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寒地冻 救助站成为流浪者的“避风港”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封面新闻记者 曹菲 摄影报道

“如果没有这里的照顾,我可能就冻死在街上了。”12月12日上午,成都市救助管理站,小李(化名)聊起自己的受助经历有些激动。四天前,失去双臂、无生存能力的他来到救助站,在此躲避寒冬、收获温情。

据悉,今年入冬以来,成都市民政局联合多部门开展“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保障流浪乞讨人员安全过冬。目前,全市共开展昼夜间街面巡查460余次,部门联合巡查80余次,救助人员420人次,护送返乡97人次,发现并劝导了115名露宿街头的流浪乞讨人员。

27岁失去双臂 救助站是他第二个“家”

小李出现时,从头到脚一身崭新,寸头短发干净利落,精神状态也很不错,一点不像街头乞讨的“流浪汉”。

“衣服都是救助站发的。”小李这一次走进救助站,是在12月9日。从去年1月开始,他已经不记得在这里接受过多少次救助。

小李今年29岁,两年前,他经同乡介绍从资阳老家到成都讨生计,成为一名电工。月薪四五千,让他觉得生活有了盼头。然而,好日子仅持续了几个月。2018年9月8日,他在一次操作中发生意外,双臂肘部以下被电打断,失去工作和生存的能力。

“我爸妈在广州打工,老家的外婆偏瘫,只有外公照顾,我不想拖累他们。”小李说,父母想把他接去广州,但他拒绝了,“我现在这种情况,去了也帮不上忙。”他想找个活路自力更生,却因为身体残疾屡屡被拒,无奈开始流浪。

小李第一次来到救助站是在2018年1月,他清楚记得当时的情形。

“那天晚上我在隧道下面躺着,有个好心人看我大冬天睡在外面,还是残疾人,就帮忙联系了救助站。”小李回忆,一进门工作人员就帮他洗澡、换上新衣服,每次吃饭都有人帮忙打饭、收拾,“如果没有这些帮助,我可能早就冻死在街头了。”

十天临时救助 也能让他们重获新生

当天上午,常青树社工正在救助站进行一场防传销诈骗的讲座。“我们了解到受助者有被骗经历,才有针对性的进行讲座。”社工胡文军说。

作为该救助站的两名常驻社工之一,他已经在此驻点一年。相比于之前的社区工作,他觉得在这里遇到的问题更为集中和复杂。有突然被骗的、流浪很久的、精神异常的……除了让他们吃饱穿暖,在10天临时救助期内,社工还会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

胡文军记得,之前救助过一个五十多岁的流浪男子。刚到救助站时,该男子非常警惕,连老家在哪里都不肯说,“后来才知道他是怕被送回家。”

几天接触下来,该男子慢慢卸下防备,聊起自己的过往。胡文军了解到对方有白案经验,便鼓励他找份工作、自立更生,还帮他介绍了火锅店的工作。

“流浪久了,他们都忘了自己还有能力工作。”胡文军说。当他们拿到工资,可以给自己买件衣服、买部手机的时候,也就不会再流浪了。

街面巡查460余次 救助人员520人次

“专项行动开展以来,我们每周都要进行两三次的街面巡查。”成都市救助管理站相关负责人说。如果气温骤降,他们还会临时增加巡查,保障街头流浪者的安全。

发现街头流浪乞讨人员,工作人员会先劝导他们来救助站;如果对方不愿意,就会为他们送去保暖御寒物资,发放民政救助爱心联系卡,告知对方如何求助。

进入救助站,受助人员能保证吃饱、穿暖、睡得好。救助站还会提供基本的医疗、心理辅导、寻亲和护送返乡服务。

“临时救助期是10天。”该负责人说。在此期间,工作人员会及时查证受助者的地址,一旦查证清楚就会护送其及时返乡,“户籍不详的受助者最长可以在救助站待3个月,我们会持续帮他们寻亲,实在找不到,民政部门会对其进行长期安置。”

今年“寒冬送温暖”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全市共进行昼夜间街面巡查460余次,部门联合巡查80余次,救助人员520人次,护送返乡97人次,发现并劝导了115名露宿街头流浪乞讨人员,并对不愿进入救助站管理机构接受救助的人员,提供被褥、衣物等御寒物品110余套。

据了解,从2013年以来,成都市民政部门已连续6年开展“寒冬送温暖行动”行动。随着社区治理不断完善,以及相关工作的开展,成都街面和救助站受助的流浪人员呈逐年减少的趋势。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