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又遭质疑了

继国内8所中医药大学被世界医学院校名录除名引发争议后,中医药再遭质疑。 日前,据有外媒报道,欧洲医学院联合会(FEAM)和欧洲科学院科学顾问委员会(EASAC)发表联合声明称:世界卫生组织(WHO)将中医药等传统医学纳入最新版《国际疾病分类》(以下简称ICD-11),可能会导致一些人合法化某些实际上没有根据的主张,并存在误导患者和医生的风险,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会使公共卫生系统报销的压力越来越大……” 此次争议要回溯到半年前,今年5月,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了《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首次将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纳入其中,并将于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 据了解,《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最初源于1853年法国医学统计学家耶克·贝蒂荣提出的疾病死亡原因统计分类法,在1948年由WHO接管,后被广泛用于疾病诊断统计和分析的国际标准,是全球医学领域的“通用语言”,无论是各国政府制定医疗政策,还是各类学科进行教学和研究,抑或是医保商保进行费用支付,都会参考ICD。 目前在全球使用的ICD-10于1992年公布,于1993年1月1日生效,前后经过近十年努力四易其稿《国际疾病分类第十次修订本》。 从2004年开始,时任WHO马尼拉西太平洋办事处传统医学顾问的韩国学者ChoiSeung-hoon,开始带领亚洲国家的几十名代表,着手将中医知识整理成清晰完整的构架体系,希望将其纳入ICD新的修订本。2007年,WHO启动ICD-11的修订工作,并决定专门为传统医学开辟一个新章节。2019年5月,传统医药被纳入ICD-11。 在特意为传统中医补充的这个章节里,将中医诊断按病名(disorders)和证型(patterns)分别编码,前者如黄疸病(Jaundicedisorder),代码为SA01;后者包括气虚(Qideficiencypattern),代码为SE90等;而每种疾病(disorders)可由其症状、病因、病程和结果或治疗反应来定义。 目前,第26章包括150条传统医学疾病和196条证候(不含特指和非特指病证)条目,旨在成为所有从业者可用于帮助诊断疾病和评估可能原因的标准参考。 例如,消渴症(Consumptivedisorder,代码SD72)的特征是过度饥饿和排尿增加,并且由“消耗肺、脾或肾系统中的阴液并在体内产生火和热的因素”来解释。根据这些观察结果,医生可以研究如何治疗它们:患者可能会被西方医生开处针灸,还推荐菠菜茶、芹菜、大豆和其他“冷却”食物。 不过,权威专业人士指出,尽管中医等传统医学已被纳入《国际疾病分类》,但在其中所占比例还很小,有待不断完善、扩充。 而此次FEAM和EASAC则认为对比西方循证医学,传统中医药缺乏科学依据,声誉惨淡,时常被非中医药学背景的医学、科学界人士所怀疑。“传统中医药普遍缺乏可靠证据。”EASAC主席、瑞典皇家科学院院长DanLarhammer说道。 2009年,美国马里兰大学的一项系统评价研究,也支持这一观点。该研究涵盖70种传统中医药方法(包括针灸、中草药、艾灸等)。结果显示,由于证据稀少或研究方法欠佳,多数关于传统中医药的系统研究都“没有结论”。少数能提供初步发现,支持传统中医药对部分人群有用。这些需要通过严格的随机对照试验,加以佐证。 FEAM主席、英国伦敦大学圣乔治医学院传染病学教授GeorgeGriffin表示,除作用机理不明,中药没有经过适当的毒性测试。且不同生产批次的产品,可能存在很大差距,亦可能对人体有害。 中草药与其他疗法连用发生不良反应,也时有报道。据BBC称,近日,有医学专家在国际乳腺癌大会上警告,有些乳腺癌患者未咨询医生,就使用中草药作为辅助治疗。若其中含有穿心莲、大蒜、银杏、人参、山楂等成分,可能会干扰激素疗法或化疗。 WHO表示,ICD-11增设传统医学章节,并不意味着WHO对任何传统医学实践的科学、有效性的认可。 但是国内和亚洲一些新闻机构对于中医药被纳入ICD进行了大幅报道,并称“中医药国际化进入加速跑”“世卫认可中医地位”。 对此,GeorgeGriffin认为,社交媒体会助长误导性信息的传播。目前,有个人或机构通过“脸书”“推特”等平台,发布关于中医药信息。这不仅将阻碍病患获得正规、系统治疗,危及生命,还可能对公共卫生产生重大负面影响。 因此,FEAM和EASAC在联合声明中,敦促欧盟及其成员国,投入更多,以确保在标准化流程下,评估所有医疗产品和诊疗程序的质量、安全性和功效。 声明还提出一系列建议。如,欧洲各国应加强对中医药监管,要求中药产品通过一致性评价,以证明其功效、安全性和质量。传统中成药制剂应在标签上,准确、清晰地注明成分及含量,简单描述生产工艺。同时,医生应在患者病史中,明确解释中医诊断和治疗程序。 (原标题:中医再遭质疑)

继国内8所中医药大学被世界医学院校名录除名引发争议后,中医药再遭质疑。

日前,据有外媒报道,欧洲医学院联合会(FEAM)和欧洲科学院科学顾问委员会(EASAC)发表联合声明称:世界卫生组织(WHO)将中医药等传统医学纳入最新版《国际疾病分类》(以下简称ICD-11),可能会导致一些人合法化某些实际上没有根据的主张,并存在误导患者和医生的风险,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会使公共卫生系统报销的压力越来越大……”

此次争议要回溯到半年前,今年5月,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了《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首次将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纳入其中,并将于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

据了解,《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最初源于1853年法国医学统计学家耶克·贝蒂荣提出的疾病死亡原因统计分类法,在1948年由WHO接管,后被广泛用于疾病诊断统计和分析的国际标准,是全球医学领域的“通用语言”,无论是各国政府制定医疗政策,还是各类学科进行教学和研究,抑或是医保商保进行费用支付,都会参考ICD。

目前在全球使用的ICD-10于1992年公布,于1993年1月1日生效,前后经过近十年努力四易其稿《国际疾病分类第十次修订本》。

从2004年开始,时任WHO马尼拉西太平洋办事处传统医学顾问的韩国学者ChoiSeung-hoon,开始带领亚洲国家的几十名代表,着手将中医知识整理成清晰完整的构架体系,希望将其纳入ICD新的修订本。2007年,WHO启动ICD-11的修订工作,并决定专门为传统医学开辟一个新章节。2019年5月,传统医药被纳入ICD-11。

在特意为传统中医补充的这个章节里,将中医诊断按病名(disorders)和证型(patterns)分别编码,前者如黄疸病(Jaundicedisorder),代码为SA01;后者包括气虚(Qideficiencypattern),代码为SE90等;而每种疾病(disorders)可由其症状、病因、病程和结果或治疗反应来定义。

目前,第26章包括150条传统医学疾病和196条证候(不含特指和非特指病证)条目,旨在成为所有从业者可用于帮助诊断疾病和评估可能原因的标准参考。

例如,消渴症(Consumptivedisorder,代码SD72)的特征是过度饥饿和排尿增加,并且由“消耗肺、脾或肾系统中的阴液并在体内产生火和热的因素”来解释。根据这些观察结果,医生可以研究如何治疗它们:患者可能会被西方医生开处针灸,还推荐菠菜茶、芹菜、大豆和其他“冷却”食物。

不过,权威专业人士指出,尽管中医等传统医学已被纳入《国际疾病分类》,但在其中所占比例还很小,有待不断完善、扩充。

而此次FEAM和EASAC则认为对比西方循证医学,传统中医药缺乏科学依据,声誉惨淡,时常被非中医药学背景的医学、科学界人士所怀疑。“传统中医药普遍缺乏可靠证据。”EASAC主席、瑞典皇家科学院院长DanLarhammer说道。

2009年,美国马里兰大学的一项系统评价研究,也支持这一观点。该研究涵盖70种传统中医药方法(包括针灸、中草药、艾灸等)。结果显示,由于证据稀少或研究方法欠佳,多数关于传统中医药的系统研究都“没有结论”。少数能提供初步发现,支持传统中医药对部分人群有用。这些需要通过严格的随机对照试验,加以佐证。

FEAM主席、英国伦敦大学圣乔治医学院传染病学教授GeorgeGriffin表示,除作用机理不明,中药没有经过适当的毒性测试。且不同生产批次的产品,可能存在很大差距,亦可能对人体有害。

中草药与其他疗法连用发生不良反应,也时有报道。据BBC称,近日,有医学专家在国际乳腺癌大会上警告,有些乳腺癌患者未咨询医生,就使用中草药作为辅助治疗。若其中含有穿心莲、大蒜、银杏、人参、山楂等成分,可能会干扰激素疗法或化疗。

WHO表示,ICD-11增设传统医学章节,并不意味着WHO对任何传统医学实践的科学、有效性的认可。

但是国内和亚洲一些新闻机构对于中医药被纳入ICD进行了大幅报道,并称“中医药国际化进入加速跑”“世卫认可中医地位”。

对此,GeorgeGriffin认为,社交媒体会助长误导性信息的传播。目前,有个人或机构通过“脸书”“推特”等平台,发布关于中医药信息。这不仅将阻碍病患获得正规、系统治疗,危及生命,还可能对公共卫生产生重大负面影响。

因此,FEAM和EASAC在联合声明中,敦促欧盟及其成员国,投入更多,以确保在标准化流程下,评估所有医疗产品和诊疗程序的质量、安全性和功效。

声明还提出一系列建议。如,欧洲各国应加强对中医药监管,要求中药产品通过一致性评价,以证明其功效、安全性和质量。传统中成药制剂应在标签上,准确、清晰地注明成分及含量,简单描述生产工艺。同时,医生应在患者病史中,明确解释中医诊断和治疗程序。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