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创新能力升幅全国第一

  新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9》中,宁夏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从全国第27位跃升至第23位,提升幅度全国第一,排名位次历史最高。   11月20日,自治区新闻办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从自治区创新驱动战略推进情况、科技创新情况、工业经济创新情况、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情况等4个方面,介绍了创新能力建设所取得的成果。   东西部科技合作初显成效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指出,“欠发达地区可以通过东西部联动和对口支援等机制来增加科技创新力量。”我区紧抓这一机遇,与北京、上海、江苏等8省市,中科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等8院校签署合作协议,建立了“8+8”东西部科技合作机制,初步形成了企业主体和区内外企业、高校、院所广泛参与、协同创新的局面。   通过建立宁夏碳基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国(宁夏)奶业研究院、贝银(银川)轴承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一批新技术新成果得到了转化应用。东西合作建成10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宁夏分中心、5个离岸孵化器和飞地科研成果育成平台,特别是中国工程院在我区建设了西北首家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地方研究院,对我区工程科技发展方面意义非凡。   银川市与苏州工业园区共建苏银产业园、与北京中关村共建银川中关村创新中心,成为汇聚全国创新资源、支撑我区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企业引才引智主体作用得到激发,16批院士专家为我区产业发展把脉问诊,全职和柔性引进38个科技创新团队,吸引了一大批区外科技人才参与我区科技创新活动,研制出中国标准动车组铝合金枕梁将替代进口,超大口径高端蝶阀打破了国外垄断,200KVA大阻抗变压器在复兴号CR300上使用,清醒麻醉状态下精准脑肿瘤切除术达到国际一流,引进小杂粮渗水地膜精量穴播种植技术示范推广成效显著。   科技创新型企业前期研发需要大量资金,为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我区组建了科技创新与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担保基金,与34家金融机构签订合作协议,2017年以来引导金融资本43.12亿元支持752家(次)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开启新局面,2018年自治区人大修订并实施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我区建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宁夏技术市场和石嘴山、吴忠分市场,带动2018年技术合同成交额大幅增长。   引进人才还要用好本土人才   人才是创新驱动战略的核心力量,目前全区人才发展环境明显改善,人才集聚效应显现。   全区人才总量达到72.6万人,比2008年的38.14万人增长了90.35%,提前超额实现了2020年达到61.02万人的规划目标。高层次人才比例显著提升,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分别比2010年增长了1.5倍和1.1倍。   此外,我区还实施了“青年人才延揽计划”“国内引才312计划”等人才项目。自治区财政按照人才分类、认定层次、学科差异和项目体量,给予引进人才20万~220万元不等的一次性生活补助,支持20万~3000万元科研启动资金。   在柔性引进方面,实施“千名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计划”“宁夏籍人才回乡创新创业计划”,引导国内外和宁夏籍在外的各类人才来宁创新创业,柔性引进“两院”院士128人,国内外知名专家465人,外国人才(华侨华人)2700余人次。2017年以来,全区企事业单位全职引进博士212人,两年引进的博士数量接近全区现有博士总数的1/6。2010年~2016年,平均每年引进博士40人。   在本土人才培养方面,我区实施以“院士后备”“科技领军”“青年拔尖”“青年托举”等四类高层次人才为主体的人才培养工程,评选资助院士后备人才5名,每人资助500万元;领军人才90名,每人资助50万元;青年拔尖人才659名,每人资助3万~10万元;青年托举人才450名,支持不同产业、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的人才加快成长成才。   成果转化带动传统产业升级   我区经济发展建设坚持以创新、绿色为主导,不断对产业进行升级,中高端数码机床、高端轴承、工业机器人、高端铸造、配电装置、单晶硅、多晶硅、硅片、电池及其组件等优质产品深受市场青睐。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获得工信部绿色示范园区,成功申报一批智能工厂、绿色工厂。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跻身全国化工园区30强,排名全国第六,建成了全球单套装置规模最大的400万吨煤炭间接液化项目,技术及装备国产化率达到98.5%。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深入,我区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相继实施了工业对标转型“十大行动”,完成97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对标工作,工业技术改造投资连续两年超过15%,一批传统企业生产效率提高30%以上,产品研发周期缩短40%左右,运行成本降低30%以上。   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泰和芳纶及氨纶、国能煤制油、共享铸造3D打印走在全国前列,维尔铸造中国标准动车组铝合金枕梁打破了相关技术依赖进口的局面,天地奔牛智能控制高效刮板输送机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围绕民营经济提质增效,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企业910家,其中示范企业380家、标杆企业77家、隐形冠军7家。   在科技技术运用领域,我区形成了中卫西部云基地、银川经开区育成中心和中关村创新中心等产业集聚区,全区信息技术服务企业超过400家,其中规模以上8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4家。全区软件业务收入增长20%以上,西部云基地部署服务器18.1万台,较年初增加9.1万台,增加107%。实施企业上云计划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专项工程,培育自治区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30家,银川华信智公司备值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共享平台等3个项目入选国家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吴忠仪表服务型制造等3个项目被列为国家“双创”平台试点示范项目。 【购房资讯轻松享,快来关注乐居网】 文章来源:银川晚报

新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9》中,宁夏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从全国第27位跃升至第23位,提升幅度全国第一,排名位次历史最高。

11月20日,自治区新闻办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从自治区创新驱动战略推进情况、科技创新情况、工业经济创新情况、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情况等4个方面,介绍了创新能力建设所取得的成果。

东西部科技合作初显成效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指出,“欠发达地区可以通过东西部联动和对口支援等机制来增加科技创新力量。”我区紧抓这一机遇,与北京、上海、江苏等8省市,中科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等8院校签署合作协议,建立了“8+8”东西部科技合作机制,初步形成了企业主体和区内外企业、高校、院所广泛参与、协同创新的局面。

通过建立宁夏碳基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国(宁夏)奶业研究院、贝银(银川)轴承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一批新技术新成果得到了转化应用。东西合作建成10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宁夏分中心、5个离岸孵化器和飞地科研成果育成平台,特别是中国工程院在我区建设了西北首家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地方研究院,对我区工程科技发展方面意义非凡。

银川市与苏州工业园区共建苏银产业园、与北京中关村共建银川中关村创新中心,成为汇聚全国创新资源、支撑我区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企业引才引智主体作用得到激发,16批院士专家为我区产业发展把脉问诊,全职和柔性引进38个科技创新团队,吸引了一大批区外科技人才参与我区科技创新活动,研制出中国标准动车组铝合金枕梁将替代进口,超大口径高端蝶阀打破了国外垄断,200KVA大阻抗变压器在复兴号CR300上使用,清醒麻醉状态下精准脑肿瘤切除术达到国际一流,引进小杂粮渗水地膜精量穴播种植技术示范推广成效显著。

科技创新型企业前期研发需要大量资金,为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我区组建了科技创新与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担保基金,与34家金融机构签订合作协议,2017年以来引导金融资本43.12亿元支持752家(次)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开启新局面,2018年自治区人大修订并实施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我区建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宁夏技术市场和石嘴山、吴忠分市场,带动2018年技术合同成交额大幅增长。

引进人才还要用好本土人才

人才是创新驱动战略的核心力量,目前全区人才发展环境明显改善,人才集聚效应显现。

全区人才总量达到72.6万人,比2008年的38.14万人增长了90.35%,提前超额实现了2020年达到61.02万人的规划目标。高层次人才比例显著提升,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分别比2010年增长了1.5倍和1.1倍。

此外,我区还实施了“青年人才延揽计划”“国内引才312计划”等人才项目。自治区财政按照人才分类、认定层次、学科差异和项目体量,给予引进人才20万~220万元不等的一次性生活补助,支持20万~3000万元科研启动资金。

在柔性引进方面,实施“千名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计划”“宁夏籍人才回乡创新创业计划”,引导国内外和宁夏籍在外的各类人才来宁创新创业,柔性引进“两院”院士128人,国内外知名专家465人,外国人才(华侨华人)2700余人次。2017年以来,全区企事业单位全职引进博士212人,两年引进的博士数量接近全区现有博士总数的1/6。2010年~2016年,平均每年引进博士40人。

在本土人才培养方面,我区实施以“院士后备”“科技领军”“青年拔尖”“青年托举”等四类高层次人才为主体的人才培养工程,评选资助院士后备人才5名,每人资助500万元;领军人才90名,每人资助50万元;青年拔尖人才659名,每人资助3万~10万元;青年托举人才450名,支持不同产业、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的人才加快成长成才。

成果转化带动传统产业升级

我区经济发展建设坚持以创新、绿色为主导,不断对产业进行升级,中高端数码机床、高端轴承、工业机器人、高端铸造、配电装置、单晶硅、多晶硅、硅片、电池及其组件等优质产品深受市场青睐。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获得工信部绿色示范园区,成功申报一批智能工厂、绿色工厂。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跻身全国化工园区30强,排名全国第六,建成了全球单套装置规模最大的400万吨煤炭间接液化项目,技术及装备国产化率达到98.5%。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深入,我区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相继实施了工业对标转型“十大行动”,完成97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对标工作,工业技术改造投资连续两年超过15%,一批传统企业生产效率提高30%以上,产品研发周期缩短40%左右,运行成本降低30%以上。

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泰和芳纶及氨纶、国能煤制油、共享铸造3D打印走在全国前列,维尔铸造中国标准动车组铝合金枕梁打破了相关技术依赖进口的局面,天地奔牛智能控制高效刮板输送机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围绕民营经济提质增效,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企业910家,其中示范企业380家、标杆企业77家、隐形冠军7家。

在科技技术运用领域,我区形成了中卫西部云基地、银川经开区育成中心和中关村创新中心等产业集聚区,全区信息技术服务企业超过400家,其中规模以上8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4家。全区软件业务收入增长20%以上,西部云基地部署服务器18.1万台,较年初增加9.1万台,增加107%。实施企业上云计划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专项工程,培育自治区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30家,银川华信智公司备值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共享平台等3个项目入选国家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吴忠仪表服务型制造等3个项目被列为国家“双创”平台试点示范项目。

文章来源:银川晚报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