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正,你到底有多「狂」

提及流量,必提流量剧。

而撑起顶尖流量的电视剧,背后的操刀人,自然也是不乏话题。

比如:于正。

于正,国内编剧界接近金字塔顶端的人物。

绰号具有极大的反差性,网友热衷于称之为“于妈”、“死丫头”……

而于正本人,也是操着怼天怼地不回头的人设纵横娱乐圈。

从业20年,拍摄了48部戏,这产量不可谓不高。

《大清后宫》《宫》《美人心计》《延禧攻略》……诸多后宫剧成为近些年来收视率飙升的高光时刻。

▲去年的现象级热剧《延禧攻略》

有人说,于正是娱乐圈话题度最高的编剧,没有之一。

可同时,他的作品经常出现收视率与口碑相悖而驰的情况。

但不可否认的是,于正是国内影视剧中现象级编剧的佼佼者。而诸多“狂言”也一次次将他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这一代的中国明星应该都是我捧红的。”

“我的每个作品都是精品。”

……

于正,真的如他表现得这么“狂”?

01

少年时的于正,并没有显露出太大不同。

没有中年时期怼天怼地的耿直,却有着少年独有的初生牛犊的锐气。

于正的个子单薄,讨厌体育课,看上去是个典型的文科男生:不爱社交,只爱看书,常常蹲在屋子里就是一天,妥妥的斯文宅男一枚。

同学欺负他矮小、老师指责他成绩差,就连他父亲,也觉得这孩子太过斯文。

不过,于正的“要强”在少年时期显露无疑。

当老师评价他,数学成绩不突出,他拼了命地去学习,期末考考年级第一。

他活得太较真,家人觉得过刚则折,因为他的功利心太强。

他做事的初衷不是自己想要、自己喜欢,而是为了争口气,来打别人的脸。

对于这样的言论,于正看上去无所谓,依旧我行我素。

数学考了年级第一的于正没成为数学家,而是在写作上表现出了一点天赋:高中时就出版过小说,还写过剧本。

可能也是写剧本的原因,他想演戏,高考没有选择综合性的大学,而是选择了上戏。

当他终于考上了的时候,却发现演戏不是自己想的那么简单。

只能演籍籍无名的配角,在样貌上一点优势都没有的他,主角戏份基本跟他无缘。

他最终选择了从事编剧这个行业,成为最接近演员的那一批幕后工作者。

编剧的路并不是那么光鲜亮丽,甚至得付出超出常人的准备和苦楚。

写剧本,没钱,穷得啃老本交不起房租;

也有过穷途末路,整整八年都住在横店的小旅社;

得不到与付出相对应的回报,甚至连名字都不能出现在自己付之心血的作品上……

可光辉也随之而来,从最初的署名权都没有资格的编剧,到片尾有了一个小小的名字,再到最后跻身金牌编剧的行列。

他努力去证明自己不比别人差,他爱面子胜过爱自己。

于正很坦然地表示少年时被看不起的经历,造就了他自卑的性格,以及一定要出人头地的决心。

直到父亲去世,他才开始释怀,在和《人物》的采访中,他说:

“我就突然之间,从那一刻开始,我很坚定我要快乐,就是我觉得人要去做你自己喜欢的事,然后我在那一瞬间开始,别人怎么看我,对我没那么重要了。”

关于那些非议,于正真正的想法不得而知。而这,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02

正如姜思达的访谈节目《仅三天可见》中,于正作为嘉宾反复强调:我不在乎别人的意见。

看起来却是如此。

比如,他的剧本从来不会因为甲方的意见,而更改一个字。

在节目中,他和人沟通,最为频繁的用词是:“听懂了么?”

言语命令且傲娇,完全是自己行走江湖的freestyle。

可是他真的不在意么?

换个角度看,于正是在用分外在意别人的姿态,来弥补自己的自卑。

上学的时候,老师不喜欢他,他拼命去学,考第一为了证明自己;

当编剧的时候,别人吐槽他的剧,他出一部又一部收视率奇高的剧证明自己;

后来网友怼他胖,他就去减肥瘦身,来证明自己可以瘦下来。

他不断地去证明自己,说明自己可以。

他矛盾且自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获得来自他人的目光。

“我为什么说希望被人尊重呢?我不希望我这一生牺牲了所有的生活,这么热情地投入这个行业,到最后被钉在一个所谓的耻辱架上。”

在他剧里,有一个火起来的配角在微信群里嘲笑了他,给他留下特别深的阴影。

因他的剧,火起来的演员,他轻易不会再合作,原因是怕被拒绝。

于正是个矛盾的人。

他的矛盾不仅仅在于沟通、社交、人际关系。

他渴望成功,也渴望通过成功去证明自己,可当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来临时,他会退缩。

《延禧攻略》最为火热的时候,他不听所有的夸赞,而是只身一人前往美国。

他说:“我怕成功,那会让我飘。”

录制《仅三天可见》的时候,他会在与姜思达聊天的时候,频繁地看手机。

他不遵守当代人小心翼翼的社交守则,永远在用指教的口吻说话:

“普通人看来,你可能长得还行。”

“我刚刚讲的道理你听懂了么。”

怪不得姜思达用一个词评价于正:烦人。

“不是没有人味,反而有些呛人。”“我感觉他就是一个AI,他披着人类的衣服,试图扮演上帝。”

渴望寻求别人眼中的认同感,于正却选择了看似不合时宜的方式。

“我是属于想说就说,想骂就骂的人。比如一件不开心的事,我一定要马上发泄出来,我讨厌一个人一定是挂相的,我不会表面上跟你很好什么的。”

在姜思达的眼中,于正是站在上帝视角看问题的决策者。

但对于正自己而言,他倾向给自己披上“编故事的人”的袍子。

03

于正喜欢称自己是个努力的人,哪怕他诸多作品深陷抄袭风波。

▲琼瑶起诉于正的《宫锁连城》侵犯了《梅花烙》的改编权

在大众看来,他是一个不那么合格的原创编剧。

在咖爷看来,与其说他是个纯粹的“编故事的人”,不如说他是个商人。

他在拿捏大众情绪共鸣,以及深层次的爽点上甚是出彩。

他深知影视剧的市场缺少什么流派,观众喜欢看什么剧情。

他不仅懂市场,他更懂商业营销。

他对待作品不够纯粹和虔诚,可他在演戏上却展现出另一种矛盾。

《延禧攻略》中,于正想要复刻清宫,因此剧中的所有面料都还原了清朝的布料。

一万多一把的扇子、十几万的屏风,他用起来眼睛都不眨一下。

“《延禧攻略》里的那些头饰,有很多都是我买的,我们剧组根本承担不起,都是古董来的,光一个头面,我就花了100多万,我自己买,但是我收藏了,下部戏还能用。”

他自费,只为了追求细节,这仿佛并不是“于妈”的作风,但他真的做了。

一直以来,在网友的眼中,于正选角,最看的不是演技,而是脸。

于正自己也承认:

“以前我对外型是一直要求很高,连配角、群众演员我都要求漂亮的,但是忽略了表演方面。”

不知是不是这个原因,于正才在《演员请就位》《我就是演员》两档比拼“演技”的节目中横插一脚,放出《演技派》。

《演技派》的节目属性将演艺圈的残酷昭然若揭:演得好,就加戏;演不好,就直接结束。

不得不说,他的商人属性划分得分外明显。

当演技有了话题时,他的节目无疑自带热度,甚至会因为观众的比较,而自动营销。

他是真的开始看重演技?还是为自己名声的一次公关?

这些资本的运作,我们不得而知。

而他本身,

一边渴望,一边恐惧。

一边高傲,一边自卑。

一边推翻,一边信仰。

于正身上,从来都有这些无法自洽的矛盾点。

或许,这也让他不可能是一个纯粹的“说故事的人”。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