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逊国:只因燕王被逼起兵,更得“风雪”相助

建文帝朱允炆生来聪慧好学,特别孝顺,是朱元璋的皇太孙,在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死后即皇帝位,以第二年为建文元年。原本以朱允炆仁慈宽厚的性格,做皇帝后应会大有作为,但也许是听从了他的左膀右臂齐泰和黄子澄的建议,决定削藩,其策略是先弱后强,即先拿那些力量较弱的亲王开刀,然后再收拾力量最大的燕王,没想到历史好像跟建文帝开了个玩笑,最后却反被燕王朱棣取而代之。

01 燕王本无意皇位,建文帝却逼他上位,道士歌应验

当周王朱木、齐王朱见溢、代王朱桂、岷王朱螰被建文帝废为庶人,湘王朱柏自焚而死后,自感大祸临头的燕王朱棣装病装疯仍然无法逃避后,为自保被逼起兵,所举的旗号是“清君则”、为国“靖难”,说明他本无意皇位。但最后局势的发展却出乎人的意料,被逼起兵的燕王经四年征战最后竟取代了建文帝。据《明史纪事本末·燕王起兵》记载:“建文中,有道士歌于途曰:‘莫逐燕,逐燕日高飞,高飞上帝畿。’已而忽不见。”当时并无人明白这歌何意,直至燕王登上皇位,世人才顿悟其真意,原来是说,不要逼燕王,若逼,他就会“高飞”登上帝位。

02 燕王得“风雪”相助,建文帝军队节节败退

燕王起兵后,在兵力上并不占优势,与朝廷军队相差悬殊,如燕王除了控制北京封地外,并没有其它地盘,而建文帝的常备军是燕王的数倍之多,拥有举国之力,正常情况下,燕王不可能是建文帝军队的对手。但燕王卓越的军事领导才能在征战过程中逐渐突显,且他不杀俘虏,注重招降,原属朝廷的不少将领纷纷投降了燕王,因而兵力悬殊的天平随着战争的推进在不断向着燕王倾斜。而且在战争过程中,燕王还得到诸多看似偶然的意外“天助”,常使燕王因此逆转战局,大破敌军,这也是燕王起兵后建文帝军队节节败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明史纪事本末·燕王起兵》记载,这样的“天助”共有四次——

第一次:得“雪助”,河水结冰,渡河奇袭成功。

建文元年十一月,建文帝的征虏大将军将李景隆趁燕王移师大宁时攻打北平,守将是朱棣长子朱高炽,他用冰冻城墙之法守住了城池。无法破城的李景隆军只好驻防在河西,其前锋陈晖部则驻守在河东。而率兵赶回救援的燕王军队却被河水阻挡。当天下起了雪,朱棣默默祷告说:“天若助我,请让河水结冰。”当天晚上,果然河水结冰,燕王率兵渡河奇袭成功,大败陈晖军队。

后三次:得“风助”,三战三捷。

白沟河之战:建文二年四月,李景隆以号称百万的大军在白沟河列阵,与仅有十余万兵马的燕王对战。燕王不断以骑兵冲击列阵的敌军,战况胶着。忽然旋风大起,敌军大将旗折断,燕王趁机击溃惊动不安的敌军,并追至其营,乘风纵火,烧其营垒,“斩首及溺死者十余万”。

河之战:建文三年闰三月,燕兵与建文帝的盛庸军在夹河相遇,双方激战,互有胜负,当“相持不决”之际,忽东北风大起,尘埃涨天,沙砾击面,两军迷目,咫尺不见人。北军乘风大呼,纵左右翼横击之,钲鼓之声振地,庸军大败,弃兵走。燕兵追至滹沱河,践溺死者不可胜计。”

藁城之战:明建文三年闰三月,燕兵与建文帝军吴杰、平安等在藁城相遇列阵对战,战况激烈。后来战局的转变也是因“一场大风”:“会大风起,发屋拔树,燕军乘之,杰等师大溃……”

对于这三场大风相助燕王之事,《明史纪事本末·燕王起兵》这样记载:“燕兵自白沟河至藁城,三捷,皆有风助之。”

03 建文帝兵败,不知所终,至今下落成谜

建文帝兵败,京城被燕兵攻陷,但建文帝却下落不明。据《明史》记载:“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纳燕兵,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在大火中只发现皇后的尸体,却没有建文帝的。

对于建文帝的下落,至今仍存在争议,有人说他已被大火烧死,也有人说他从地道逃走出家当了和尚。至于真实情况如何,我们已不得而知,也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