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强为飞行器设计“防热服”

□本报记者徐佳倩

“‘为减少每一克而努力’,是著名科学家、‘航天之父’钱学森之语,也是我们团队领路人杜善义院士的重要科研理念之一,它始终指引着我在科研道路上前行。”今年刚满30岁的安徽小伙杨强,向记者道出了他选择留在黑土地深研空天飞行器结构领域、保障飞行器安全飞行的人生理想。

杨强本科、硕士及博士均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是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讲师,曾在领域内著名期刊发表多篇论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研究项目。2011年,杨强进入特种环境复合材料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多年来坚持从工程中提炼出问题,采用新方法加以解决,并应用到工程中去的科研思路。

谈起自己的研究,杨强形容是在“刀尖上跳舞”。“飞行器在大气层内进行高超声速飞行时,高速气流在达到飞行器表面时速度迅速降低,大量动能转化为热能,引起飞行器结构表面温度的升高。这就需要为飞机穿上‘防热服’,用热防护系统来保护设备和人员安全。而热防护系统处于超高温、高热梯度的超常载荷下,还要满足轻量化、高可靠及承载要求,其分析、设计一直是高超声速飞行器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杨强细致讲解到,“所以在热防护系统的设计上,既要运用耐极端环境的防隔热及承载材料,又要对材料及其结构的特性有着充分的认知,以便设计出更好的结构方案。”

采访时,杨强刚刚结束一场会议,记者能明显感受到他近期忙碌的状态。目前杨强正着力开展飞行器结构数字孪生分析方法的研究,在这项技术的推动下,未来的飞行器结构将能够感知自身状态、预测未来性能并实现自主决策,进而变得更加智能、安全。

近一年来,杨强几乎每天八点半到校工作,晚十一点离校回家。他说,虽然这个过程面临的困难比较多,但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将宏观的问题转变为可执行的工作尤为重要。现在在整个团队的努力下,该项研究正逐步推进,有关构想有望在未来实现。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