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纪念孔子诞辰257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观点综述

2019年11月16日至19日,由国际儒学联合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孔子基金会主办,中国人民外交学会、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济宁市人民政府协办的纪念孔子诞辰257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六届会员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

11月16日上午,大会开幕式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举行。 中国国家副主席王岐山代表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讲话,中国国务院原副总理刘延东,国际儒联第五届会长滕文生、理事长卢佳宁,特邀嘉宾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埃及前总理沙拉夫,以及世界80多个国家的国际儒联会员、理事、顾问代表和专家学者,首都各界人士等共800余人参加了开幕式。

11月16日下午至18日,大会进行主题演讲和分组讨论。 与会各国专家学者认真研讨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倡议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以及儒学在其中可以发挥的积极作用。 大家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个全新的发展理念,具有惠及全人类的丰富内涵,其核心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同时它又是一个充满中国智慧的思想理念和实践方略,在以儒学文化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拥有深厚的思想文化渊源。 专家学者通过热烈讨论,就儒学文化如何能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等领域的推进提供思想滋养和文化支撑,取得了重要识见:

一、儒学文化对“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的不懈追求,能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历史镜鉴。 这种追求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经历了中华民族长期战乱纷攘之后才逐渐形成和建立起来的,是对中国商周时期数百年历史曲折的经验总结。 因此,儒学创立之初就主张,周王朝大小邦国都应以“道”治国、以德行仁,方能使近者悦、远者来,共享天下太平。 此后的儒家学者更加坚定和强化了关于德政与正义必胜、霸权与不义必亡的信念。 千百年来,“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的价值追求与政治原则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成为处理内部各民族之间以及与外部各邦国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思想来源,成为中华文明存续不断、欣欣向荣的重要原因。 儒学文化倡导的这种价值追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倡议是高度契合、相融相通的,为其关于在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的主张,提供了宝贵的历史镜鉴。

二、儒学文化“尚中贵和”“允执其中”的辩证思维,能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方法论基础。 面对矛盾与争端,儒学文化主张走“中庸”之道,用礼义来调整关系、化解冲突,以期不导致双方破裂。 所谓“中”,强调的是思想不偏颇、不走极端,处理任何事情都要恰到好处,这对于避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走向极端主义,是具有积极的意义的; 所谓“和”,强调的是既要承认矛盾对立的存在,又要重视对立面的转化和同一,以期不激化矛盾与争端,从而找到正确的解决问题之道,这对于消除恐怖主义的滋生也富有启发意义。 儒学文化蕴含的这种辩证思维,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倡议提出要建设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的主张恰成映照,将有助于人类社会形成求同存异、知行有度的思维理性和礼让克制、平和温良的心理氛围,有助于促进全球治理的改善,建立更加健康、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

三、儒学文化“立己达人”“兼济天下”的担当情怀,能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重要精神源泉。 儒学文化具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的济世情怀,具有“行天下之大道”的使命担当。 这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遵循的原则“坚持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是一脉相通的。 而“一带一路”建设,主张在经济上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无疑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 “一带一路”建设传承了儒学文化中“立己达人”“兼济天下”的担当情怀,具体体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倡议对于人类福祉的终极关怀。

四、儒学文化“和而不同”“相容相生”的文明平等观,能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重要文化根源。 儒学文化崇尚事物多样性的统一。 所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君子和而不同”,说明儒学文化坚信人类具有能够烛照人类文化生活的异同并施以解决之道的大智慧。面对纷纭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前所未有的挑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倡议,要求汲取世界不同文明的历史智慧,各国人民同心协力,不断发掘、利用人类已经积累和正在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特别是其中蕴含的启示、智慧与经验,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恰是儒学文化“和而不同”“相容相生”文明平等观的历史折射,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广阔胸襟和有容乃大的国际视野。 弘扬儒学文化的这种文明平等观,使之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将有助于在文化交流互鉴中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兴超越文明优越,从而开创多元文明交流交融的新路径,使世界各种文明能够在“各美其美”中实现“美美与共”。

五、儒学文化“民胞物与”、体恤万物的生态智慧,能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不竭动力。 儒学文化把人与自然看作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认为二者处于和合共生的持续发展状态即“天人合一”,创造了“民胞物与”、体恤万物的生态智慧。 它把宇宙万物都视作人类的朋友,彰显了善待自然界的仁爱情怀。 这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倡议提出的在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等主张,具有极大的共通性。 当今世界,生态危机已成为全球性问题,人类要克服生态危机,继续生存下去并进一步繁荣发展,就必须抛弃以人类为中心、人与自然截然对立的观念,停止为所欲为地征服和掠夺自然。 继续发掘和发挥好这种生态智慧,将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注入源源不断的推动力。

与会各国学者还就世界各种文明所蕴含的有益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智慧、儒学文化与不同文化文明的交流互鉴、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秩序、儒学重要人物及其思想等论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