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帖业务”变形记

视觉中国

有偿删帖违法已经成为公关界的共识。替代方案是更软性、合规的方案。“目的基本是一样的:让负面看不到”

事实上,只要有负面新闻存在,那么消除负面影响的需求就会存在

法治周末记者 戴蕾蕾

最近,公关圈内最热闹的,莫过于对“非法删帖”的讨论。这一话题之所以重新获得高度关注,是因为一则涉及多家知名公关公司的案件。

10月30日,湖北省荆州沙市区人民法院一则有关诉多家公关公司的判决书在裁判文书网公布。判决书明确,北京迪思公关顾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迪思公关)、春鼎秋华(北京)公共关系咨询有限公司、深圳市九富投资顾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九富)北京分公司等多家行业内知名公关公司及其相关负责人,因“通过信息网络有偿提供删除信息服务”,构成非法经营罪。

法院判处没收上述多家公司非法所得,并处以30万元至130万元的罚金,多位相关负责人被追究刑事责任,分别被判处3年至7年有期徒刑。

“公关公司的主要业务之一就帮助客户维护正面的品牌形象。一些企业或个人为维护良好形象,就希望对网上出现关于自己的负面信息予以消除,这就有了‘删帖’的需求。但是迪思公关用雇佣网络水军批量有偿删帖的方式是违法的。据我所知,现在敢接删企业负面稿件的公关公司是很少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公关公司工作人员告诉法治周末记者。

随网络文化而生的“删帖业务”

在百度百科上,删帖是如此定义的:删帖,又叫砍文、D文(D为英文delete的简称),是指将某位论坛参与者帖子删除的行为,是一种随网络文化而出现的新的网络管理方式。

2006年,中国网络舆论日渐活跃,网民通过各大门户网站和天涯等论坛对突发事件和社会事务踊跃发言,影响巨大。2007年,中国已拥有130万个BBS论坛,规模为全球第一。在百度贴吧,网民可以就任何关键字设立专门的论坛,平均每天发布新帖多达200万个。几乎每条受网民关注的新闻后面都开设了跟帖评论窗口,网民可以随手在新闻后面发表自己的观点,热门新闻的跟帖达到几十万条。

网络话语权增大的同时,负面新闻的杀伤力也在增大,一些受影响的企业和个人产生了强烈的删帖需求。

2006年后,一些人开始发现商机,涉足删帖业务。

2007年开始,除了雨后春笋般冒出的网络公关公司,传统公关公司也开始前仆后继进入更广义的网络公关或网络营销业,并成立网络部。

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CIPRA)的数据显示,2008年,网络公关业的收益增长趋势稳居整个公关业的冠军宝座,年服务毛收入达到了10亿元人民币。

转折点——2013年入罪

据《财新周刊》2013年报道,2009年之后,一些网站和论坛编辑们逐渐发现删帖是一条生财之道。删帖成本上升,删帖不再是吃顿饭,说几句好话就能解决的了。一条从公关公司到各大网站内容编辑及中高层管理人员之间的灰色删帖链在慢慢形成。

在这个利益链上,有招揽生意的网络公关公司,有介绍生意的个人中介,也有负责实施的删帖人员——网络水军。

彼时,删帖业务在对外宣传中通常被冠之以“危机公关”之名。

2010年年底,沸沸扬扬的“蒙牛陷害门”“腾讯大战360事件”一下子将网络水军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多家主流媒体先后对此现象进行了报道。2011年年初,时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公开对“网络水军”表示关注,认为“确实需要治理”。

事实上,据一位资深的公关行业人士透露,当时情况下,“菜鸟”和“水军”都是这个行业链的最下层,在他们的上面还有很多的网络公关公司以及正规的公关公司。“水军”的任务基本都是网络公关公司给联系的,这些连办公室都没有的网络公关公司联系正规公关公司接下任务后,再分给下面的“水军”来完成。

一个10万元的任务,公关公司可能会以7万元的价格包给网络公关公司,然后网络公关公司会将其中的5万元分给手下的“水军”。

2012年4月起,由中央外宣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工商总局4部门联合部署的整治非法网络公关行为专项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其中重案由公安部直接启动。百度搜索部门部分员工因勾结外部中介进行有偿删帖而被刑拘。

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了《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司法解释》),在答记者问时,两高负责人表示,实践中,一些所谓的“网络公关公司”“营销公司”“网络推手”等以营利为目的,未经许可,在信息网络上向他人有偿提供删除信息服务,或者明知是虚假信息,通过信息网络向他人有偿提供发布信息等服务,此类行为违反了国家规定,扰乱了市场秩序,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应当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2014年,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网络侵害人身权益司法解释,违规删除或错误通知删除的行为也属于侵害表达权的侵权行为。

“因此,有偿删帖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既包括表达权的侵权责任,也可能涉及到严重的刑事犯罪。”朱巍说。

前述不愿透露姓名的公关公司工作人员告诉法治周末记者,2013年后,有偿删稿的法律风险高企,基本上很少有公关公司敢接直接删除企业负面消息的业务。

替代方案:让负面看不到

根据前述迪思公关等公关公司的判决书,相关案件均发生在2016年。

判决书显示,安利公司与迪思公关签定的是3份百度SEO(搜索引擎优化)合同,委托迪思公关为其做百度SEO优化。

事实上,SEO最早是关于网站的一种经营行为。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搜索引擎优化,又称为SEO(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是通过分析搜索引擎的排名规律,了解各种搜索引擎怎样进行搜索、怎样抓取互联网页面、怎样确定特定关键词的搜索结果排名的技术。搜索引擎采用易于被搜索引用的手段,对网站进行有针对性的优化,提高网站在搜索引擎中的自然排名,吸引更多的用户访问,从而提升网站的品牌效应。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发展,SEO已经从网站的经营行为,变成了众多品牌的经营行为。

朱巍告诉法治周末记者,SEO是品牌宣传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中性的,本身不违法,也是众多公关公司都会用到的技术手段。“但是优化的手段到底合不合法,这是另外一回事儿。”

在前述迪思公关的案子中,迪思公关大数据中心负责人姜某利用删除、屏蔽和下沉等手段肃清百度某公司负面信息的帖子。而且姜某还私下QQ联系职业有偿删帖人以更快速、价廉的方式进行删帖。这就触犯了司法解释中的有关规定。

前述不愿透露姓名的公关公司工作人员告诉法治周末记者,正常删稿流程应该是,如果这篇负面新闻中存在事实性的错误报道,公关公司会受雇主委托发函与媒体沟通,对稿件进行调整或者删除。

“这个案子中,公关公司没有用正规的通知删除手段。另外,删除的一些内容本来不应当被删掉,那么,如果通过非法的手段删除合法的内容这就是违法的。”朱巍说。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中心特约研究员赵占领告诉法治周末记者,这两年,有关部门打击网络黑公关力度很大。

公安部3月的一项通报显示,2017年5月以来,公安部网安局组织全国公安机关网安部门开展了侦查打击“网络水军”违法犯罪专项战役。2018年,公安部网安局继续部署指挥各地网安部门继续严厉打击网络水军黑色产业,成功侦破50余起网络水军违法犯罪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200余名,关闭涉案网站两万余家,关闭各类“网络大V”账号1000余个。2019年,公安机关继续开展打击网络水军专项战役。

删稿成了高风险行为,公关公司自然会采取措施规避。

“SEO和删稿不是一回事,但和删稿的目的基本是一样的:让负面看不到。这个看不到不是删稿的那种,而是让正面信息占据更明显的位置,把负面信息往下压。”前述不愿透露姓名的公关公司工作人员告诉法治周末记者。

朱巍向法治周末记者表示,现在的优化经常通过算法或者系统推荐的方式把一些正面内容报道往上推。这个过程当中就有可能通过一些不正常的渠道,存在法律风险。“渠道应该透明,可供查询,而且要合法,在优化的过程中,程序化的东西是不能少的。”

“事实上,只要有负面新闻存在,那么消除负面影响的需求就会存在。”一位公关公司工作人员如此告诉法治周末记者。

责编:马蓉蓉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