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实的生活中,奥拉维尔·埃利亚松重回泰特

阳光明媚的夏日午后,雨水顺着窗框流淌而下;清晨的微光中,隐约出现了另一个窗棂,梦幻般的投影在白墙上;被染成琥珀色的水浆在地面的圆盘中泛出涟漪;展厅中的声音略微被一面盖满苔藓的墙面吸收,空气中隐约飘荡着毛茸茸的灰绿色树枝散发出的微酸味道…欢迎来到丹麦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的世界,这是他继2003年在泰特涡轮大厅展示大型装置《巨大炽热的太阳》之后,再次回归泰特。

感官、自我与世界

在埃利亚松的装置中,感官神经与周遭的世界发生了多元的交融。他在展览中探讨了社会与环境的相互关联,大部分作品展现了埃利亚松对气候变化、能源、移民、建筑问题的观点。现在,观众可以每周通过网络与埃利亚松在柏林工作室的百人团队进行交流。

>《一个颜色的房子》(Room for one colour),1997年

埃利亚松与泰特现代艺术馆有着长达十几年的合作。2003年,两百多万人在泰特的涡轮机大厅体验过了他那巨大而璀璨的“太阳”,这个近乎魔幻的天气项目让每一位观众都被笼罩在一种沉浸式艺术的巨大力量中,体验了“太阳”在埃利亚松“再造自然”的艺术语境中反复出现的魔力符号。

本次展览中,除太阳之外,诸如彩虹等其他自然现象也被引入到了画廊空间。埃利亚松说过:“气氛不能是一个自治的状态。它不能停顿、冻结。气氛是有生产力的,它们是活跃的介质。当你将气氛引入空间时,它就变成了一台生产现实的机器。”

“在真实的生活中”(In Real Life)展览主题就点出了气氛与现实的关系。当我们进入到埃利亚松制造的景观中分享感受的时候,景观也在穿过我们的身体、建筑的“身体”、自然的“身体”,我们在真实的生活中相遇,被消费社会麻痹的感官重新激活而变得活跃。

>《美》(Beauty),1993年

雾是埃利亚松习惯使用的另一种无定形物质材料,雾气弥漫在一条长长的走廊中,不时被闪烁的红色光斑穿透。雾总让人联想到霾,它在中国民众的话语中,是环境问题的焦点之一。而在英国,雾霾也曾是社会关注的重点话题。自1956年《清洁空气法案》颁布以后,雾都伦敦几乎见不到这样恶劣的气候现象了。然而,在近年来的艺术语境中,它复活成为一种十分被青睐的艺术材料。埃利亚松与雾相关的作品梦幻而神秘,这让人感受到了他娴熟的艺术手法以及无边无际的想象力。

展览的最后一个空间中有一堵长长的墙,上面贴满了埃利亚松的笔记、文章和其他文字性材料。他写道:“我们需要超越失败与成功的二分法,接受定义一件优秀艺术作品全新且不可量化的标准。” 对埃利亚松而言,“好”意味着生成,从物的生产转化为与世界本身的对话。埃利亚松鼓励观众把他的作品看成一个切入点,以此进入地缘政治、气候危机以及所有备受关注的问题。即使是埃利亚松最具娱乐性和互动性的作品,他创作的主旨也是为了改变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以及我们对事物的意识。

> 《苔藓墙》(Moss wall),1994年

当代文艺复兴型艺术家

> 乐高结构演化过程

埃利亚松的作品极为多样和多产,他本人也身兼多种身份,包括艺术家、建筑师、发明家、科学家,同时他也坚定自己是一位普遍论者。在本次展览中,他与其他科学家、哲学家,以及经济学、神经科学和人类学学者合作,他还与以清洁、创新、精致为特点的新北欧美食料理厨师雷勒·雷哲度交流,与爱尔兰前总理、《气候正义》作家玛丽·鲁宾逊合作,与嘻哈视觉先锋妙手佛迪沟通。因为展览接触到的人使得他在尽可能多的领域中探索艺术表达方式更多的可能性。正如策展人马克·戈弗雷所说:“埃利亚松是当代艺术家的楷模,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文艺复兴型艺术家。当展览目录中列出他目前进行的艺术项目清单时,你完全想不出他哪里有时间同时制作出这些艺术品。”

>《模型房》(Model Room),2003年

埃利亚松的一切作品似乎都有一种形而上学的意味,无论使用何种材料,雾或者镜子,仿佛都已经转变为艺术话语。他用巨型万花筒制作高度复杂的图案,利用光反射效果制作重叠的分形图像碎片,利用解析光学棱镜在墙上制造身体的多重阴影,所有这些在为观众带来娱乐的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身体这个物质的存在。

> 《冷风球》(Cold Wind Sphere),2012年

埃利亚松可以让喷泉中的水流在闪光灯的照耀中瞬间冻结,让一层薄薄的雨帘在斑驳的黑暗中呈现出北极光一样的状态,让观众的肤色因黄色灯光萦绕头顶而发生恐怖的变化,似乎患上了某种可怕的疾病。他还可以让你在一个聚光灯投下的空心圆圈中,体验到明星的感受。埃利亚松的创作仿佛魔术一般,只不过在揭示了作品的运行机制以后,观众仍然能够体验到快乐,而不只是兴趣索然。

> 《你的盲人乘客》(Din blinde passager),2010年

当我们在展厅外看到工业脚手架搭建的临时瀑布时,当我们穿梭于迷雾和镜面构建的魔幻空间时,当我们看到冰川融化以后的小冰块漂浮海面的照片时,当我们品尝着艺术家的厨师团队从柏林带来的北欧健康美食时,观众被调动起了全部的感官。这些难道就是新的艺术发展方向吗?论如何,2019年余下的时间里,我们都可以沉浸在埃利亚松制造的奇观之中了。

>《在现实生活中》(In Real Life)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