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甘肃铁笼山 寻觅姜维魂 

甘肃铁笼山 寻觅姜维魂

撰文摄影:李 春

说到天水三国文化,必然要联系到三国后期的重要人物、诸葛亮的继承人姜维。说到姜维,除了他的故里甘肃甘谷外,有一个地方非去不可,这就是《三国演义》中《姜维大战铁笼山》的发生地、历史上有名的古战场——甘肃武山县南部的铁笼山。

【铁笼山】在天水市武山县西南35公里处的高楼乡境内。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甘肃省》分册解析:"在武山县西部,三国魏甘露元年(公元256年)邓艾拒姜维于武城山,围困如铁笼,故名。"据出土文物和地名资料考查,铁笼山确实是一处三国古战场遗址。山脚田地,时常会有刀、矛、箭头等兵器出土,周围地名也多和军事有关。山北有"泄兵山",传说是姜维引兵攻坚的地方;另一村叫"马跛里",传为姜维战马受伤的地方;还有一村名"八营坪",传为姜维屯兵之处。武山铁笼山明万历《宁远县志》记载:"铁笼山,又名斗底山,其状如斗,依山立寨以避兵,有古迹龙山、空蝉、观音三寺。" 铁笼山绝壁峭峙,孤险云高,望若垂壶,急流翻滚,谷转雷鸣,其山状若鸟笼,易守难攻,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演义》里姜维三战铁笼山的战争就曾发生在这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周日早上七点半,一边读着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边手握方向盘,驱车向魂牵梦绕的姜维征战之地——铁笼山奔去。这次是应甘肃天龙山旅游文化建设集团的邀请,去漳县参加甘肃天龙山旅游文化建设集团项目策划研讨会的。同行的有姜维的63代孙姜芳芳,姜维武术文化的掌门人、县体育中心主任张耀平。因为有姜维的后裔领着我们,为这次考察活动增添了欢快与优雅。

小雨过后的秋日早晨,空气格外清新爽朗。远处的山上还飘着朵朵白云,小车踏上G30高速,清风吹着车轮,在秋色相伴中,一会儿时间就到了武山县鸳鸯镇。下了高速,沿武漳公路一路向西,向铁笼山奔去。虽然事先查找铁笼山在高楼乡,但到高楼乡路口一问,原来铁笼山就在前面不远处,公路边上有广告牌。于是我们加速前行,在铁笼山广告牌跟前一个右直角转弯,沿着乡村水泥路向铁笼山挺进。

临近铁笼山的乡村水泥路,虽然路面窄,但很平坦。前行几公里,一个路牌映入了我们的眼帘,“八营村”,好神奇的名字啊,接着又是“曳兵村”、“斗敌村”、“马跛里”,这一个又一个带有战争含义的村名,不仅让我们大吃一惊,心中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而且增强了我们尽快登临铁笼山的欲望。张耀平深有感触的说,一见村名,就闻到了一股硝烟弥漫、刀光剑影的味道,真乃古战场啊!

按照事先约定,甘肃天龙山旅游文化建设集团包红喜总经理,在上山的岔路口等待着我们,年轻的包总,精神焕发,尤其是头发梳的乌黑发亮,颇有气质。他非常热情,见我们开的小车,上山的沙路不好走,便让我们坐上他们公司的车,领我们上山,一路上他滔滔不绝的讲着他们公司开发铁笼山影视基地的情况。他说5月19日,武山县举行甘肃华夏春秋(天水·铁笼山)文化旅游影视基地项目建设奠基仪式,拉开了项目建设序幕,现在正在东面修建三国长城。说着说着,车停到了法明寺大殿平台上。一下车,包总就领我们站在一眼望到姜维指挥部山洞的正面,将姜维大战铁笼山的精彩故事娓娓道来。

明万历《宁远县志》记载:“铁笼山,又名斗底山,其状如斗,依山立寨以避兵,有古迹龙山、空蝉、观音三寺。”铁笼山绝壁峭峙,孤险云高,望若垂壶,急流翻滚,谷转雷鸣,其山状若鸟笼,易守难攻,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据《三国演义》109回介绍,蜀汉延熙十六年(公元253年),姜维起兵20万伐魏,在董亭(今武山县南)与魏大将徐质相遇,姜维用计节节败退,司马昭派徐质紧紧逼近,就在徐质偷袭蜀兵粮车之时,姜维率大军左右杀出,魏兵大败,大将徐质残死于蜀军乱刀之下,司马昭被姜维困在铁笼山上。铁笼山只有一条路,四面险峻,山上只有一泉,仅够百人饮用,而此时司马昭手下还有6000多人,被姜维困着,山上的泉水不够,人马干渴难忍,面对如此严重的形势,司马昭仰天长叹:“吾死于此地也”。后因在甘谷、武山境内羌王叛变,司马昭反败为胜,姜维被迫失败返回汉中大营。

站在半山腰,眼睛向四周望去,只见铁笼山山势非常独特,有悬、险、秀、奇、坚等特点。悬:山势挺拔,栈道悬空,姜维的指挥部就悬在半空中,仿佛空中仙洞;险:雄伟峻险,有伏兵洞、一线天、铁桶峡,险道相连;秀:山势俊秀,绿草如荫;奇:周围有大小奇峰12座,有的相连,有的自然分开,尤其是三座山峰犹如张家界风景,这在黄土高原可真不多见。坚:形如铁笼,坚硬无比。离开半山腰,包总领我们来到沟底,向右拐进一个峡谷,只见山峰高耸,峡谷狭窄,两峰峰底之间仅有不到10米,阴森森的。再向前走去,一个用石土堆起的平台挡住了去路,抬头一望,正前方几十米高的山,仿佛被天斧劈成了平整的断面,山的表面平整得出奇,令人难以置信,平整的断面挡住了峡谷,我们已经到了尽头,走投无路了,大家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这就是传说中的“断头峡”,敌人一旦进入这里,不是断头,就是俘虏。上了平台,在包总的帮助下,我钻进石缝下面的石洞,只见洞深不到10米,洞宽几十公分,只能容一人走动,真乃神兵藏身之处啊!我想在古代能具有这样得天独厚的战略地位,进则可攻,退则可守,真可谓是“一夫怒临关,百万不可傍”。据包总介绍,铁笼山主要由堡子沟、灯笼缝、大士庵、水帘洞、姜维饮马井、三国长城等景点组成,还有进山时见到的八营村、斗敌村等村庄,象众星捧月一样,环绕着铁笼山。我想随着铁笼山旅游文化基地的开发,这里将会呈现出一个景色秀丽,人文深奥,一步一景,波澜壮阔的三国文化旅游圣地。

秋风伴随着青山,思绪萦绕在峡谷。我们在包总的催促下,一步一回头的离开了铁笼山峡谷深处。在停车的地方,我将自己主编的历史资料书籍《姜维》赠给包总,并与大家在包总公司的办公室,观看了铁笼山视频光盘和开发设计方案,深深的被他们宏大的气魄所感动、所敬佩。我想,如果姜维在九泉之下能感觉到今天在铁笼山发生的故事,一定会激动万分、热泪盈眶的。

蜀川炎运等寒烟,渡陇惟余伯约贤。

试看青青山上草,春来犹献五铢钱。

读着武山人李克明的诗《铁笼山》,我再次陷入了深思:山因人增色,人因山传名。多少年来,无论春夏秋冬,铁笼山一直是人们凭吊姜维,思古幽情,感悟悠久历史,传承三国文化,开展观光旅游的圣地所在,而且辈辈相传。朋友,难道您还没有听出铁笼山峡谷之中那嘶叫的马鸣声和激越的战鼓声吗! 难道不为姜维兴复汉室,忠昭日月,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的英雄气概所折服吗!

作 者:李春 长期从事新闻记者,喜欢摄影摄像。曾多次参加全国三国文化与诸葛亮学术研讨会,并做大会发言。主编有《姜维》、《甘谷历史文化大观》、《甘谷石窟文化》等。现为甘谷县政协委员。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