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体育场馆运营模式的变革

导 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不仅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繁荣稳定,而且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对体育健身的意愿和需求不断提升。

一、新时代大众体育需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不仅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繁荣稳定,而且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对体育健身的意愿和需求不断提升。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可及的公共体育服务,尤其是为大众提供各类体育健身场地服务。这就需要我们加快体育场馆的“改造功能,改革机制”,选择灵活多样的运营方式,挖掘各类体育场馆的开放潜力,最大程度地为大众提供体育健身场地空间。

二、体育场馆运营的现状

“要推动体育产业逐步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强化体育产业的要素保障,让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到2030 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 平方米。在增量上,43 号文件提出:“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利用工业厂房、商业用房、仓储用房等既有建筑及屋顶、地下室等空间建设改造成体育设施”。但是,在存量上,则有更大的空间,就是要变革运营模式,发挥现有体育场馆的潜能。第六次体育场地普查显示我国体育场地总数为169.46 万个。其中全天开放与部分时段开放的共有1079457 个,整体开放率为65.87%(全天开放的体育场地数量为845363 个,占全部体育场地的51.58%;部分时段开放的体育场地数量为234049 个,占全部体育场地的14.28%;不开放的体育场地数量为559348 个,占全部体育场地的34.13%),根本原因在于运营模式的陈旧。现有场地的运营,以自主运营为主(1617974 个);委托运营(14060 个)和合作运营(6771个)仅是补充。其中,1093 个大型体育场馆:自主运营的有984 个(90.03%),委托运营的是67 个(6.13%)、合作运营的是42 个(3.84%)。结果是:2013 年,我国所有体育场地实现收入645.2 亿元,实现支出661.7 亿元,净收入为-16.5 亿元,平均每块体育场地的净收入为-0.1 万元。

三、体育场馆运营模式的变革

正是看到了体育场地市场化运营存在的体制性障碍,国家体育总局一直致力于体育场馆管理体制与机制的改革。早在2011 年就将“破解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难题”列为体育总局5 大重点工作之一。此后,相继出台了系列规范性和指导性文件,如国家体育总局等八部委联合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创新,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意见》、国家体育总局、财政部《关于推进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向社会开放的通知》、国家体育总局出台《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评价指标》等,旨在“积极推进体育场馆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营机制创新,引入和运用现代企业制度,激发场馆活力,探索大型体育场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一)自主运营的改良。一类是单位内部自主经营(一般没有明确的经营目标,不单独核算,具有较强的公益性),一类是事业单位自主经营(实行全额财政拨款或差额拨款进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可以进行改良,在事业单位内部采用企业化管理模式。

(二)委托运营的改更。委托运营即场馆将部分设施及其所属资源的经营权转让给专业机构,由该机构受托负责场馆设施或所属资源的运营,实际上,就是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可以采用合作或合资的模式,即有关机构与场馆通过合作或合资的方式成立新的经营机构,参与场馆的运营,是所有权与经营权

的部分分离。

(三)承包租赁运营的改革。按照体育场馆所有权与经营权完全分离的原则,以承包经营合同形式使承包主体根据场馆条件和市场规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四)集团化运营的创新。集团化运营模式,就是打破场馆独立发展的局限,利用规模化、专业化优势,实现资源共享、降低成本,提高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这种模式集自主运营与承包运营的优势,在集团内部属于自主运营,在二级子公司是属于独立运营,如华熙国际、体育之窗、佳兆业文体旅游集团等,正在实行集团化连锁运营,这将会成为一种比较高效的的运营模式。

作者:曹可强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