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圈与沉默的大多数

很久以前,听到过王小波,也听到过他的名言:沉默的大多数。也就泛泛理解为,多数人不喜好说话,沉默寡言,不能通过言语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现在看来,这种想当然的理解实在是种误解。原因很简单,我不知道《沉默的大多数》是王小波的一篇富含思想的文章。它要揭示人们生活中存在的一种表达方式。

还是在半月前,我在嘉祥图书馆借得一本《王小波作品集》,书中就收录有《沉默的大多数》。何为大多数的沉默?“在公众场合什么都不说,到了私下里则妙语连珠,换言之,对信得过的人什么都说,对信不过的人什么都不说。”这种沉默源于对话语世界的理解、适应。

他还揭示出“一般人从七岁开始走进教室,开始接受话语的熏陶。”在什么时侯,说什么话,我们很早就受到规范。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学会了迎合服从权威,对自我的真实表达形成了一定的限制与束缚。

我们有意无意地感到话语圈,并说着大家耳熟能详,亳无瑕疵的话,还一套一套的。我们陷在话语圈而不能自拔。只要有人群处,即有话语圈。一个圈,又一个圈,让我们身处其中,却无法自由表达自己心中的真实想法。

当然,有些人已经在话语浸润中成精、成圣。发言、作文无懈可击,都是阳面上的大文章,热情、热烈,天花乱坠。源源不断,乐此不疲。在话语圈里游刃有余,活蹦乱跳,言文风行。不知为何,每每读到,都感到缺乏生活的真实性,生命的真实感。

一个人能不能抛开一些遮掩?能不能掏出内心的真实?能否挣开话语的枷锁,突破话语圈的规则,做一个真性情的人?是一种考验。

王小波是一个话语圈的竭力突围者。在王小波之前,还有一个骁将鲁迅先生。突围虽则不免有风险,或有利害相关,但我们不能再这样沉默下去了。要知道,一旦被话语之流裹挟,我们就失去了真正的自己。

作者简介:

王海青,1981年生,山东省济宁市人。小学教师。济宁散文学会理事。济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见于《山东教育》、《快乐写作》、《山东文学》、《崛起》、《大运河文学》等刊物。作品受到多个公众号推介。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