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基础是立足中国国情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近期至2022年,中期至2035年,远期展望至2050年,是到本世纪中叶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性、综合性、指导性文件。那么,我们对于《规划》应该如何理解、认识并具体落实到行动之中呢?

1997年6月,在美国丹佛举行的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上,“积极老龄化”主张被首次提出。1999年5月,欧盟召开了关于积极老龄化的国际研讨会,从理论上探讨了积极老龄化的现实可能性。2002年1月,世界卫生组织在日本神户召开专家会议,讨论形成并出版《积极老龄化——从论证到行动》一书,将“积极老龄化”的内涵定义为:“人到老年时,为了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使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能够发挥最大效用的过程”。2002年4月,联合国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世界卫生组织向大会正式提交“积极老龄化”建议书,被大会接受并写进大会的《政治宣言》和《老年问题国际行动计划》。从此,积极老龄化开始被国际组织和多个国家与地区纳入到应对老龄化的方案之中。

2006年3月,我国出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模纲要》,首次提出并设置专门小节阐释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弘扬敬老风尚,营造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社会氛围。积极发展老龄产业,增强全社会的养老服务功能,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保障老年人权益。实施爱心护理工程,加强养老服务、医疗救助、家庭病床等面向老年人的服务设施建设。”

与“积极老龄化”相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有了进一步的扩充与完善,将发展、和谐等理念融入其中,更重视对群体老龄化而不仅仅是个体老龄化的应对。可以说,这是中国对全球如何应对老龄化的一大贡献。

此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先后被写入2007年和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十九大报告等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之中。这也表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我国一项基础性、全局性和长期性的发展战略。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是行动的动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首先要做的是,建立起积极的老龄观,也就是《规划》开头所指出的:“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为什么这么说呢?

谈“老”色变,是当前的一个普遍现象。对老龄化的到来,有人悲观地视之为洪水猛兽,对未来充满担心;还有人局限地视之为老年人的问题,与年轻人无关;也有人简单地视之为对年龄的界定问题,认为只需要改变老龄的标准。因此,这些人一谈到老龄化,就是老龄化问题,而不是老龄化趋势,所思所想都是如何延缓和阻止,而不是顺应老龄化的出现和发展。

可这样想对吗?如果依然停留在年轻型社会的传统思维定势上,这样想好象没什么错。但当我们站在人类发展、社会转型的高度,我们会看到,老龄化趋势与人类寿命的延长相伴而生。而没有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长寿又从哪里来呢?未来,只要人类社会继续向前发展,人类的寿命就必将进一步延长。老龄化正同全球化、信息化、城市化、智能化一道,构成重塑人类社会的认知背景和基础力量。

对我国来说,正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才使我们在短短的几十年里,人均预期寿命翻了一番,达到了发达国家往往历经百年才能达到的老龄化水平。

所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我们必须要首先走出年轻社会的传统思维定势,从问题导向转向趋势导向,重新认识养老、老龄化和老龄社会的内涵变化,理解老龄化趋势的不可逆转,探寻老龄化发展的客观特点,理性审视老龄化带来的全局性、长期性变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看清社会发展的方向、跟上时代进步的脚步。

此次发布的《规划》,是我国继1994年《中国老龄工作七年发展纲要(1994~2000年)》、2001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2001~2005年)》、2006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2011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7年《“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之后发布的第六部关于老龄工作的发展规划。

与以往相比,《规划》所提出的总目标和三个阶段性目标,高度契合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

2022年起,随着1962~1976年第二次出生高峰人口步入60岁,中国老龄人口将迎来第二个增长高峰,年均增加60岁以上老龄人口数量逾千万。对此,《规划》提出:到2022年,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框架初步建立。

2035年,中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数量将突破4亿,劳动年龄人口将减少到不足8亿,每年出生人口数量将少于死亡人口数量,总人口数量持续负增长。对此,《规划》提出:到2035年,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安排更加科学有效。

2050年,中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数量接近峰值4.87亿,60岁以上高龄人口将占世界高龄人口的四分之一,劳动年龄人口将跌破7亿。对此,《规划》提出:到本世纪中叶,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应对人口老龄化制度安排成熟完备。

围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落实,《规划》从财、人、物、科技、环境五个方面做了具体部署,并从健全组织保障和完善实施机制两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对此,各级党委和政府、企业、家庭和个人要注意哪些呢?

对各级党委和政府而言,要切实根据本地的老龄化状况、特点和趋势,把老龄化与全面工作联系起来,特别是与寻找地方发展新动能,做好“十四五”发展规划和“两个十五年”中长期发展战略紧密联系起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不仅限于养老,也不仅限于社会保障,不是民政局、卫健委、发改委等某一个或几个部门的事,而是要党政主要负责人亲自抓、负总责。

对企业而言,要把对老龄社会的准备程度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新内容,充分挖掘和积极寻找老龄化发展带来的市场机遇。随着老龄化带来的生产要素发生重大改变,生产方式、经济模式、增长动力、产业结构、收入分配和市场供需等都将发生重大调整和改变,以适应老龄社会人口结构变化所提出的需求。

对家庭和个人而言,要做好对老龄生活的“未雨筹谋”,尽早在身体健康、财富积累、兴趣爱好等各个层面开始着手准备,注意调适年龄增长带来的心理变化,提倡积极养老、有为生活,而不是消极养老、无为活着。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