至辉煌离不开千千万万追求自由、民主与幸福的仁人志士,这里面,最为传奇的当属王子敬。王子敬名振声,平民县严家庄人,抗战初期即任平民县农会理事长和保安大队附,先后三次(1938、1942、1945)率领平民县壮士东渡黄河,联合当地民众与日伪军作战数十次,击毙日伪军、击毁日寇军械难以数计,收复了永济县城,声威震彻晋东南。抗战胜利后,在永济收编日伪军数千名,并任挺进军少将司令,随后率部返回家乡,接手国民党平民县自卫总队附兼保警大队长。其实,王子敬早就和中共平朝工委书记韩增友相识相知,并于1947年6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平民起义中,王子敬发挥了特殊而又突出的作用,他根据中共平朝工委的决定出任县保警大队副大队长,特别是以民族大义出任伪平民县县长后,为党抓住了这支武装力量的领导权、取得平民县的全面解放居功至伟。

平民县的解放,更与一群人的百折不挠分不开,他们都是优秀的共产党人。首次平民起义的酝酿中,西北野战军政治部秘书长兼联络部部长范明、陕甘宁边区东府工委副书记兼组织部副部长王俊、委员苏史青,平朝工委书记韩增友、副书记刘钟谐、委员罗曼中,朝邑起义总指挥杨海潮以及平民党支部逯凤鸣、王子耀等人在朝邑大寨子霍润生家中运筹帷幄确定方案。此后,徐作云、王宏等共产党员从中联络,促成了部队的回归与朝邑县城的“收复”。在谋划平民二次起义时,中共东府工委委员苏史青重点负责,共产党员王汉卿奔走联络,平民保警大队更是人员大“调整”,共产党员陈钦章、张忠卿等掌握了优势兵权,加之共产党员马新荣、张仲宪的鼎力协助,使得整个过程有惊无险较为顺利。平民取得最终胜利,也多亏了路东总队、朝邑支队、韩城支队、合阳支队等党的队伍聚力围歼。

从旧制度走向新社会的平民县,始终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大力支持与不懈投入分不开,从三次解放的思想准备、组织发动、人员调配、实施保障乃至善后处置,均体现出较强的严密性、纪律性和革命性。特别是在第三次解放后的巩固时期,面对敌特势力反扑与黄河再度泛滥的双重考验,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沉着冷静果断处置,没有让天灾人祸危及到新生政权和人民生活,赢得了劳苦大众的普遍拥护,也使恢复生产、振兴经济、改善民生成为平民县投入人民怀抱后最为靓丽的色彩。

新中国70年,平民解放70年,虽然平民县已是作古的历史,但其存续期间波澜壮阔的发展斗争场面依然清晰可见。平民,一个响亮的名字,必将在历史的天空中明星般闪耀!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