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蓝皮书④|是什么抑制了大湾区与港澳和国际人才的链接?未来湾区的文化之心在哪?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世界级第四大湾区,正在崛起。

12月6日,2019第一届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国际论坛·智绘美好大湾区,将在广州广交会威斯汀酒店正式举行。届时,郎咸平、曹云珍、万剑吟等一众海内外专家学者聚首广州,共议大湾区发展前景。

此外, 论坛现场将重磅发布《“智绘美好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蓝皮书》。大湾区高房价问题怎么破?大湾区如何加强与港澳和国际人才的链接?湾区配套“量多质弱”如何破解?广州湾区文化之心地位如何打造?诸如上述问题,都将在报告中详细剖析。

在完整版报告发布前,我们先来一波剧透。本期关键词:湾区 “教育” 。从大湾区目前配套运营维度来看,大湾区核心城市的整体配套量多,但大湾区优质配套仍需提升,以教育为例,大湾区的优质高校数量远低于京津冀和长三角;三甲医院数量广州不及京沪,深圳更是处于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的末位。

大湾区优质配套布局还呈现“聚焦头部”特征,主要集中在广深,其他城市配套仍有提升空间。 例如,广深省一级中小学遥遥领先,而佛山次之,其他城市大部分三点分布;全球排名前列大学,主要集中在香港、广州。本文将分析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教育的整体发展特征与存在问题。

人才吸引力加强,对港澳和国际人才吸引力不足

首先,从人才吸引力来看,近年来大湾区的人口流入形成新一轮高峰,流入人口结构明显转变,部分农民工回流、国内的高素质人才加速流入。除广州、深圳中心城市的人才吸引力大幅提升外,制造大市如佛山和东莞,人才吸引层次显著提升。

图:佛山市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结构

资料来源:保利投顾研究院整理

但是,大湾区与港澳和国际人才的链接不足。从香港人士到内地跨境上班和公干的人员频次来看,2010年以来呈现下降趋势。原因包括:1)内地相对港澳、国际仍属“高税区”;2)居住、教育、就业等港澳与内地衔接程度较低,均抑制港澳和国际人才流动积极性。

备注:①经常跨界公干指15岁以上因公干而每周最少到内地一次的人士,跨界上班人士指15岁以上每周4次或以上到内地上班人士;②人才流入珠三角情况的占比代表港澳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占该区域流入人才比例。

资料来源:《2017年跨界旅运统计调查》,保利投顾研究院整理

针对大湾区教育与文化发展的建议

大湾区要成为一流湾区,文化和教育软实力的加持更是重中之重。大湾区需要有自己的文化、有多层次的教育体系,打造教育和文化强区,需要有自己的文化中心和教育梯度体系。

► 坚决打造广州湾区文化之心的地位

广州拥有丰厚的文化基础和文化积淀,更有丰富的文化活动和文化产业配套。如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作为广州重要城市文化名片,是我国唯一一个国家级、国际纪录片专业节展,承担着文化传播和商业交易两大职能。广州的艺术中心有约40个,文创艺术社区资源远超湾区内其他城市。

同时,广州是岭南文化之源,大湾区源远流长的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以及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形成的创新性、国际性等特点,其内核都是岭南文化的同根同源,更是广州作为湾区内文化中心的内核。 此外,珠影集团、南方日报、珠江钢琴等响当当的文化品牌更丰富了广州文化的内涵,电影、音乐、动漫、设计等众多文化产业蓬勃发展,让广州 的文化牌更加响亮。

广州应对标纽约湾区核心城市纽约,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全能型”世界城市,而这,文化中心定位不可或缺,更需要重视。以岭南文化中心建设为契机,促进广州名称文化复兴。将广州老城的实体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升级为宜居宜业宜游国际大都市的文化中心,更将广州定位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中心,强调其文化中心重要地位。在文化遗迹和老城风貌上,坚持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老城风貌,重视历史文化保护。

在文化促进上,以广粤文化同根同源为基础,加强互动互联,营造优质生活圈,增强“湾民”的文化认同。在传统资源挖掘上,两岸三地共同互动,以文化交流、节日庆典等为基础,促进文化资源的挖掘、传承和传播。文化(节日)盛宴的孵化与升级。

如上所述,广州有着延续多年的文化大事件,如国际纪录片节、文化产业交易会、穗港澳粤剧日等,注重现有文化节日、事件的传播与升级,进一步将其提升为国家高度、国际高度,提升其影响力,打造文化自信。尚未挖掘的文化领域,甚至是体育等领域,如足球、赛艇等多方面创立及升级体育赛事,丰富广州文化品牌的内涵。

与港、澳加强合作,挖掘文化名牌,打造影视、娱乐等文化圣地。广州、香港等都拥有深厚的影视、娱乐基础和资源,更在相关领域上具有较强的影响力。穗港澳三地可以充分挖掘影视、娱乐等基础,进一步提升大湾区电影集聚的国际传播辐射能力,助力大湾区电影产业振兴,更进一步打造全球影视评奖及颁礼盛典。

► 打造与产业发展配套,多层次的教育体系

东岸沿珠江内圈利用香港、广州等地优质的教育资源,重点打造研究型、综合型教育。重点培育研发型、创新型、综合型人才,重在打造创新体系中科学家式、具有突破创新思维。

西岸沿珠江内圈在珠海、中山等城市布局打造应用型教育,重在培养应用型、创新体系中工程师类技术型人才,为湾区技术创新、产业发展提供高水平、专业型、管理型人员。

大湾区外圈惠州、江门、肇庆等城市重点布局技能型、职业型教育,为湾区各层次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和产业工人。

大湾区产业、教育配套更多破局方法,敬请关注明天正式于广州举办的2019年第一届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国际论坛。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