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金服王旭:技术应当让人人都能参与公益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12月10日,“新物种·进化论”华西都市报创刊25周年论坛暨封面新闻用户节在成都召开,现场,蚂蚁金服资深技术专家王旭围绕在新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科技公司如何利用技术推动公益前行,分享了阿里巴巴经济体在科技公益方面的技术成果与案例。

“公益不等于慈善,”王旭在演讲中指出,科技是这个时代最大的公益,如何通过技术的力量让人人都参与到公益中来,就是技术对公益最大的参与和贡献。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层面的新物种纷至沓来,如何有效利用这些新技术,使之向上向善是近一段时间以来公众关注的议题。在分享中,王旭以支付宝为例提出,面向未来,科技公司用技术做公益需要秉承“公益心态,商业手法,技术力量”。

王旭首先介绍了支付宝以技术赋能公益的渊源。2008年汶川地震时,阿里巴巴的技术人不仅自发捐款,更想着怎么样让善款“早一点到达”,为此,支付宝与公益机构合作,开创了在线捐款的功能,也成为整个互联网公益的起点。到后来,一旦有新的技术、新的能力出现,支付宝的技术人员就利用下班时间,有针对性地将其与公益进行对接。对此,他认为,当用技术服务公益事业时,并不能只考虑有多少项目或者多少钱,而是应该首先考虑如何用技术让这个世界更美好。

最近人贩子“梅姨”的消息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垃圾分类也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这些看似不相关的事情,都可以用到相同的技术。据王旭介绍,通过AI技术的应用,阿里巴巴的“团圆”系统,帮助了几千名的失踪儿童,AI技术也帮助人们更好地进行垃圾回收分类。“而这些技术的门槛并不高,场景也只是很小的方面,之所以能带来很多贡献,关键是让大家都参与进来做公益。”

作为支付宝公益的标杆产品,蚂蚁森林已经在国内拥有5亿用户。不久前,蚂蚁森林还伴随着支付宝的全球化被推广到了东南亚的菲律宾等国家,王旭认为,像蚂蚁森林这类公益项目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其关键在于公益与生活的结合,这也是吸引所有人参与到公益中的关键。“偏向用户的公益项目才有被传播和接受的可能,公益项目在实施时不仅是要考虑能否改善环境、帮助他人,还要考虑可参与性。”王旭说。

今年7月,封面新闻公益频道宣告正式上线,频道建立在封面新闻多年的公益实践经验之上,通过关注公益热点、创新公益模式,打造公益平台来传播社会正能量。那么,对于科技企业而言,应该如何践行公益?王旭认为,技术公益早已经摆脱了简单地捐钱捐物,而是应该通过技术将公益与企业从事的产业等结合起来,形成闭环,而这种闭环要想可持续,则需要同商业相结合。比如,蚂蚁森林的广泛传播一方面在于对植树造林的贡献,另一方面是结合电商等产业用森林中的农产品反哺公益项目,拉动就业与增收,促成了公益的可持续。

不过,科技企业推进公益事业也并不是只赋能技术,便再无后顾之忧,落地与实施才是科技向善面临的最大痛点。“在实际应用中,公益需求与技术发展往往会有一个时间差,这也是不少公益项目短期内无法推广的重要原因。”王旭说,这就科技企业需要不断加大技术的研发与投入,一旦有好的技术能力就投入到公益中试水,努力为公益事业,为社会变得更好去做更多的贡献。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