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后再现,《黄河》钢琴协奏曲“共振”香港文化中心

11月29日、30日晚,名为“永恒的羽翼”的音乐会,在香港文化中心音乐厅连演两场。演出由香港中乐团80多位艺术家集体担纲,乐团艺术总监、首席指挥阎惠昌担任指挥,钢琴家陈萨等应邀来港合奏。

1989年11月香港文化中心正式落成,香港中乐团作了开幕演出。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音乐会上演出的六首曲目完全复刻30前香港文化中心开幕演出,不论演出曲目,还是演出顺序都“完全一样”。

此次音乐会取名为“永恒的羽翼”,旨在寄寓艺术创作未来能继续翱翔。“香港文化中心作为本地极具代表性的文化地标及主要的艺术表演场地之一,一直致力展现本地丰富的艺术特色。乐团寄望香港文化中心在未来能继续为一众表演团体及艺术家提供演出空间,让他们的才华得以展示在世界各地观众面前,也让香港成为多姿多彩的世界文化艺术殿堂。”阎惠昌说。

11月29日演出现场,艺术家谢幕

“《黄河》钢琴协奏曲是最经典的中国作品”

作为此次音乐会的重点曲目,《黄河》钢琴协奏曲的奏响,则将全场演出推向高潮。“30年前是殷承宗先生演奏的,当时改编的版本和此次稍有区别,但作品是完全一样的。此次著名钢琴演奏家陈萨,她的演奏技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在此次排练阶段,我们都看到她是多么地投入认真。陈萨的演奏风格热情洋溢,音色通透、透亮。我和很多钢琴名家都合作过《黄河》钢琴协奏曲,一般而言男性演奏家力度大一些,这一次陈萨的力度同样惊人。在澎湃的音乐声中,我能感受到脚下指挥台的共振。”阎惠昌告诉澎湃新闻。

陈萨

今年恰逢《黄河》钢琴协奏曲的“母体”《黄河大合唱》诞生80周年(1939 年 4 月 13 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世界首演)。“从刚开始接触钢琴演奏的时候就知道,《黄河》钢琴协奏曲是最经典的中国作品,它的历史与现实意义更是不用多说。就个人和这个曲子之间的关系而言,可以说是演奏了很多遍之后,我仍然对它保持着极大的热情。”陈萨告诉澎湃新闻,在她看来这首协奏曲本就脱胎于《黄河大合唱》,“从诞生年月看,它应该借鉴了一些俄国钢琴技法,而在第三乐章《黄河愤》中,你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出对古筝这一民族乐器的模拟,非常轻快地带出民族风格的主题。”

演出结束后,阎惠昌和陈萨握手致意

完全复刻30年前的演出曲目

作为香港中乐团乐队学院常务副院长,阎学敏介绍说香港文化中心开幕后,中乐团有80%的演出都在这里举行,“我们之间就像朋友、家人一样,非常亲切,常来常往,大家都很习惯这个演出环境。”他回忆说,香港中乐团成立于1977年,“早先的演出一般是在香港大会堂,第一场地非常紧张,第二那也不是正式专门的音乐厅。香港文化中心落成后,分为音乐厅和大剧院两部分。站在平地上看,大剧院和音乐厅相互呼应,像帆船的帆一样高高耸立;如果站在对面高楼上看,就像展开的雁翅,非常优美。”

作为开场曲的《节日序曲》,作曲家陈永华30年前便明确表示,“盼望香港社会及其文化活动能不断向前迈进,发挥强大生命力及积极性,引出新希望朝向未来.”音乐开始时金鼓齐鸣,意谓新纪元的开始,接着的合奏充满生气及希望,以题示现代化的动感,全曲亦于振奋中结束。而安排压轴演出的《第二交响乐》,当年直接由香港中乐团委约关乃忠特别为香港文化中心开幕,结合音乐厅内的大型管风琴创作的大型乐曲。这两首音乐作品都曾于30年前的“香港文化中心开幕献礼——国际演艺菁华”音乐会中世界首演。

香港文化中心音乐厅的管风琴由奥地利莱格公司人手制造,拥有4排键盘、93个音栓和8000支音管,是东南亚最大型的机械式操作管风琴,配合一起演奏可谓效果相得益彰。阎惠昌介绍说,《第二交响乐》以鲜明民族风格的旋律与西方的严格曲式写成。“西方奏鸣曲式以两主题一刚一柔、一阴一阳呈现,恰似中国太极的阴阳两仪,相互依存、合二为一。”

香港中乐团乐队学院常务副院长阎学敏在演出司鼓

潮州大锣鼓《抛网捕鱼》则本就是具有强大能量的吹打乐,从表现渔家的欢快情景,到迎接美丽晨曦的意境,都具有满满的生命力,而这首传统的潮州唢吶大锣鼓曲诞生的岁月更是悠久,已不易确认是何年月。此次作为这首岭南名曲的演出司鼓,有着“炎黄第一鼓”美誉的阎学敏30年前便曾在香港文化中心的开幕演出上担纲此职,“1989年演出,台上乐师一共有82位,当年的场刊我还留着。今天的演出,不算上我还有11位乐师经历过当年(的演出)。现在团员年轻人占多数,从一个乐团发展角度看,新陈代谢都是如此。”他说。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