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汪兆骞说道说道这22位80年代的名家

11月16日,汪兆骞新书《我们的80年代:中国的文学与文人》分享会在北京南锣书店举行。汪兆骞先生畅谈了他与聂绀弩、王蒙、张贤亮、蒋子龙、陈忠实、冯骥才、梁晓声、张抗抗、莫言、铁凝、王朔、阿来等作家之间的往事。

汪兆骞先生与这些文学大家、文化大家打了一辈子交道,熟悉其作品,又熟稔其人。他的新作《我们的80年代:中国的文学与文人》通过记述与22位文学大家相识、相知的过程,以及他们的代表作诞生的故事,呈现了他们在给中国当代文学贡献浓墨重彩的厚重画卷其间创作悲欢的点点滴滴,展示了他们透视世道人心、探索人的灵魂时的文心与人格。

汪兆骞生于194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原《当代》副主编兼《文学故事报》主编,中国作协会员。著有《往事流光》《香盈碧莲花》《春明门内客》《记忆飘逝》《紫塞烟云》《张骞》等,新近出版了经典史诗级民国大师集体传记《民国清流》系列七卷本、《文学即人学:诺贝尔文学奖百年群星闪耀时》等。

分享会上,汪兆骞先生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孕育出的那一批独特的、具有中国精神的文人作家故事。汪兆骞先生还回忆了与王蒙先生交往的点滴,他们之间更是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他还以一位编辑家的视角,向现场读者讲述了路遥、莫言、阿来等人代表作诞生的故事,让读者了解到名作出版背后的故事细节。

汪兆骞与22位名家的故事

梦得池塘生春草

——古华和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芙蓉镇》

“我与古华相识,是在1980年夏。一次,我与王愿坚去全国作协文学讲习所,参加一个座谈会。经人介绍,我认识了已经发表过《快乐菩萨》《美丽的崖豆杉》等小说的湖南作家古华。”

天恐文章魂断绝

——莫应丰冒死写出《将军吟》

“莫应丰获茅盾文学奖后的一年春天,我陪莫应丰到秦兆阳位于南池子的居所。我们坐在兆阳先生的书房、画室兼卧室里,听到莫应丰讲《将军吟》创作的传奇故事。”

纵横正有凌云笔

——李国文和他的反思小说《冬天里的春天》

“李国文大我十岁,我在称他为老师的同时,更习惯叫他老哥。”

欲问孤鸿向何处

——张炜与命运多蹇的《古船》

“那时的张炜很年轻,面庞清秀俊朗,略带腼腆,谈吐大方,有儒雅之气。那次活动,大家一起参加座谈,一起饱览金陵古城和秦淮河,又游了苏州园林,吃了五色包子。有机会多次与张炜交谈,我们成了朋友。”

阳春召我以烟景

——张贤亮与引起争议的《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及另一种生活

“此次宁夏之行,见到张贤亮精神焕发,满面红光,脸上连皱纹都没有,活得神仙一般,我心里便有期待,他终会拿出大作品的。告别时,我们互道珍重,毕竟他已经七十六岁,而我也快到'耳顺'之年。”

青云不及白云高

——江南名士陆文夫《美食家》与酒趣茶道

“他说话慢条斯理,吴越乡音浓重,却也听得明明白白。他那口整齐的牙齿,让人印象深刻。后来我读《美食家》才恍然大悟,只有这样一口好牙,才配得上美食家的美誉。”

独自掩卷默无声

——陈忠实与为传统文化唱挽歌之《白鹿原》

“陈忠实自己说,是的,'我要全面地反映这个文化。这个文化,有它腐朽的一面,还有很伟大的一面,否则,我们这个民族就不能延续下来。'”

桃李无言一队春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遭退稿及其他

“路遥是冷静的,面对文学界的批评,他说:'作品最后要经受的是历史的考验。'”

青山有意留人住

——冯骥才的“津味小说”与《一百个人的十年》

“大冯(冯骥才)每天挤在由办公室改成的像大车店般的房间里写与睡,吃着食堂*便宜的五分钱一份的炒菠菜,偶尔到社门口小面馆吃一顿三角五分钱的肉丝面,已如富翁般满足。”

古来青史谁不见

——蒋子龙与改革文学

“蒋子龙的文学之路,正如他自己所说,颇有点传奇色彩。1979年10月30日,在全国召开的第四次文代会上,我第一次见到了蒋子龙,那时他在终于复刊的《人民文学》上,发表了《乔厂长上任记》等工业题材小说。”

万事翻复如浮云

——柯云路的《新星》让他名满天下

“从《三千万》开始,认识了柯云路。读他的作品,不管称赞与否,你都会感到他的思想整个地笼罩着你;和他对话,你会发现他以雄辩的口才,执着而充满激情地向你灌输着他的观念。”

青山明月不曾空

——两种语言间流浪的阿来与《尘埃落定》

“阿来血液里流淌着藏族康巴汉子的热血豪情,这腔热血和豪情,一直支撑着他在文学之路踽踽独行,并成了他小说的筋骨。他说,书与酒是他须臾不可或缺的东西,书给他智慧,酒给他灵感和天马行空的想象、豪情。”

老去诗篇浑漫与

——王蒙“季节系列”长篇与《这边风景》

“王蒙题赠我的《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中,有这样的话,值得玩味: ……是的,人生哲学,这是天机,这是石破天惊的感悟,这是‘绝密’,这是头破血流的代价换来的一点明白。岂可得道哉!岂可用言语述之!”

东风知我欲山行

——获茅盾文学奖,又摘诺贝尔文学奖桂冠的莫言

“作为人学的文学,检验其高下的唯一标准,就在其对人性探究的层度。从《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到《蛙》,莫言几乎所有作品都在冷静甚至冷酷地思考有关人性、兽性与奴性的关系,并挖掘其根源。”

时来天地皆同力

——严肃作家王朔

“王朔看似冷漠的、旁观的、超然的、恶谑的。但当你注意到他的小说对生活中痛苦观察那么细致,对痛苦又格外敏感,以佯狂与佯谬的面貌示人,其实并非如他的人物所说:'我不悲哀,乐着哪!'”

笔阵独扫千人军

——邓贤与他的《大国之魂》《中国知青梦》

“1990年春,我们读到了邓贤这部名曰'大国之魂'的长篇纪实文学的初稿,形成基本意见之后,我们派编辑去成都,与邓贤面谈修改意见。邓贤接受了这些意见,四易其稿,改得很苦,整整苦写了一年又四个月。”

浪花有意千里雪

——王跃文的《国画》被误读及《大清相国》受推崇

“作为王跃文的读者和朋友,又是亲手把《国画》推到《当代》杂志发表的编者之一,我极赞同王跃文关于自己作品被误读的观点。”

牡丹拒绝著繁花

——张抗抗以温婉和哀愁的美学情感捍卫人的尊严

“张抗抗的《赤彤丹朱》在表现人性和社会生活,捍卫人的尊严和文学尊严方面,让我们看到她的非凡智慧和勇气。”

直挂云帆济沧海

——梁晓声的知青小说与写普通人的《人世间》

“梁晓声做人,有真性情,有以真人格支撑的胆与识,有侠肝义胆,留下许多警醒世人的东西,犹如暮鼓晨钟。”

洛水嵩云恣意看

——铁凝从《哦,香雪》到《玫瑰门》

“我们结识多年,不谓不熟稔,但似乎这是我们第一次的二人合影。后来,每年中国作协的春节联谊活动上,我们都合影留念,是生命年轮的纪念,更是友谊的纪念。”

自有云霄万里高

——严文井的童话及与我的交往

“我家住遂安伯胡同,与严文井住的东总布胡同非常近。1959年,我读高三时,军旅作家王愿坚带领我拜访了儿童文学作家严文井,从此成了严老家的常客。”

热肠倚枕写文章

——聂绀弩的文人风骨与沉浮人生

“聂绀弩是我的同事,也算师长。在寂寞的书房里感受窗外温暖的阳光时,我一想起他,就有一种独远的悲凉与沉重。”

现代出版社2019年11月出版

汪兆骞先生的这本《我们的80年代》,重现了80年代的光芒与梦想,追述了大时代下人性与文学的无限可能,可谓是当代版的“民国清流”。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