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里“生动鲜活”的老挝

12月5日,2019“一带一路·七彩云南”国际汽车拉力赛行至老挝琅勃拉邦。

45辆硬派越野车悬挂中老两国国旗,朝发于中国西双版纳,披星戴月抵达老挝琅勃拉邦,小城已入眠。

翌日出发前,我在晨曦的朦胧中想要相遇著名的琅勃拉邦布施,却追随三名小和尚误打误撞遇上最为生动鲜活的人类活动场所——菜市。

这菜市不大,在琅勃拉邦城边,由水泥公路旁的一条土路牵引我深入市场:青翠欲滴的蔬菜、冰上排列的鲜鱼、插布价牌的大米、刀锋下分离的生肉、琳琅满目的调料……小城每天的能量和活力就源与此。

一家中餐馆的采购阿发说,过去八年,菜市外观没变化,依旧是由土路连到公路,依旧是两个篮球场大小。

“内容”却不断在变化:蔬菜品类不断添新,鱼和肉数量供给充足,商贩涌入又溢出,挤满上了土路。

在我以往的认知中,老挝是传统的农业国家,因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受制于种植技术的缺乏,农产品称得上生态和有机,却称不上丰富和高产。

悄然间,供需正在发生变化。作为老挝第二大城市的琅勃拉邦,之前人口仅有10万,在建中老铁路计划在这里设立一个重要站点,这使得近几年不断涌入中国商人、工人、游客。阿发说,“2011年,小城仅有一家‘北京饭店’中餐馆,如今中餐馆每条街都至少开有一家。”

中国人不仅热衷于在琅勃拉邦开餐厅,脚步遍布了老挝每一个角落。

沙湾拉吉省巴莱县,离老挝和泰国边境约60公里。在这个仅有两条主街道的县城里,一个叫谭先贵的重庆人去年底到此,以相当于每年一万元人民币的价格租下一幢三层小楼,将之改造为重庆酒楼。

谭先贵过去一年的客人中,接近七成是中国人,“他们是中国到老挝搞建设的工人,来建房、修路、搭桥、架设电网……”

基础设施的建设,带动近些年老挝经济增速保持在7%左右,人均收入在提升,消费欲望也在上涨。

目光回到菜市场,新兴的中餐馆加上既有的老挝餐厅与西餐厅共同作用下,催化出一场老挝农业供给改革。

从磨丁到琅勃拉邦的13号公路边,可以看到,农田里已有拱形架撑起的蔬菜大棚,老挝农民正在试种新品种农作物,并产生增加产量。在沙湾拉吉平坝区的稻田中,出现了中型农用拖拉机,替代下水牛翻地的工作。

而在首都万象周边,据报道称,一个现代农业试验站已初步建成,它将是一个集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展示、新技术推广、农业培训、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基地。

走入菜市,这里是“鲜活”的琅勃拉邦,也是“生动”的老挝。

图 文:洋芋君

编 辑:潘 潘

责 编:孟 宏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