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盖州|东马道巷“阅历”诉说历史沧桑

东马道巷“阅历”诉说历史沧桑

于学忠

说起历史,总让人觉得很遥远,怎么不是呢?2400多年的岁月风云,层层叠叠的历史文化积淀,让盖州写满了丰厚而精彩的故事。然而细致梳理起来,历史似乎又那么近,比如在你触摸一处有着久远历史的古建时,比如在你漫步一条满面岁月尘埃的老街时……

盖州作为历史文化古城,许多地名、街名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譬如,“东马道巷”随着时间的流逝,东马道巷“阅历”诉说历史沧桑。

探访盖州的“中街方城”,历史悠久,明城的“东马道巷”也是在辽金旧城址上修建的。据《盖平县志》记载:“县城池本明盖州卫城也。洪武五年(1372年),指挥吴玉因旧土城修筑。九年(1376年),展筑南面,砖石包砌。周围五里八十八步,高三丈五尺,池深一丈五尺,阔一丈八尺。门三:东曰顺清,南曰广恩,西曰宁海。钟鼓楼在城中衢,今按其城周围七里零三步,城仍旧池淤”。城内建有马道,可直接登至城顶。

“东马道巷”,原是盖州旧城的登城必经之路,傍着城墙修建的,每个城门或城角都有,盖州的马道是用卧砖砌成的斜坡状(有的地方的马道呈阶梯形),名为马道——即登城的马道,泛指城墙内的马行之路,这里的马也代指骑兵。

在天聪五年(1632年)九月,后金就开始重修盖州城,并向城内移民,派副将石柱国、游击雅什塔率兵600人驻防……《盛京通志》载:“盖平县城即明盖州卫城。乾隆四十三年重修”。清政府是做了一次较大的修缮。同治十二年《重修城垣记》碑刻,记载了以后的几次修缮:“盖州城垣自乾隆四十五年请帑重修后,风雨摧残,日形颓倒。咸丰经城守卫宗室载派委厢黄旗防御乌会,同铺商谭人敏等将颓隋外墙皮补修数段。同治四年秋焉,贼滋扰而城垣颓倒,可通行人来一处矣,守御无凭,人心惶恐。不得已于十月二十日仓卒动工,五年攻作……清时的盖州城东门名字不同于明时的名字,明时,东曰“明睙”。显然,清政府对字义为转视的“睙”是反感的,索性将其改成“顺清”。清末民国初绘制的《盖平县城略图》,那时的盖州卫城东南二门之外建有瓮城,城内建有马道,城外筑有护城河。城内有由东至西的大街一条,平行小街几条;由南至北大街一条。因古城没有北门,没能贯穿南北,但这条街无疑是这城的中轴线,使得这城越发规矩。钟鼓楼在这条中轴线正中偏南一点,还算巍峨地耸立在那里……抗日战争前,盖州老城的东马道巷仍保存完好。还是登城巡游,以及快速反映部队相互支援的通道,当然也是进入城门楼集结,准备出击的通道。

“东马道巷”其实是建国前对这条街的称呼,虽然延续今日已改名为“红旗大街”,但是在老盖州人的心坎上,“东马道巷”一直存在。

城市发展、时代进步,“东马道巷”在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后,已经渐渐隐退;由此可见,“东马道巷”,它是旧城内东西纵街之一,这里的登城马道,是守城骑兵与步兵上下城墙的坡道,不论是和平时期的日常城池防守,还是紧急军事行动的战争时期,骑兵步兵均可迅速从马道登上城墙。

如今,东马道巷现位于盖州一中东侧。经过了岁月的洗礼,现在的登城马道已经失去了原来的军事意义,没有了巡城骑兵的马蹄声响,远离了两军对阵的摇旗呐喊,曾经的烽火狼烟,慢慢的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这里记录过城市的纯净安详,也镌刻着芸芸众生的印象对白。世易时移,这里变换的是捉摸不定的人生过往,凝结着一座城市的历史与记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