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篇里聊指挥 · 序

序 · 言

指挥有用吗

指挥从哪来

乐团灵魂是指挥吗

让我在“指挥篇”里聊指挥

今天,我们开始聊聊指挥。相信每一个关注古典音乐的朋友都会碰到这个问题:乐团指挥真的必不可少吗? 今天自然是必不可少,而且指挥的重要作用不是在正式演出中体现;是在乐团排练的时候……至于为什么,我们聊完这个问题,你自然会有答案。

指挥从何说起?还是要先聊聊交响乐的发展历史。我们说过了,漫长的音乐历史中,声乐长期占据着绝对主角,器乐演奏总是扮演“小丫鬟”的角色,这是受到自身表现力的限制。所以,如今你心中的“交响乐”,绝对是个年轻的艺术形式,要等到文艺复兴末期才有雏形。

“文艺复兴”对于国人来讲是个最熟悉的陌生词:14世纪到17世纪欧洲开启的重要思想变革。它注重个人价值、个人思想表达,其中包括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文艺复兴主要体现在绘画和音乐领域。从13世纪开始,阿拉伯帝国衰败,新兴奥斯曼帝国也是昙花一现。这两大帝国将东方文明带入欧洲。但在奥斯曼帝国覆灭之后,欧洲陷入动荡年代,教皇权威下降,黑暗的中世纪迎来曙光,新兴资产阶级开始追求新的个人意志,对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文艺热情被重新点燃——这就是书本上所说的文艺复兴。

从时间上看,欧洲的文艺复兴三、四百年正处于中国的明、清时代——初期的美术三杰跟唐伯虎生活在同一时代;而写《牡丹亭》的汤显祖跟创作歌剧《奥菲欧》的蒙特威尔第在时间轴上也能互通有无。我们熟悉的维瓦尔第、巴赫如果来到东方,迎接他们的是康乾盛世。虽然历史上康熙皇帝非常热衷于西方文化,但那个时候真的没有如今的交响乐。恰克贝尔(1653—1706)的确跟康熙皇帝(1654-1722)是一个时代的人;可至于《延禧攻略》里的卡农——呃……拜托,长笛拿反了(这种波姆长笛是十九世纪的事);而且第一支萨克斯是1840年(鸦片战争那年)由比利时人阿道夫·萨克斯发明的……

说回“交响乐是从文艺复兴后期发展起来”这一话题:巴赫之所以被称之为西方现代音乐之父,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把“音乐带出了教会”,但巴赫自己是个虔诚的教徒——他那些最重要的作品都是宗教音乐。巴赫和亨德尔同庚,那个时候的指挥是通过“通奏低音”来完成。什么是通奏低音?通奏低音(意大利语basso coutinuo ),原意为“连续的低音”,即指乐曲的低音声部带有较强的连续性,往往在局部会形成旋律;并非只是一些带有明确和声属性的长音。举个直观的例子,大家熟悉的恰克贝尔《D大调卡农》中,大提琴就是通奏低音——始终在重复这D、A、B、#F、G、D、G、A这几个音的旋律。当时通奏低音一般是由大键琴或羽管键琴完成。不要小看完成通奏低音的人,能担任这个职责一般都是乐师长——一边弹着羽管键琴一边完成指挥。这种方式到了海顿晚年时代还在延用。据说晚年的海顿在游历伦敦,指挥自己新创作的交响曲,依旧采用这种形式。莫扎特也是用这个办法进行指挥,年幼时作为小提琴首席兼指挥;而他重返萨尔斯堡的条件就是:不再演奏小提琴;要弹大键琴,做乐师长、当指挥……

我们在《古典音乐意外史》中说过,莫扎特心中的交响曲就是管弦乐声部合奏作品的总称,交响乐在他心目中的分量甚至还没有小步舞曲重要。所以莫扎特时代的交响乐,严格意义上讲是不需要一个专业司职的指挥——什么乐器都不演奏,仅仅站在舞台中央打手势的。交响乐发展到贝多芬时代就不同了,面对他那些篇幅如此宏大的作品,必须出现专职指挥来统领全局。不过那个时候的指挥并没有指挥棒,只是用双手来完成。把指挥棒带入大众视野的是门德尔松。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指挥家都会用——小泽征尔上了年纪之后就很少再用指挥棒了。

真正把指挥地位提高到“帝王”级别还要感谢托斯卡尼尼、马勒…他们把交响乐推到新高度,改变了长期以来音乐的服务属性,音乐家翻身做了艺术的主人;而曾经需要讨好的观众,如今必须身着正装,正襟危坐来欣赏音乐会了。一旦迟到,像托斯卡尼尼、马勒这样的指挥家便要求用追光照射迟到的人,用指挥棒指着后来者,让在场全员目光都集中在这样的讨厌鬼身上……

所以,如今你所熟悉的交响乐——这种音乐世界里的最高级呈现模式并不是一个很古老的艺术形式,它只是到了十九世纪后期才发展起来;而今天的世界第一天团——“柏林爱乐”也仅有不到150年的历史,它成立于1882年。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