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益开放的吉隆增进中尼民间情谊

吉隆镇风光。新华社记者王学涛 摄

新华社拉萨12月9日电(记者王学涛)西藏日喀则市吉隆县吉隆镇的边民互市贸易市场内,一家叫“吉隆扎西德勒”的小店人气很旺,当地百姓和游客在此挑选着羽绒服、茶、咖啡、工艺品等。这些商品是尼泊尔人次旦带到中国的,他已在西藏开了3家尼泊尔商店。

11月22日,随着海关入驻,吉隆边民互市贸易市场正式开业。第一周交易额超过一百万元。

“边民互市我们一直在做,以前是通道模式,现在走市场模式,具有零售、批发、展示的功能。”吉隆县商务局相关负责人刘明海说。

目前,这个贸易市场通过招投标由西藏重山贸易有限公司承包,享有15年的使用和经营权。现在进口和出口商品区共入驻了17家商户。次旦是其中资历比较老的。

52岁的次旦大学毕业后在加德满都一家宾馆当副经理,后到印度开厂、来中国做生意、去美国等国打工,直到在西藏遇到妻子,他漂泊的人生才落脚到妻子的故乡——日喀则市吉隆镇。

次旦和家人在边民互市贸易市场内的店铺前。新华社记者王学涛 摄

2004年,他和藏族妻子尼玛仓决结婚。最初他从尼泊尔进货找人代卖,两年后在吉隆镇开了自己的第一家尼泊尔商店,现在一年能赚30余万元。今年,他又在日喀则市中心和吉隆边民互市贸易市场各开了一家店。

“我看好它的未来,因为在一个市场内就可以买到中尼两国的商品,非常方便。”次旦说。

西藏重山贸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唐自彬表示,虽然贸易市场面临运营成本高、人气不旺等困难,但吉隆口岸是西藏对外开放的窗口和门户,是“一带一路”重要节点,未来可期。

据了解,居住在中尼两国边境30公里以内的公民可以出入境从事贸易活动。《边民互市贸易管理办法》规定,边民通过互市贸易进口的生活用品,每人每日价值在人民币8000元以下的,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

人们从吉隆镇的边民互市贸易市场购买东西。新华社记者王学涛 摄

刘明海介绍,为配套此边民互市贸易市场,2018年底,吉隆18至60周岁的边民每人发了一个边民互市贸易证,目前共发了7000多个。吉隆还鼓励以村为单位成立边贸合作社,利用好相关免税政策参与互市贸易,带动边民致富。

“我现在过得很好,和老婆感情好,3个孩子渐渐长大。”次旦用流利的汉语说。

吉隆镇海拔2600米,初冬时节仍一片郁郁葱葱。自古以来,这里就是面向南亚的重要贸易通道。自升级为国际性口岸以来,吉隆口岸发展迅速,2018年边贸总额达34.05亿元,吉隆县接待游客24.43万人次。

曼久在她的尼泊尔餐馆内。新华社记者王学涛 摄

28岁的曼久·塔巴·莫格尔是尼泊尔边民,在吉隆镇做生意已有6年。最初她开店卖红酒和尼泊尔工艺品,后改开尼泊尔餐馆,一年盈利30余万元。

她的丈夫是中国人,现在尼泊尔闻名的旅游胜地博卡拉打理一家超市。她4岁的儿子则在丈夫湖南老家由公婆照看。

“以前老公在我老家修路,是个工程师。他常到我家的超市买东西,就认识了。”曼久回忆说,当时她只有16岁,后来两人谈恋爱,21岁结婚,之后老公辞去工作做起了生意。

现在他们能用双方的母语熟练交流。曼久对中国也越来越了解,她像中国年轻人一样喜欢网上购物、刷微信、看抖音,还到成都、昆明、三亚、广州、上海等地旅游,今年过年打算去趟北京。

曼久还雇用了6名尼泊尔员工,其中厨师每月工资2200元,普通服务员每月工资1200至1500元。

“他们去别的国家打工,要交很多押金。在吉隆不需要交押金,离家也近。”曼久告诉记者。

在吉隆镇上走一圈,随处可以看到尼泊尔商店、餐馆、服装店等。据吉隆边境派出所统计,现在在吉隆镇经商、务工等的尼泊尔人有300余名。

苏曼·拉玛(左一)和他的朋友在练习舞蹈。新华社记者王学涛 摄

一座山头上,苏曼·拉玛和他的朋友放着音乐在练习舞蹈,牛儿就在他们身边吃草。

25岁的苏曼说,他现在在镇上一家俱乐部工作,靠跳舞为生。“这里人好、风景好、工作机会多,就像天堂一样。”苏曼说。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