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极河山集:《故国背影 • 宕昌羌人的历史奋争》(12)

策划:刘恩华 王 皓 冉小平 马昱东

校审:冉小平

执笔:马昱东

(12)

宕昌羌这个羌人族群的诞生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过程,前文我们已经提到,秦国设置陇西郡之后,包括宕昌在内的今日陇南市大部分地区逐步进入陇西郡的管辖范围。

家乡陇南市原为武都地区,1985年更名为陇南地区,2004年撤销陇南地区,设置省辖地级市陇南市,原武都县改为武都区,宕昌仍为其属县。

要完整讲述宕昌国的前世今生,无论如何离不开武都历史,因为武都及其相邻地区是宕昌羌人极为重要邻居氐人的原始聚居地。

在祖国辽阔的版图上,地名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历史符号,到达一个陌生地方,只需了解它地名的来历与演变便可略知其历史,这个方法屡试不爽,家乡武都、宕昌的地名历史已逾千年,特别是武都自使用之初至今已经两千多年!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交往的日趋增多,家乡很多人对外介绍武都时总喜欢说武都古称阶州,实际上也并没有什么大错,但要我说这个说法存在很大漏洞,为此我们还是很有必要费点笔墨对武都的历史沿革做一简单梳理。

学者曾礼在《武都道初建地略考》中引用刘琳《华阳国志·汉中志》校注中武都“疑秦已置县”的结论,学者后晓荣在其《秦陇西郡置县考》中明确考证武都道就是秦置陇西郡下辖的县级国家政权机构,其时武都道大致应在今日西和县境内;

汉随秦制,但为了更加有效地进行统治,西汉王朝分置武都郡,虽然设置具体时间不详,但现存史料显示至少在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武都郡就已经成立,郡治也在今日西和县境内;

东汉前期,武都郡治迁移至下辨县(县治在今甘肃省成县以西抛沙镇);

南北朝时期,北魏置武都镇,镇治石门,即今日武都旧城山,隋朝仍设武都郡,治将利,还是今日武都旧城山;

唐初设武州,景福元年(公元892年)将武州更名为阶州(州治仍在今日旧城山),自此之后历经五代十国、北宋、南宋、元,阶州治所大多都在今日武都城关镇旧城山,元代时阶州州治一度移至角弓柳树城,但在元末时又移回今日武都城关;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阶州州治迁至武都砖城(今武都区政府所在地),清代沿袭之;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改阶州直隶州为武都县,武都公署治旧城山;

1949年12月9日武都解放,武都县属武都专区管辖(专区、县同治城关镇),后经多次历史沿革的变迁,今日武都城关成为陇南市委、市政府和武都区委、区政府所在地。

通过以上简略的历史沿革我们可以确定武都这个行政区划名称(后来又演化为地名)的使用要比阶州早1000年以上,那么你说“武都古称阶州”这句话有没有毛病?知错就改,犯这个错误的以后别再作如此说,让人家笑话咱们。

简单叙述武都的历史沿革并不是单纯纠正一小部分家乡人的表述错误,关键在于今日陇南市大部分地区曾经生活着一个非常重要的民族——氐族。

中原人对于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有很多称呼,比如西戎、西羌、戎羌等等,但经常会将羌、氐并称为“氐羌”或“羌氐”,羌族大家很熟悉,“氐族”相对陌生一些。

氐族产生过一位差点统一全中国的英雄级人物,如果你不知道,那就想想与他关联的“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这几个成语吧!

既然羌氐经常并称,二者是何关系至今仍无定论,有观点认为羌氐本身就是两个民族,具有不同的族源,也有观点说羌氐同源异流,这种观点认为羌族和氐族都是古羌人后裔,族源是相同的。

我们认为事实可能并不这么简单,因为在武都境内曾出土过距今一百万年的远古猿人化石,按照任乃强先生的观点,一百万年前,古羌人的先祖还跋涉在通往青藏高原的路上。

当然也存在另一种可能,古羌人在距今一万年左右时向东迁徙,其中一部抵达今日陇南市东部、东北部、东南部地区后与该地区上古猿人进化而来的后代渐渐融合后逐步发展成为氐族。

这些民族源流问题非常复杂,有待于考古学家和民族史专家共同深入研究后才能获得相对正确科学的成果,我们是无知者无畏,没有依据,仅仅是一种设想和猜测。

学界公认氐族社会文明的进化程度要高于羌族,氐族在很多时候是中原文明向羌人地区传播的桥梁,氐人社会发展水平更加接近华夏部族,生活在今日陇南市大部分地区的古代氐人对于宕昌羌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自人类诞生以来不断迁徙成为永恒的主题,有飞机、有高铁的当下,我们可以相对从容的在春节前后一个多月时间内完成50亿人次以上的迁徙,而在远古时代,进行长途迁徙并不那么容易。

尽管人类的迁徙有很多方向,但存在一个普遍规律,那就是但凡大规模人类迁徙必与水为伴,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地球人都知道水是维持生命的先决自然条件之一,你从未听说有人主动向沙漠迁徙的吧,搞科考和体验极限生存的探险者不算。

沿着河流冲刷形成的山谷行进无论如何总是要比翻山越岭容易一些,可以帮助人类到达更远的目的地,这个目的地可能就是他们心中的诗与远方。

此外河流冲积形成的较为平坦的土地可以满足人类耕种、放牧和居住的需求,随便举例说明,整个涪江流域以及川西北的九环公路我开车走过三、四次,无论自涪江源头雪宝顶至平武还是自黄土岭至平武,两条山谷之中,包括白马寨、木座乡在内的无数村寨均在相对平坦的地方依次分布。

再例如宕昌两河口镇至甘南迭部一线,大川乡、南峪乡、舟曲县城关、峰迭乡、憨班乡、立节乡、巴藏乡、曲瓦乡、洛大乡、花园乡、尼傲乡、卡坝乡等乡镇沿白龙江两岸一字排开,宛如珍珠项链。

再再例如,洮河上游河谷地区依次共有临潭、卓尼、岷县、临洮四县,两岸乡镇村落更是星罗棋布,这些村镇城市绝大多数分布于洮河河谷平缓地带。

再再再例如,文县以西的白水江上游地区也与白龙江、洮河相似,乡镇村落都分布于白水江河谷。

至于家乡宕昌岷江流域,闭上眼睛都可以将沿线乡镇数给你,自麻子川分水岭开始,阿坞镇、哈达铺镇、南河镇、宕昌县城关、新城子、临江铺、甘江头、官亭镇、秦峪乡直至两河口镇。

你可能会问是不是抽风了,罗列这么多毫无知名度的乡镇有啥意思?是为了凑字数吧!

很多时候我是个惜字如金的人,能省则省,今天罗列这么多沿不同江河发展起来的城镇乡村是想再次强化一下你的概念,古羌人自青藏高原向东部的扩散迁徙,主要是沿白龙江、白水江、宕昌岷江、洮河、湟水、渭河、黄河等江河的上游河谷向中下游地区进行,因此这些江河的上游地区是古羌人分布最为广泛的区域。

你可能又会问,怎么绕过川西北的汶川、茂县、理县、北川等当代羌族人口相对较多的地区不说啊?

正如你所说,当今川西北地区无疑是当代羌族人口分布最多的地域,但是我想告诉你,如今川西北地区大多数现代羌族人最古老的根在陇南宕昌,你信不?这是因为公元566年宕昌国灭后,亡国的宕昌羌人主要向川西北汶川、茂县、理县、北川等地流亡迁徙形成的,这绝不是满嘴跑火车,老大不小了用不着红口白牙的骗你。

你若还不相信可以去那里深度游,不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那种肤浅的旅游,是像我同学王键带娃徒步金三角走街串巷深入原住民村落的那种深度游,你会发现川西北羌族人的很多方言发音竟然与今日宕昌人的方言发音一模一样,并且据说川西北老一代羌人去世后的坟头一定要朝向宕昌方向,以示不忘故土。

采用“据说”一词是因为川西北我就去了平武、九寨沟、川主寺、松潘、若尔盖和都江堰西北部的紫坪铺水库,没有去过汶川、茂县、北川、理县。

2008年地震后想去做自愿者的我刚走到紫坪铺水库附近就被人家成功劝返,挺丢人的一件事情。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所以很正经八百的告诉你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是川西北地区现代羌人祖先的故里并不是我们的研究成果,是很多地方史、民族历史专家的研究结论,我们仅仅在此重复一下,信与不信取决于你。

但可以比较负责地告诉你,秦国在公元前272年设置陇西郡后,除羌人大本营青藏高原以外,今日甘肃陇南宕昌、甘南迭部、舟曲、临潭、卓尼以及临夏大部仍是羌人的天下,这些羌人按照地域分布大致被划分为北羌和南羌,

北羌是指主要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临夏和临潭、卓尼等地的羌人,南羌主要是指主要生活在长江流域的宕昌、迭部、舟曲等地的羌人。

南羌中宕昌地区的羌人有自己的专用部族名称“宕昌羌”,生活在白龙江上游今迭部、舟曲县的羌人也有自己专用部族名称——漒川羌,这是因为白龙江古称漒水,称漒水流域的羌人为“漒川羌”也是极为妥帖的。

仅仅知道这点还有点肤浅,你要有兴趣我们再深入探讨一点,从族源上讲,宕昌羌与漒川羌最为接近,宕昌羌与曾经分布于今日洮河上游的临潭、卓尼、岷县以及临夏地区的羌人族源关系相对较远 ,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迭山。

关于迭山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名称,地图从不注明,即使在迭山南北长期生活的人们很多也许并不知晓,但我告诉你最近几年三个火的一塌糊涂的景区你肯定知道。

一个是位于迭山西部徒步越野者的天堂扎尕那,一个是位于迭山中部的腊子口,一个是位于迭山中南部集北国之雄奇和南国之秀丽于一身的官鹅沟景区,与昆仑山、秦岭相比只能称为袖珍山脉的迭山竟然孕育了三个世界级景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迭山自今日若尔盖县红星乡、占哇乡起一路基本按照西北——东南走向逶迤而来,直至宕昌两河口。

如果你喜欢琢磨地图,你会发现洮河自源头至岷县段、白龙江自源头至宕昌两河口段与宕昌岷江共同构成了一个不太规则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之内的山脉就是迭山。

换言之迭山北段是长江、黄河的分水岭,中、南段又将同属长江流域的宕昌岷江(羌水)流域和白龙江(漒水)上游分割为两个地理单元。

古羌人自今日碌曲、若尔盖地区向东扩散时,不同族群分别沿洮河与白龙江河谷扩散开来,进入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逐渐发展成为北羌,进入白龙江流域及其以南区域的的逐渐发展为南羌。

为什么我们说宕昌羌与漒川羌族源相近?因为宕昌岷江河谷与白龙江上游河谷两个地理单元之间存在着一个极为重要的交通孔道——腊子口。

无数代羌人自今迭部地区东来在代古寺附近折向北穿越腊子口后又经官鹅沟大景区的南河沟进入宕昌岷江流域,这条迁徙路线自距今数千年前一直持续到明清时期,今日宕昌南河沟茹树、任藏等村村民的先祖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个线路迁徙而来。

这些村落里的村民现在大多数被认定为藏族而非羌族,这是因为宕昌地区曾经陷于吐蕃达三百年之久,汉人藏化都有可能,更别说羌人藏化的问题了,但可以肯定的说秦汉之际吐蕃尚未形成,迭山南北仍都是羌人的聚居地。

通过以上比较艰难费劲的说明,你大致明白了古羌人在今日宕昌及附近地区迁徙扩散的途径,也应该基本明白由腊子口孔道迁徙而来的羌人是构成宕昌羌的重要成员之一。

当然,构成宕昌羌的古羌人不仅仅来源于白龙江上游地区,生活于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北羌也是宕昌羌人的另一重要源流。

也可以这样表述宕昌羌实际是生活于长江流域的南羌和生活于黄河流域的北羌在漫长历史时期内不断汇聚交叉、融合繁衍而形成的全新羌人部族。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