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记者讲述“三上雪岱山”之一:官兵豁出命在主峰站稳脚跟

作者:江卫阳

“从波涛滚滚的南海,到白雪飘飘的北国,在祖国漫长的海岸线上,到处有人民海军的钢铁防线,到处有海军战士的青春生命在闪光!”

“我们这篇寄自北国雪山之巅的通讯,向大家报告的,就是一个为保卫祖国海疆作出可贵贡献的光荣战斗集体——37404部队一连。”

上面这两段文字,是刊登在1982年8月14日《人民海军》报一版转二版长篇通讯《光荣的岗位 可爱的战士》的开篇语。

为了采写一连(1985年改称二站)官兵的事迹,本文作者从1982年至2001年,曾三上雪岱山。这里讲述第一次上山的故事。

雪岱山,英雄山

1982年春,当时我是人民海军报社政工处编辑,林道远是报社文化处编辑。这年8月,海军要召开“双先”大会(海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先进个人代表大会),报社于4月初派我们两人去海军驻东北某地37404部队一连采访。

一连是37404部队的一个雷达站,驻守在人迹罕至的雪岱山主峰上。这里,一年有7个月大雪封山,3个月浓雾笼罩,四周是荒无人烟的原始森林,冬天气温达零下40多度;这里,属于克山病多发地区,加上高寒缺氧,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高;这里,还有山老鼠、草爬子传染病情凶险的森林脑炎和出血热病。

1969年9月,刚组建一个多月的一连,在一无营房、二无生活设施的情况下,奉命进驻雪山之巅,投入战备值班。

当时的节令还是小阳秋,想不到官兵上山才8天,一场暴风雪封了山。帮助开路的民兵,下山前关心地对连干部说:“这里自古以来是野兽住的地方,连当地人采蘑菇都不敢走到山顶上。不要说你们连房子都没有,就是有房子,也肯定过不了这一冬。还是考虑退路吧!”

驻地县领导和人武部领导来山上慰问官兵,看到这险恶的自然环境,下山后对部队领导说:“这一冬站不住,非撤下来不可!”在严峻的考验面前,党支部发出“以山为家,以苦为荣,豁出命也要站稳脚跟”的号召。

大雪封山水车上不来,官兵们吃水靠刨冰、用水靠化雪;给养供不上,有时连酱油也没了,官兵们就吃盐水拌高粱米粥。

为了站稳脚跟,官兵们一边完成战备值班任务,一边劈山开路、炸石平地、寻泉造池、垒坡盖房。单是为了在离营区1里多地的峡谷里建成扬水站和蓄水池,官兵们奋战半年多,平均每人穿烂6双胶鞋、磨破40多副手套。

在特殊的环境中,一茬又一茬一连官兵忠于使命,勇于牺牲,甘于奉献。一次山上暴发流行性出血热病,当时正值隆冬,大雪封山。疫情高峰期,全连只有3个人没病倒。

雷达班长黄春生一个人顶起全分队的值勤任务,连续两天两夜坚守在战位上没合眼。病情最重的第一任指导员赵明亮,身体虚弱得站立不稳。他坚持拄着木棍,踩着没膝深的积雪走遍一个个战位,直到一天两次昏倒在阵地上,才被官兵们用担架抬下山。

从1969年秋到1982年春,来自10多个省、市的数百名汉、朝、回、满等民族官兵,在这里流血流汗,奉献青春。尽管他们退伍、转业时,许多人身患各种疾病,但无怨无悔。时任连长王衡阳入伍13年,在山上度过12个春节,被战士誉为“爱山如家的好连长”。

漫山开遍“金达莱”

这是一连组建13年来首次有记者上山。

我和林道远1982年4月初到边防,山下部队机关驻地已草青树绿,而地处海拔一千多米山巅的一连阵地积雪未化。因政工处是分工部队基层建设宣传,所以我俩在山上共同采写一连通讯初稿,林道远于4月中旬先行离开后,我继续留下来深入调查一连全面建设情况。

由于雪岱山特殊的艰苦自然环境,一连从1969年组建到1982年,13年换了6任连长、10任指导员。当时,在一连工作过的干部,有的已因病转业,有的调到山下部队,还有几位在旅顺。

我于4月下旬从边防到旅顺,找到已经转业在地方工作的第一任指导员赵明亮,以及还在海军部队服役的几位原一连干部。他们是:在1970年至1971年期间曾代理过一连指导员的康桂臣;一连第7、第8任指导员周则言、李秀白;1973年入伍、1974年上军校、1977年从军校毕业后主动要求回雪岱山,担任过一连分队长、副指导员的刘绍文。

通过对他们的采访,获得一连建站初期大量宝贵第一手材料。5月初从旅顺返回边防后,我又在山下采访了与现任连长王衡阳搭过挡的一连前任指导员王纯禄、前任副连长王化贵等干部。

5月4日,我随到山下参加部队“五四”青年节歌咏比赛的一连官兵乘军用大卡车上山,千米以上的盘山公路还有冰雪。当时,连队供暖靠烧煤的火墙。这天重返雪岱山后,直至5月下旬结束在一连工作,我一直和连长王衡阳同住在一间宿舍里。期间,我根据新掌握的素材,改出一连战斗集体通讯第二稿,并采访写作了连长王衡阳的个人事迹通讯稿。

当时,王衡阳已任连长4年,是一连组建后任职时间最长的连队主官,也是一连组建后在山上时间最长的人,1982年3月他被部队党委树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标兵。在我去旅顺前,指导员曾祥如因公外出没在连队,副连长金在善、副指导员闫海在接受采访时,都夸王衡阳是他们的榜样。

我从旅顺回山上,曾祥如已于4月下旬回连队。他说,他是1980年8月才从山下到一连当指导员,王衡阳在连队威信高,主要是他用自己的模范行动给大家作表率。

在采访中,战士们交口称赞王衡阳是“好连长”“老黄牛”,说自从他当连长后,战备值勤任务繁重,他亲自顶班;机器发生故障,他通宵达旦抢修;连队战备施工,他抡锤掌钎、炸石排哑炮;通往山下的电话线被冰溜压断,他下山查线亲自上电线杆;每年除夕,他把整个警卫班撤下来娱乐休息,由自己和其他连干部轮流站岗;大年初一,他把炊事员换下来过年,自己下伙房做饭炒菜。

战士们说,他们为有这样的好连长感到自豪。副指导员闫海说:“山上条件这么艰苦,连长王衡阳能蹲13年不容易。1981年他家属剖腹产,他回去工作会受影响,一般人做不到。他严格要求自己,几次生病没吃过一顿病号饭,身居林海不搞一片木头。”

雷达分队长张福凡和雷达技师孟宪君说,战士们在山上服役几年,都有腰痛、关节痛或胃痛病,连长不但有这些病痛,还有慢性阑尾炎,可他依然默默忠于职守。

到了5月下旬,雪岱山春暖花开,主峰上开遍美丽的金达莱花。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一连官兵可以不穿棉袄了,有一天上午,我还跟大家到主峰下的洼地附近山坡上种木耳。5月底下山前,我在一连军人大会上,全文宣读了反映一连集体事迹通讯和连长王衡阳个人事迹通讯两篇稿子,并召开官兵座谈会征求了意见。

下山后,两篇稿子又请部队党委领导把了关。应部队政治部门邱子华主任的要求,离开边防前,我给十多名战士报道骨干上了一次新闻课。邱主任对我在山上的工作生活很关心,5月上旬特意上了一次山看望我。他还和王锋阳一起,带着冲锋枪陪我进入主峰松森蔽日的仓山,让我平生第一次领略了原始森林的风光。

香飘万里海疆

1982年6月初回到报社后,我分别向社、处领导汇报了一连和连长王衡阳的情况,并把两篇通讯稿交给处长魏艾民。6月11日,魏处长召集政工处同志集体讨论了连队通讯稿。我参考大家的意见,改出第三稿。同时,我按照林彬社长的要求,写作了近4000字的记者对一连的调查报告。

这份以《一个特别能战斗的连队和它可敬的连长》为题的记者调查报告,刊发在本报1982年第5期《部队情况反映》。这期《部队情况反映》因有涉密内容,以机密件上报海军首长和海政领导。林社长还让我起草了报社关于宣传一连呈报海军首长和海政领导的请示件。

在请示件中,高度评价一连是一个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设连队的突出典型,称赞连长王衡阳是基层干部的优秀典型,建议海军党委对一连和连长王衡阳进行表彰。此请示件经林社长修改并签名,连同第5期《部队情况反映》,于6月17日分呈海军叶飞司令员、李耀文政委等6位海军首长和4位海政领导。

1982年6月19日,时任海军政委李耀文在海军报社的请示件上作出批示:“一连、王衡阳同志的先进思想先进事迹应大力宣传,对海军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希望积极发现和选择舰艇、航空兵中的先进典型大力宣传,大造舆论,树立榜样。以上请政治部酌。”

李耀文政委还在请示件的首页旁批:“忍受困难更要积极地去克服困难,改善工作生活条件,这方面要写出来。”请示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连长王衡阳入伍后在一连生活战斗了13个冬春,任现职已4年,思想过硬,事迹感人,是基层干部的优秀典型。”李政委在这段文字下面划了杠。特别让我感动的是,李耀文政委对记者的调查报告看得很仔细,文中出现7个官兵的名字,他都在名字下面画了杠。

1982年8月14日,《人民海军》报在海军“双先”会期间,加配短评《这就是共产主义思想》,推出约7000字一连通讯。在这次海军“双先”大会上,一连和西沙中建岛守备队被海军党委表彰为海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标兵单位。

会议期间,代表一连出席大会的王衡阳和来自中建岛守备队的代表作了交流。也是从这次大会后,海军部队有了“南有中建岛,北有雪岱山”的赞语。这次大会后不久,北海舰队某基地党委给王衡阳记二等功。

1982年11月16日出版的《人民海军》报,在一版以《一心扑在连队建设上,艰苦奋斗守边防,连长王衡阳荣立二等功》为题刊登了消息,在二版刊登了我采写的王衡阳先进事迹通讯《雪山之巅十三春》。4年多后的1987年“八一”前,王衡阳到北京光荣出席全军英雄模范代表会议。

现在回想起37年前的第一次雪岱山之行,一连能饮誉海疆,一是一连官兵创造出过硬的感人事迹,二是海军首长高度重视,三是报社领导和同志们也都倾注了心血,四是海军机关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2019年6月,1978年入伍的雪岱山一连战士、如今凤凰卫视知名记者卢宇光,邀请他在一连当兵时的原37404部队的部分老领导、老战友欢聚,共同回忆当年在雪岱山度过的峥嵘岁月。

卢宇光没有忘了我们37年前的雪岱山之行,邀请我和林道远参加他们的聚会,还特制纪念品相赠,使我们深受感动。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