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歌当哭 气壮千秋——《潍安武工队》读后

文|侯书良长篇小说《潍安武工队》(陈建平、沃土著)读罢,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书中人物历历在目,潍安地区抗日烽火宛若昨日,令人追忆。

文 | 侯书良

长篇小说《潍安武工队》(陈建平、沃土著)读罢,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书中人物历历在目,潍安地区抗日烽火宛若昨日,令人追忆。

这部长篇小说以历史真人为原型,以真实历史事件为线索结构故事,将腥风血雨、波澜壮阔的山东潍(坊)安(丘)地区抗战史纳入文学艺术的框架内,拂去岁月的尘埃,还原历史的悲壮,逼近历史的真实,为填充安丘革命史作出了有益的贡献。作者将小说主人公陈树的从军经历,如数家珍地娓娓道来,令人对他战斗里成长的传奇人生感到震撼。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小说是对生活的提练、浓缩和升华,战争的硝烟将小说的情节淬为铮铮作响的历史乐章而镌刻于我们记忆的版图。小说以抗战为时代背景,以安丘及其周边的山山水水为舞台,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演绎了这场艰苦卓绝、惊心动魄而又光耀千秋的伟大战争。将我党领导的这支八路军武工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成长历程真实而艺术地加以再现,大气磅礴;小说主人公陈树等在血与火的洗礼中百练成钢,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初心而战,为民族独立而战,彰显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这里无论是陈克、李小青、章红立,还是凌小帆、考斌之,他们都是民族的脊梁,永垂千古的国殇。

书中的夏坡防御战、楚家洼子血战、药山之战、唐王山苦战、黄石板坡自卫战等等,都是安丘及周边地区军民抗击日伪的可歌可泣的历史丰碑,展示了潍安人民抗敌御侮的血性。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潍安武工队》是一部上佳的革命乡土教材,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正气歌。小说写出了中国人民的骨气和豪情,长歌当哭,气壮千秋!

这部长篇小说成功地塑造了许许多多鲜活的人物形象,让人过目难忘。小说主人公陈树机智勇敢,睿智多谋,善于利用国民党派系之间的矛盾,国民党顽固派与日伪之间的矛盾,以及军政要员思想观念的“软肋”,使我武工队能够在各派军政势力的夹缝中求得生存、发展和壮大。

初生牛犊,初出茅庐,凭着一股“痞”劲和韧性,陈树和一帮子铁哥们借筹措过冬的棉花,帮部队解决了燃眉之急,而“粘”上了八路军,这是智;在国民党于学忠、栗文礼、张步云三派中,抓住三人赖以笼络人心的“义”字“软肋”,护身自保、索要枪炮、不失时机、壮大自己,这更显睿智;在历次大战中,他智能双全,骁勇善战,说明他是块好钢。好钢还要百炼千锤。在黄石板坡自卫战中,他要检验我村民兵自卫队的抗击打能力“坐山观虎斗”,而不全力救援,造成民兵自卫队损失惨重,则暴露了他政治觉悟的“稚气”。战后,经党组织严肃处分,耐心敲打教育和战火洗礼,才使他百炼成钢,最终完成了心路里程的蜕变,蝶化为一名合格的武工队队长,共产主义战士。

作为安丘地区军政势力的代表人物于学忠、栗文礼、张步云,在抗日这一大是大非的问题面前,又各具特点。于学忠既抗日,又和共产党八路军联合。栗文礼就有些复杂了,他和张步云的共同特点是都反共,手上沾满了共产党的鲜血,在抗日问题上前期也算坚决,但在1943年2月城顶山之战中被日军俘虏,率部投降,成了民族的敌人。张步云就是个土匪,“有仇必报,有恩必答,”“有奶便是娘,”为了给自己捞点政治资本,有时不得不打出抗日的旗号,但是一旦遇到困难,就投降日寇,甘当日寇的爪牙,借日伪势力残害同胞,发展自己的势力。

栗文礼和张步云除了反共以外,还有一点,那就是用一个“义”字招摇过市,笼络人心。“义”是旧社会帮派势力笼络人心的精神支柱,无义之人便无立锥之地,所以,栗文礼、张步云无一例外地都要把“义”字文章做大。也正是利用这个“义”字,陈树才能巧借这两把“保护伞”罩着自己,巧妙周旋,左右逢源,隐蔽自己,在各派错综复杂、勾心斗角的生存状态中发展、壮大革命队伍。

白玫瑰也是书中可圈可点的人物之一。因为杀父之仇,她与日寇势不两立,斩寇除奸、她敏捷如燕,是来无影去无踪,威慑敌胆的女侠;作为军统特务,她又是杀人不眨眼的反共恶魔。作者对白玫瑰虽然着笔不多,但笔墨挥洒之间,已将这个女特务隐形、凌厉、阴狠、嗜血的本性,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地跃然于纸面。

这部长篇小说,文笔流畅,刻画细腻,悬念层出,情节跌宕,不落窠臼,故事的演绎,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小说每个章节的结尾,都留下一个悬念,诱人追读,欲罢不能。

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观察,这部小说颇具其长篇电视剧的潜质。希望安丘党政领导“风物长宜放眼量”,像重视景芝酒业一样,重视这部小说的电视剧改编工作。《潍安武工队》或可把安丘和景芝洒业的知名度推向全国乃至世界。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