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殊途同归?

我们一向认为,如果不同种类的动物有着很多相似、相同的体貌特征,它们就是同一种动物进化而来的,比如说,人类和黑猩猩、袋鼠和袋熊这两组相似的动物就分别拥有各自共同的祖先。然而,最近的一项发现却对这种观点提出了挑战。由完全不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生活在相隔甚远的年代、地域的动物也可能极为“巧合”地进化出相同的器官——甚至是非常复杂的器官,比如哺乳动物的中耳。

进化之神似乎对自己的杰出成果很感兴趣,成功的进化个案常常会重演。从一头早期澳大利亚哺乳动物身上提取的颚骨化石能够证明,至少有两类哺乳动物通过完全不同的过程各自独立进化出了相同的听觉器官。

我们知道,哺乳动物的中耳是由三块微小的骨头组成的:锤骨、镫骨和砧骨,这三块骨头组合在一起,能形成特别敏感的声音接收器。有袋类、卵生类、有胎盘类、单孔类等所有现存的哺乳动物都拥有这种复杂的器官组织。

中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恐龙生存的时代,那时,在哺乳动物的祖先们那里,中耳还是与下颚相连的三块骨头,这些骨头能把声音的振动从下颚传到耳膜。在颚的进化过程中,这三块骨头逐渐地收缩、与下颚分离,最终与耳膜一起形成了中耳。哺乳动物研究专家们曾认为此过程是在约1.5亿年前单孔类从其它哺乳动物中分离出来之前发生的。

然而,情况似乎并非如此。现在,澳大利亚的一些科学家发现了确切的化石证据,一只1.15亿年前的单孔类动物还没有进化出现代的听觉器官,它的颚骨内有一条骨槽,其中正是那三块仍未与下颚分离的“中耳骨”!因此,可以推断,单孔类动物在与其它哺乳动物分离后,两者通过不同的过程各自独立地进化出了中耳。

此外,还有一些其它的例子也可以证明进化过程的殊途同归,但大多是一些简单的器官,比如哺乳动物的臼齿等。

尽管如此,这一发现还是不可避免地引发了哲学和实践的双重问题。已故生物学家斯蒂芬·古尔德曾经说过,生命的进化过程中充满了太多的偶然性,就像一场即兴演出的戏,重演一遍,就会得出一种不同的结果。很多人都相信这一说法,似乎地球生命的进化不过是造化的即兴之作。现在,这种消极的观点受到挑战。同一种生物特性被进化出不只一次的事实证明:自然选择并非漫无目的,进化过程是方向明确、目的清晰的,最终的进化结果其实只局限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也就是说,不论进化这场大戏重演多少遍,其结局都不会太离谱。

另外,绘制传统进化图谱的一个关键性前提也受到挑战,那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是否能因为现代袋鼠和袋熊有某些共同的体貌特征,就推断它们拥有共同的祖先呢?如果这一前提不能成立,那么重新构建进化关系图就变得非常困难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