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汽车苏伟铭:进击的模范生

编者按:本文来自36氪「未来汽车日报」(微信公众号ID:auto-time),作者:张一。 作者 | 张一 在大众汽车集团全面押注电气化的战略不断提速之际,中国市场正迎来大众集团历史上最受关注的时刻。 2019年11月中旬,大众汽车集团宣布将在未来5年内投资600亿欧元用于混合动力、电动化和数字化等未来领域的转型。然而,易为外界忽视的是,在全球电动汽车的主场中国,这场变革至少在两年前就在大众中国内部静悄悄地开始了。 2017年,作为大众集团全球唯一的华人执行副总裁,苏伟铭从集团内部遴选了一支“1%的精英团队”,创立了大众全资子公司逸驾智能(Mobility Asia)。苏伟铭兼任CEO,探索包括车联网、智能出行、基础设施、智能驾驶以及大数据应用在内的一系列新业务。 面对一个少有参照标准和借鉴的全新业务群组,如何打通传统汽车和互联网科技行业的壁垒,为出行消费者提供无缝连接的服务?从职业经理人到内部创业者的双重身份切换、从传统汽车销售到智能出行服务的跨界跃迁,苏伟铭能否快速适应? 时隔一年,36氪再次独家专访苏伟铭,试图找到答案。 从“汽车狂人”到“集大成者” 在进入中国市场的35年间,全球最大的汽车主机厂——大众汽车集团累计在华售出超4200万辆汽车。连续28年高增长的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大众集团的销量“担当”,每年为其贡献近四成的销量。 今年1-10月,大众集团向中国客户交付了334万辆汽车,市场份额占比提升至19.5%。这意味着,每五辆在中国出售的汽车,就有一辆来自大众汽车集团。当下,这家拥有超65.5万名员工、年收入2650亿美元的老牌汽车企业,正在进行一场电气化与智能化的转型,主场正是中国。 这场硬仗需要一位深谙中国汽车市场的将领带队:他需要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对大众集团有深入了解,而且必须是一位对汽车业的数字化转型落地有强烈推进意愿的硬派管理者。 大众集团已经在中国市场培养了一位深耕汽车行业近25年的股肱之臣,也是跨国汽车巨头争相猎取的对象。他曾是戴姆勒-奔驰中国分部的001号员工,他在一汽-大众任职期间,数次力排众议,在公司人事、管理架构和营销方式等多个领域开刀。他的行事作风也给外界留下了鲜明印象:一位快速而坚决地推行在当时历史环境下颇受争议举措的职业经理人。 他就是苏伟铭——大众汽车集团职位最高的华人、全球执行副总裁、大众中国多年的实权人物。 大众汽车苏伟铭 来源:受访者供图 “汽车行业过去两年和今后五年的改变将是过去三十年、四十年没有遇见过的,”苏伟铭近日在接受36氪《未来汽车日报》专访时表示。在他看来,未来5-10年,汽车业只有走软硬件结合的道路,才能应对来自工业4.0、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挑战。 基于这样的判断,在苏伟铭的推动下,大众汽车集团全资子公司逸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于2018年7月11日正式成立,苏伟铭担任逸驾智能CEO,成为大众集团内部一名52岁的创业“新兵”。 在36氪近日举办的WISE 2019新经济之王大会上,创变者苏伟铭入选“2019年度新经济引领者36人”榜单,成为2019年五位出行领域新经济引领者之一。 苏伟铭的野心是,激活大众汽车集团长达82年的汽车积累,打造成未来汽车界 No.1 的“软硬一体”出行服务商。 天生变革者 “我从不以问题的方式来看事情,而是以转型的概念来看”,苏伟铭告诉36氪《未来汽车日报》。 这种变革与转型的思维方式早在苏伟铭幼年时便已萌生。在苏伟铭的成长中,祖父一直是他的榜样。苏伟铭曾回忆说,祖父人生的第一桶金来自他组建的一支运输车队,这支由18辆卡车组成的车队为当地带来了最早的卡车货运服务。 在逸驾智能成立之初,苏伟铭迅速从大众内部拉出了一支“1%的精英团队”。这符合他一贯的雷厉风行和果决性格。 在运营方面,这位工商管理专业出身的职业经理人态度坚定,“不能采取烧钱的模式,一定要在运营模型上把财务做好。” “对于未来十年看不到运营模型的技术,要慎重投资。”这一点受到他的经济管理学专业教育的影响,也是他身上“德国文化基因”的体现。 在管理方面,这位历来被称为“汽车狂人”的苏伟铭,开始管理逸驾智能内部近500人规模的软件研发团队。 为了塑造符合工程师偏好的工作氛围,苏伟铭正在向年轻人的工作理念靠拢。这位在大众内部有着“夜总会”称号的工作狂人,明确表态反对“996”制度,提倡不加班。据苏伟铭回忆,他在负责大众集团的大区销售时也曾多次强调,对于经常出差的员工,必须要保障他们回家的频率,他主张以视频会议取代非必要的出差会面。 行动果决、思维灵活,让苏伟铭多年来在公司内聚拢了超高人气。“他们叫我大众集团‘不懂老总’。”苏伟铭调侃说,“负责别人不管的、听不懂的业务。” 传统的汽车销售业务在轨道上有序运转,为什么要变革?——这是大众集团内部一直存在的一个声音。 面对怀疑,苏伟铭选择持开放的交流态度。“我觉得99%的人不太理解这个新的业务,大家会持有怀疑的心态,这很正常。”他表示,不一定每个问题都有完美的回答,但会有充分的交流。 “这跟我在一汽-大众做改组的时候是一样的。”苏伟铭说,不同的是,相比他在一汽-大众销售公司推行改革时遇到的情景,这一次需要攻克的堡垒难度系数可能更高。 更大的挑战在于,这是一个鲜有成功案例的全新业务群组——在移动出行业务领域,尚未出现完全盈利的公司,苏伟铭必须摸着石头过河,这是一场考验智力与耐力的长跑。 在13年前操刀一汽-大众的国企改组时,苏伟铭找到了“党委书记”这个重要抓手。“给我找个好书记。”这是苏伟铭入职一汽-大众时向时任一汽集团总经理的竺延风提出的一个必备要求。在创新与颠覆并存的互联网科技生态圈,苏伟铭带领逸驾智能成为汽车界“软硬一体”No.1的抓手又将是什么? 高居大众“内阁”,扎根中国 去年11月,苏伟铭在接受36氪专访时表示,逸驾智能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车联网、出行生态、基础设施生态、大数据应用和智能驾驶五个板块,公司投入最大的是车联网。 经过一年的发展,逸驾智能在安徽合肥的智慧城市项目已经启动。该项目第一阶段为期15个月,已在合肥经济开发区一个16平方公里、约九万名住户的社区进行试点。 在不久前“进博会”期间的媒体见面会上,苏伟铭透露,逸驾智能的网约车、分时租赁、充电服务、Supper App 以及自动驾驶出租车五个项目已经与合肥洽谈合作,未来将投放数台大众汽车集团自动驾驶车型。 在自动驾驶出租车的研发上,逸驾智能将其分为五个层级,从第一层至第五层分别为自动驾驶软件层、整车的整合层、车队管理层、出行服务层和信息娱乐的内容服务层。未来将在第三、第四、第五三个层面进行深度的融合和打通。 与此同时,逸驾智能将“生态”放在最高的优先级。“我们公司有70%的人开车上班,另外30%是共享出行。”苏伟铭认为,电动车是一整套系统,随着主机厂和新造车公司向市场投放的电动车数量攀升,未来的竞争一定是生态圈的竞争。 往年,苏伟铭每隔一二周都会去德国总部一趟。自从有了逸驾智能,他在中国停留的时间越来越长。“2019年是我去德国次数最少的一年,就去了几趟。” 而在中国的这些日日夜夜里,他正逐渐将时间和精力向逸驾智能倾斜。苏伟铭粗略估算,“它占用了我大概50%的工作时间”,而逸驾智能的生态建设,则成为苏伟铭2020年的工作清单中排在第一位的重要任务。 以下为36氪《未来汽车日报》专访苏伟铭的问答节选(经编辑整理): Q:一年前我们在对您专访时问过一个问题:汽车业会被新造车公司、被BAT颠覆吗?您当时的回答是:“大型主机厂,即使转型没有互联网企业快,也依然大有机会。”一年过去了,这个机会是变得更大了,还是变得更小了,为什么? A: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整个汽车领域的新业务都受到了一定的挑战,整体的节奏慢了下来,但是机会没变。在资本冷静的时期,新业务需要做得更细致,不能再是烧钱模式。我们在投资新科技项目的时候,也会更加看重它的运营模型,新项目需要至少在未来10年内形成可盈利的运营模式。 此外,汽车销售模式也在发生新变化。抖音、快手等平台的汽车销售模式被热议,汽车销售、出行服务会继续往线上迁移,传统的4S店和经销商需要考虑创新的C端销售手段。 Q:逸驾智能的核心战略是什么?实施步骤是什么? A:在发展战略上,我们的原则是一旦确定,不轻易修改,战略最重要的是执着。逸驾智能从成立到现在,战略基本上没有改。第一是车联网,核心就是技术,除了与奥迪等大众集团的汽车产品结合外,我们也会接入国际项目。我们现在有近500人的工程师团队,接下来会大幅度增加。另外就是生态圈,现在华为、百度、腾讯都在做生态,虽然大家对生态圈的理解以及在做的事情各有不同,但这个方向是确定的。 Q:经过一年的发展,逸驾智能取得了哪些业务进展? A:逸驾智能一直在聚焦基础设施、车联网、生态服务、大数据、自动驾驶出行服务等全部环节,现在我们集成了三个维度的生态圈服务:第一个是基础设施生态,例如开迈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第二个是出行服务生态,包括分时租赁和网约车等;第三个是内容与服务生态,包括车内新闻、音乐、教育以及停车、充电等。最终,逸驾智能将实现整合的生态服务。在这个生态中,让消费者享受到无处不在的智能出行体验。 Q:您在大众汽车集团和逸驾智能的时间分配是怎样的? A:我主要负责三大部分内容:占时间最多的是逸驾智能;其次是大众集团和合作伙伴的业务;最后是大众集团高端车的进出口公司。 Q:在您2020年的工作清单上,排在第一位的是什么? A:逸驾智能的生态建设。生态圈是重中之重,如果没有生态圈,还是在做传统造车的事情。电动车是一套整体系统,而非单纯的一辆车。随着主机厂和新造车公司向市场投放的电动车数量的攀升,未来的竞争一定是生态圈的竞争。 Q:您理解的智慧城市是什么样子?如何落地? A:2025年前后,车联网、电动车的售后服务等会趋于完善。之后我们需要来谈自动驾驶、智能城市等场景。智慧城市并不是指整个城市,而是城市当中的某个区域,可能是面积为20平方公里的一块地方,会率先成为智慧城市。 这里面会有自动驾驶。自动驾驶又分为两类,一类是私家车的自动驾驶,例如奥迪、大众品牌的自动驾驶车辆。另一种则是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在谈自动驾驶出租车的时候,我们将它分成了五个层级。 第一层是软件基础层,这一层包括感知、规划、控制等,可以使车拥有自主智能;第二层是整车的整合层,这一层把自动驾驶的软件和车辆的传感器、控制器,以及我们的整车进行结合;第三层是车队管理层,通过它对出行的需求进行动态调配;第四层是出行服务层,实现城市路由的作用,让车辆在城市里根据交通情况和用户需求选择合适的路线;第五层是信息娱乐的内容服务层。未来将在第三、四、五这三个层面进行深度的融合和打通。

作者 | 张一

在大众汽车集团全面押注电气化的战略不断提速之际,中国市场正迎来大众集团历史上最受关注的时刻。

2019年11月中旬,大众汽车集团宣布将在未来5年内投资600亿欧元用于混合动力、电动化和数字化等未来领域的转型。然而,易为外界忽视的是,在全球电动汽车的主场中国,这场变革至少在两年前就在大众中国内部静悄悄地开始了。

2017年,作为大众集团全球唯一的华人执行副总裁,苏伟铭从集团内部遴选了一支“1%的精英团队”,创立了大众全资子公司逸驾智能(Mobility Asia)。苏伟铭兼任CEO,探索包括车联网、智能出行、基础设施、智能驾驶以及大数据应用在内的一系列新业务。

面对一个少有参照标准和借鉴的全新业务群组,如何打通传统汽车和互联网科技行业的壁垒,为出行消费者提供无缝连接的服务?从职业经理人到内部创业者的双重身份切换、从传统汽车销售到智能出行服务的跨界跃迁,苏伟铭能否快速适应?

时隔一年,36氪再次独家专访苏伟铭,试图找到答案。

从“汽车狂人”到“集大成者”

在进入中国市场的35年间,全球最大的汽车主机厂——大众汽车集团累计在华售出超4200万辆汽车。连续28年高增长的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大众集团的销量“担当”,每年为其贡献近四成的销量。

今年1-10月,大众集团向中国客户交付了334万辆汽车,市场份额占比提升至19.5%。这意味着,每五辆在中国出售的汽车,就有一辆来自大众汽车集团。当下,这家拥有超65.5万名员工、年收入2650亿美元的老牌汽车企业,正在进行一场电气化与智能化的转型,主场正是中国。

这场硬仗需要一位深谙中国汽车市场的将领带队:他需要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对大众集团有深入了解,而且必须是一位对汽车业的数字化转型落地有强烈推进意愿的硬派管理者。

大众集团已经在中国市场培养了一位深耕汽车行业近25年的股肱之臣,也是跨国汽车巨头争相猎取的对象。他曾是戴姆勒-奔驰中国分部的001号员工,他在一汽-大众任职期间,数次力排众议,在公司人事、管理架构和营销方式等多个领域开刀。他的行事作风也给外界留下了鲜明印象:一位快速而坚决地推行在当时历史环境下颇受争议举措的职业经理人。

他就是苏伟铭——大众汽车集团职位最高的华人、全球执行副总裁、大众中国多年的实权人物。

大众汽车苏伟铭 来源:受访者供图

“汽车行业过去两年和今后五年的改变将是过去三十年、四十年没有遇见过的,”苏伟铭近日在接受36氪《未来汽车日报》专访时表示。在他看来,未来5-10年,汽车业只有走软硬件结合的道路,才能应对来自工业4.0、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挑战。

基于这样的判断,在苏伟铭的推动下,大众汽车集团全资子公司逸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于2018年7月11日正式成立,苏伟铭担任逸驾智能CEO,成为大众集团内部一名52岁的创业“新兵”。

在36氪近日举办的WISE 2019新经济之王大会上,创变者苏伟铭入选“2019年度新经济引领者36人”榜单,成为2019年五位出行领域新经济引领者之一。

苏伟铭的野心是,激活大众汽车集团长达82年的汽车积累,打造成未来汽车界 No.1 的“软硬一体”出行服务商。

天生变革者

“我从不以问题的方式来看事情,而是以转型的概念来看”,苏伟铭告诉36氪《未来汽车日报》。

这种变革与转型的思维方式早在苏伟铭幼年时便已萌生。在苏伟铭的成长中,祖父一直是他的榜样。苏伟铭曾回忆说,祖父人生的第一桶金来自他组建的一支运输车队,这支由18辆卡车组成的车队为当地带来了最早的卡车货运服务。

在逸驾智能成立之初,苏伟铭迅速从大众内部拉出了一支“1%的精英团队”。这符合他一贯的雷厉风行和果决性格。

在运营方面,这位工商管理专业出身的职业经理人态度坚定,“不能采取烧钱的模式,一定要在运营模型上把财务做好。” “对于未来十年看不到运营模型的技术,要慎重投资。”这一点受到他的经济管理学专业教育的影响,也是他身上“德国文化基因”的体现。

在管理方面,这位历来被称为“汽车狂人”的苏伟铭,开始管理逸驾智能内部近500人规模的软件研发团队。

为了塑造符合工程师偏好的工作氛围,苏伟铭正在向年轻人的工作理念靠拢。这位在大众内部有着“夜总会”称号的工作狂人,明确表态反对“996”制度,提倡不加班。据苏伟铭回忆,他在负责大众集团的大区销售时也曾多次强调,对于经常出差的员工,必须要保障他们回家的频率,他主张以视频会议取代非必要的出差会面。

行动果决、思维灵活,让苏伟铭多年来在公司内聚拢了超高人气。“他们叫我大众集团‘不懂老总’。”苏伟铭调侃说,“负责别人不管的、听不懂的业务。”

传统的汽车销售业务在轨道上有序运转,为什么要变革?——这是大众集团内部一直存在的一个声音。

面对怀疑,苏伟铭选择持开放的交流态度。“我觉得99%的人不太理解这个新的业务,大家会持有怀疑的心态,这很正常。”他表示,不一定每个问题都有完美的回答,但会有充分的交流。

“这跟我在一汽-大众做改组的时候是一样的。”苏伟铭说,不同的是,相比他在一汽-大众销售公司推行改革时遇到的情景,这一次需要攻克的堡垒难度系数可能更高。

更大的挑战在于,这是一个鲜有成功案例的全新业务群组——在移动出行业务领域,尚未出现完全盈利的公司,苏伟铭必须摸着石头过河,这是一场考验智力与耐力的长跑。

在13年前操刀一汽-大众的国企改组时,苏伟铭找到了“党委书记”这个重要抓手。“给我找个好书记。”这是苏伟铭入职一汽-大众时向时任一汽集团总经理的竺延风提出的一个必备要求。在创新与颠覆并存的互联网科技生态圈,苏伟铭带领逸驾智能成为汽车界“软硬一体”No.1的抓手又将是什么?

高居大众“内阁”,扎根中国

去年11月,苏伟铭在接受36氪专访时表示,逸驾智能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车联网、出行生态、基础设施生态、大数据应用和智能驾驶五个板块,公司投入最大的是车联网。

经过一年的发展,逸驾智能在安徽合肥的智慧城市项目已经启动。该项目第一阶段为期15个月,已在合肥经济开发区一个16平方公里、约九万名住户的社区进行试点。

在不久前“进博会”期间的媒体见面会上,苏伟铭透露,逸驾智能的网约车、分时租赁、充电服务、Supper App 以及自动驾驶出租车五个项目已经与合肥洽谈合作,未来将投放数台大众汽车集团自动驾驶车型。

在自动驾驶出租车的研发上,逸驾智能将其分为五个层级,从第一层至第五层分别为自动驾驶软件层、整车的整合层、车队管理层、出行服务层和信息娱乐的内容服务层。未来将在第三、第四、第五三个层面进行深度的融合和打通。

与此同时,逸驾智能将“生态”放在最高的优先级。“我们公司有70%的人开车上班,另外30%是共享出行。”苏伟铭认为,电动车是一整套系统,随着主机厂和新造车公司向市场投放的电动车数量攀升,未来的竞争一定是生态圈的竞争。

往年,苏伟铭每隔一二周都会去德国总部一趟。自从有了逸驾智能,他在中国停留的时间越来越长。“2019年是我去德国次数最少的一年,就去了几趟。”

而在中国的这些日日夜夜里,他正逐渐将时间和精力向逸驾智能倾斜。苏伟铭粗略估算,“它占用了我大概50%的工作时间”,而逸驾智能的生态建设,则成为苏伟铭2020年的工作清单中排在第一位的重要任务。

以下为36氪《未来汽车日报》专访苏伟铭的问答节选(经编辑整理):

Q:一年前我们在对您专访时问过一个问题:汽车业会被新造车公司、被BAT颠覆吗?您当时的回答是:“大型主机厂,即使转型没有互联网企业快,也依然大有机会。”一年过去了,这个机会是变得更大了,还是变得更小了,为什么?

A: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整个汽车领域的新业务都受到了一定的挑战,整体的节奏慢了下来,但是机会没变。在资本冷静的时期,新业务需要做得更细致,不能再是烧钱模式。我们在投资新科技项目的时候,也会更加看重它的运营模型,新项目需要至少在未来10年内形成可盈利的运营模式。

此外,汽车销售模式也在发生新变化。抖音、快手等平台的汽车销售模式被热议,汽车销售、出行服务会继续往线上迁移,传统的4S店和经销商需要考虑创新的C端销售手段。

Q:逸驾智能的核心战略是什么?实施步骤是什么?

A:在发展战略上,我们的原则是一旦确定,不轻易修改,战略最重要的是执着。逸驾智能从成立到现在,战略基本上没有改。第一是车联网,核心就是技术,除了与奥迪等大众集团的汽车产品结合外,我们也会接入国际项目。我们现在有近500人的工程师团队,接下来会大幅度增加。另外就是生态圈,现在华为、百度、腾讯都在做生态,虽然大家对生态圈的理解以及在做的事情各有不同,但这个方向是确定的。

Q:经过一年的发展,逸驾智能取得了哪些业务进展?

A:逸驾智能一直在聚焦基础设施、车联网、生态服务、大数据、自动驾驶出行服务等全部环节,现在我们集成了三个维度的生态圈服务:第一个是基础设施生态,例如开迈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第二个是出行服务生态,包括分时租赁和网约车等;第三个是内容与服务生态,包括车内新闻、音乐、教育以及停车、充电等。最终,逸驾智能将实现整合的生态服务。在这个生态中,让消费者享受到无处不在的智能出行体验。

Q:您在大众汽车集团和逸驾智能的时间分配是怎样的?

A:我主要负责三大部分内容:占时间最多的是逸驾智能;其次是大众集团和合作伙伴的业务;最后是大众集团高端车的进出口公司。

Q:在您2020年的工作清单上,排在第一位的是什么?

A:逸驾智能的生态建设。生态圈是重中之重,如果没有生态圈,还是在做传统造车的事情。电动车是一套整体系统,而非单纯的一辆车。随着主机厂和新造车公司向市场投放的电动车数量的攀升,未来的竞争一定是生态圈的竞争。

Q:您理解的智慧城市是什么样子?如何落地?

A:2025年前后,车联网、电动车的售后服务等会趋于完善。之后我们需要来谈自动驾驶、智能城市等场景。智慧城市并不是指整个城市,而是城市当中的某个区域,可能是面积为20平方公里的一块地方,会率先成为智慧城市。

这里面会有自动驾驶。自动驾驶又分为两类,一类是私家车的自动驾驶,例如奥迪、大众品牌的自动驾驶车辆。另一种则是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在谈自动驾驶出租车的时候,我们将它分成了五个层级。

第一层是软件基础层,这一层包括感知、规划、控制等,可以使车拥有自主智能;第二层是整车的整合层,这一层把自动驾驶的软件和车辆的传感器、控制器,以及我们的整车进行结合;第三层是车队管理层,通过它对出行的需求进行动态调配;第四层是出行服务层,实现城市路由的作用,让车辆在城市里根据交通情况和用户需求选择合适的路线;第五层是信息娱乐的内容服务层。未来将在第三、四、五这三个层面进行深度的融合和打通。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