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筹“扫楼”陷信任危机 众筹平台如何走出困境?

12月初,一段自称是“志愿者”的业务员在各大医院“扫楼众筹”的视频再次将众筹平台水滴筹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这是水滴筹创立以来遭遇的最大舆论危机,也让网络互助行业遭遇严重信任危机。

网络互助平台陷信任危机

“扫楼”式筹款、患者财产状况无需审核、筹款金额随意填写、虚假病历一分钟过审、对捐款用途缺乏监督……知名网络众筹平台水滴筹本月初陷入信任危机以来,话题至今高烧未退,虽然创始人沈鹏多次在不同平台发声回应,言辞恳切,但仍无法平息舆论的质疑声。

善心变成了别人牟利的生意,网友们表示“心很凉”,进而引发大众对整个网络筹款形式的信任危机。

实际上,这已经不是“水滴筹”第一次被质疑。今年4月份,德云社相声演员吴某因突发脑溢血入院治疗。治疗期间,吴某家人为其在“水滴筹”发起了捐款,筹款金额为100万。但网友陆续爆料出吴某有两套房产、私家车等信息,并且德云社已对其捐款15万元。吴某和其家人陷入“骗捐”疑局。

当时,水滴筹便遭遇信任危机,公众呼吁加强对筹款者房款、治疗费等信息的审核。然而,事情不过半年,水滴公司再度挑战公众底线。

水滴筹是公益还是生意?

水滴筹实际上是一种大病众筹模式,这种模式很早以前就有,很多人都有过捐款的经历,或是学校组织的帮助重病同学的捐款,或是贫困家庭的捐款,或是向国内受灾地区的捐助等……这些是在互联网时代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众筹”方式。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社会,就诞生了水滴筹、轻松筹、忧筹等互联网互助平台。通过了解,筹款发起人通过这些平台筹集的资金可以全额提取,平台还提供免费的1对1服务。0服务费意味着众筹公司只能依靠其他盈利途径才能保证公司整体健康持续地运营下去。

以水滴筹为例,水滴公司在2017年上线保险业务“水滴保险商城”,同时推出水滴生活、水滴善选。除了这三大核心业务,水滴公司还销售体检、基因检测、线上问诊等健康服务。

2017年初,水滴集市上线,水滴公司又开始向电商方向发展,进一步扩展其商业模式,并且将商业与公益业务完全分离开来。

目前的水滴筹是个非盈利业务,通过公益为商业获取流量,同时用商业反哺公益。

水滴筹如何走出困境

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公益组织、也并非纯商业公司的新生事物,网络大病筹款平台走出了“另一种路径”:发起门槛低、通过熟人社交裂变式传播、不收或少收服务费,让公众看到了其蕴含的巨大能量,但也始终伴随着争议。

水滴筹的“扫楼”事件撕开了众筹平台的一道口子,将这个行业的众多乱象展现在了大众面前。

互联网高度发达和大众物质生活改善的基础上众筹应运而生,不足十余年时间,整个众筹行业的规模已经十分可观。世界银行近日发布的《发展中国家众筹发展潜力报告》显示,预计到2025年,我国众筹行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500亿美元。

然而,社会善意被消费,这不仅是水滴筹的一次危机公关,而是整个行业面临的商业化难题和信任危机,这种影响在短期内难以扭转。

目前,整个行业还处在亏损中,如果不解决众筹平台的审核问题,意味着类似今天的信任危机事件也仍将无法杜绝,平台在未来的每一步都会走的无比艰难。

公益与商业化是众筹平台面前的一台天平,如何平衡两者关系是平台能否平稳走下去的关键所在。

商业化公司寻求利益是无可厚非之事,但对于水滴筹这样兼有公益性质的公司来说,在享受社会爱心带来利益的同时,要将社会效益放置在首要位置上,善意和信任不被消费,寻求双赢。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