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支配肉体,还是肉体控制心灵?

哲学家们对这个问题争论不休,分成了唯物论和唯心论,但这个问题仍然悬而未决。

个体心理学认为,肉体和心灵二者都是生活的表现,它们都是整体生活的一部分,而我们也开始以整体的概念来了解其相互关系。

心灵为肉体定下了动作的目标,如果没有努力的目标,只是在不同时间激发起一些散乱的动作,这是没什么用的。因为心灵的功能在于决定动作的方向,所以他在生活中占着主宰地位。

同时肉体影响心灵,因为做出动作的是肉体。假如心灵要使肉体奔向月亮,那除非是它先发明一种可以克服身体限制的技术,否则它便注定要失败。

人类对环境所做的改变,我们称之为文化,我们的文化就是人类心灵激发其肉体所做的各种动作的结果。总而言之,人类的表现中到处都充满了心灵的效用。个人的感情能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肉体,可是它们却不受限于肉体,个人的感情主要由个人的目标和生活方式决定。生活方式必须被感情加强后才能引起行为。

而我们更感兴趣的,是心理的目标,比如我们并不十分关心焦虑对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的影响,我们要研究的是焦虑的目的和结果。

在每个人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感情是依照他获取其目标所必要的方向和程度而成长和发展的。他的焦虑或勇气、愉悦或悲哀,都必须和他的生活方式协调一致。它们适当的强度和表现,都能恰恰合乎人们的期望。

▲焦虑或勇气、愉悦或悲哀,都必须和生活方式协调一致。

不能配合环境而且也无法满足环境要求的肉体,通常都会被心灵当做一种负担。因此身体器官有缺陷的儿童在心灵的发展上比其他人遭遇了更多的阻碍,他们的心灵也较难影响、指使并命令他们的肉体趋向优越的地位。他们需要用较多的心理并且必须比别人更集中心意,才能达成相同目标。

所以他们的的心灵会变得负荷过重,他们会变得自我中心,没有多余的注意力去留心外界的事物。这些阻碍却绝不是无法摆脱的命运,如果心灵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能力去克服这些困难,这个人可能会和原先负担比较轻的人一样成功。

有许多学者指出:在心灵和肉体的表现之间,存在着一种固定的关系,但是他们之中似乎没有哪一个人曾经试图找出二者之间的确实关系。

现在,让我们做一个总结。在生命最初的四五年间,儿童会统一其心灵奋斗的方向,而在心灵和肉体之间建立起最根本的关系。他会采用一种固定的生活样式,及与之对应的情绪和行为学习习惯。它的发展包括了或多或少、程度不同的合作。从其合作的程度,我们能判断并了解一个人,在所有的失败者之间,最常见的共同点是其合作能力非常之低。

现在,我们可以给个体心理学一个更进一步的定义:它是对合作之缺陷的了解。在个体心理学中,我们考虑的是灵魂本身,是统一的心灵。我们研究的是个人赋予世界和他们自身的意义,他们的目标,他们努力的方向,以及他们对生活问题的处理方式。迄今为止,我们所拥有的的了解心理差异的最好方法,就是观察其合作能力的高低。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