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四力”打造精品

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包括新闻媒体在内的广大宣传思想战线工作者提出要求:“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四力”的要求,涵盖了宣传思想工作者所应具备的政治素质、理论素养、业务能力、工作作风,是新时代新闻宣传队伍建设的总目标,也是新形势下新闻媒体打造成功产品的必备条件。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好新闻是跑出来的,好记者是走出来的。新闻记者只有放开脚步扎扎实实地践行“四力”,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潮流;只有走进基层,才能发现最鲜活的新闻;只有深入群众,才能获得最多的温暖与感动。长春广播电视台创办的媒体监督栏目《电视问政》,就是一个因为切实践行“四力”而取得良好效果的成功案例。该档节目以民生难题和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为导向,运用电视直播手段,促成人大代表、市民代表和专家学者与政府官员面对面地交流甚至交锋,找出问题症结,当场协商应对之策,有力倒逼政府部门转变作风、促成官员履职尽责,进而推动全市重大决策部署和重点工作的落实,如今已经成为长春市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节目。观众认为这档节目做得不仅精彩好看:质问尖锐、交锋激烈、节奏紧张、现场感强,而且很“实”很“解渴”:真实问题、真实解决、真实效果。如果把问政直播现场的精彩和生动看成电视节目创作团队的“笔力”呈现,那么很显然,这精彩有力的“笔力”,首先来自于创作团队的“眼力”和“脑力”素养。

编辑记者的好眼力,体现在对选题的确定、新闻角度的选择和题材的取舍上面,拿出来的作品总能把准并击中公众的“痛点”、“热点”和“难点”。《问政》之所以能够问到实处、收到实效,关键在于能够找准问题,每期节目预备的“问题清单”都非常精准,体现出节目组编辑记者的好“眼力”。真正的好眼力,来自对事物冷静、客观、仔细、深入的观察,来自观察基础上的综合、比较、分析和判断,所以说,“眼力”又必然伴随着编辑记者的“脑力”。新闻工作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脑力劳动,记者采访不是简单的照镜子,不是记流水账,而是一个理性思考的过程。《电视问政》这样的节目,总要曝光各类问题,这对于编导和记者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都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问政过程点出的问题,哪些是个案、哪些是特例?有哪些属于普遍现象?群众反映的情况是否属实?职能部门处理的是否妥当?这些都需要采编人员冷静分析,表现出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做出正确判断。记者要对新闻素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透过现象看本质。不做蜻蜓点水式的表面文章,努力克服“差不多就行了”的心理,对选题、对问题、对采回的素材,要逐一进行推敲、反复对比研判,尽力做到精益求精、优中选优。

但无论是“笔力”的最终呈现、还是“眼力”和“脑力”的选择综合分析,其实都必须依赖于更基本的“脚力”功夫。“脚下有泥土,笔下见真情”,没有踏破铁鞋的劲头,好新闻、好题材根本抓不到手。《电视问政》的那些问题清单不是节目制作团队闭门造车凭空虚构的,而是记者大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的结果。比如其中一期主题聚焦长春市水源地保护问题,栏目组前期派出多组记者对上游河流、水系逐一进行踏查。这种踏查是真正地用脚步进行丈量,因为所到之处大多是山丘、沼泽或耕地,根本进不去车,有些地方只能在乱石杂草中穿行。正是凭借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暗访人员在第一现场拍摄到了触目惊心的污染画面,制成短片拿到问政直播现场进行播放,令所有人为之震撼,使这一场问政直播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是新闻工作者孜孜以求的担当和作为。只有深切践行“四力”,新闻工作者才担得起这样的神圣使命。“四力”水乳交融,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始于脚力、终于笔力。把脚力践履之广、眼力发现之真、脑力思考之识,诉诸笔端、录入镜头,落实到笔力表达之美上,创作出题材丰富、形式多样的好作品,唱响主旋律,对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这既是职责,更是荣光。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