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资本寒冬会过去吗?投资人:不会 | 一周看不懂

资本寒冬——一个贯穿了2019年始末的关键词。

不论是投资机构的融资难,还是初创企业的大批死亡,人们似乎都把“锅”甩给了“资本寒冬”。有人深以为然,期待着寒冬早日过去;有人则认为,不必轻信所谓的“寒冬”,当前才是常态。

年关将至,本期《一周看不懂》进行一次特别策划,采访了数位投资人及创业者,让我们暂时屏蔽抽象的统计数据和焦虑的媒体报道,听一听他们的真实声音,或许可以离真相更进一步。

另外,本期文末有彩蛋。

(声明:文中观点仅代表读者观点)

头部风光依旧,腰部勒紧腰带,初创冷静反思

综合受访情况,2019年投资机构的处境普遍艰难,但不同类型的机构存在差异。

头部机构在项目和资金上依然从容。某头部机构投资总监在受访时表示,今年机构的情况良好,投了10多个并购项目,资金也很充裕,不会出现看到好项目没钱投资的情况。

背靠集团或上市公司的战投,压力也相对较小。某上市公司战投部的投资经理表示,战投有核心业务,情况相对好一些。某集团旗下投资板块的投资经理也持类似看法,表示投资业务背靠集团,自有资金相对充裕,募资尚无太大压力。

其它机构则相对审慎,虽然接到的项目数量不少,但募资是个难题。某机构风控总监表示,今年市场的融资需求还是在的,前台接到的项目大概有三位数,筛掉九成给到中台也有两位数,中台再晒掉九成,最后投出去的只有一位数;募资层面确实困难,今年的融资额不到去年的三成,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一位外资机构的投资经理也表示,年初看的项目因为资金原因拖到6月才投,之后也没有钱再跟投了,已投项目中不少还融资的,但资方基本都在观望。

市场化募资公认艰难,银行和大LP的钱也不好拿了。一位投资经理在受访时谈及,今年确实不太好,所在公司以上市公司为投资平台,国内的主要融资渠道是银行机构和上市公司退出的老板们,但今年不少金主都收紧了钱包甚至被限制了出行,已经玩不动了;美元基金稍好一些,海外的长钱还有存量可以折腾。

综合来看,一级市场风险偏好提升但没有新的资金接盘,除了头部机构都在苦苦支撑,机构们基本以原有项目投后和回收资金为主,吃着管理费的老本,勒紧了腰带过日子。

机构资金紧张,初创企业也受到了不小影响。某科技公司创业者在受访时表示,项目TS都已经签了,但打款环节被机构放了多次鸽子,最后找借口否掉了,估计是机构没钱了。

更糟的是大量初创企业的倒闭,今年已经屡见不鲜。这也是因为机构没钱投吗?或许并不全是。有几位投资人都认为,靠烧钱走出来的项目少之又少,那些不注重自身盈利情况、只想着靠融资生存和发展的创业公司,自身在商业逻辑上就有问题,上述两者之间没有直接关系。有投资人指出一个现象:之前接触过但没投的不少初创企业,今年不仅融不到钱经营状况也十分悲观,回头来看,那些只靠忽悠画饼的公司以后基本无法融资了。

随着处境愈发艰难,创业者们开始了冷静反思。一位人工智能公司的创始人表示,身边一些做智能硬件、软件、电商的初创企业都做不下去了,增长空间不大,流量还特别贵。于是大家都在重新思考,不再去沿用原有的模式,准备从零开始,“reset”一下,找到新的方向再出发。

2019年算不上寒冬?2020年也不会好转?

2019年,投资人和创业者过得都不容易,但算得上所谓“资本寒冬”吗?

有投资人认为,“资本寒冬”有些夸张,鼓吹寒冬的一直是圈中某位大佬,大佬们说话大概都有目的。仔细想想,以前创业很容易成功,那是因为经济太好市场资金充盈,换谁都可以活下来。现在经济增速下来了,不论投资机构还是初创企业,都进入了良币驱逐劣币的过程。或许当下才是常态,根本谈不上“寒冬”。

是不是“寒冬”我们姑且不谈,具体哪些因素造成了今年的局面,我们可以听一听投资人们的分析。

投资人指出,今年的状况正好说明几个因素的确立:一是中国经济增速趋向平缓,这也导致创业的门槛逐渐升高,资本会越来越青睐顶级创业者,草根创业者成功的难度会越来越大;二是人口红利的消失,市场就那么大,只能精细化运营;三是新的行业机会确实越来越少了,能从小发展到大的市场,肯定是个原始丛林,谁快,谁野蛮,谁就能赢。早些年很多行业的市场还不是特别高效的市场,越原始的新兴市场波动越大,套利空间越大,创业越容易成功,但现在几乎每个细分领域都有人创业,很难捡漏,也很难对标国外的信息差复制到国内。

除了上述几点,监管力量的强势介入也是重要因素。有投资人认为,前几年资金环境宽松,导致资产价格虚高,投资主体杠杆虚高。这次国家大力去杠杆,导致估值下滑和融资艰难尤为惨烈。

明年情况会好一些吗?

关于这一点,投资人们基本达成共识——不会。在他们看来,明年是美国大选年,大环境或许会有一定改善,但就国内环境而言,降息至此,能用的工具不多了。10年前大体量的资金投入了基建,一定程度造成供给侧过剩,现在基建不能投,房住也不能炒,大水漫灌的基础已经没了。另外,国家坚持去杠杆,今年是杠杆过渡期最后一年,明年大概就要一刀切了,预计还会继续出清。

至于创投生态,投资人认为当下的趋势将长期持续。预计市面上缺乏盈利能力的创业公司会批量死亡,直到造血能力不足的创业公司出清,大量回归市场参与再分配,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提高的时候,春天才会回来。

投资人的吐槽和爆料了解一下?

聊完略带沉重的2019年,投资人们也分享了各自的“看不懂”。另外,本期增设了“吐槽”和“爆料”环节,一起听听圈内有什么有趣的八卦和秘闻。

先来看看投资人们本周有哪些“看不懂”:

“本周放开了两只房企海外再融资,各地的房产限购等有松动,地产股也有异动,深圳房价又涨了(一直说深圳是风向标)。市场议论说是不是顶不住了?又要搞地产?”

“优客工场准备赴美上市了,但WeWork已经这么惨了,很奇怪为什么还要上市?优客工场也没盈利,感觉共享空间的模式好难做,如果融不到资,可能会像WeWork这样崩盘,风险很高。”

“众多大佬都声称AI技术是未来最重要的改变世界的技术之一,但仅从当前AI的实际应用来说,这种说法有点夸大。所以我很好奇,AI技术发展到极限到底可以给人类带来怎样的改变?”

“闲鱼做附近的人有什么意义?阿里虎牙上线“古桃”“花夏” 主打汉服社交,产品逻辑是什么?”

“B站花了8个亿买LOL转播权,和做游戏的朋友讨论了下,认为B站目前的客群很精准,如果马上从日韩签独家的二次元类游戏独代回来做,财报会很好看。但毕竟是8个亿巨资,到底值不值?不好说。”

“看到报道说麻辣诱惑要垮了,貌似是商业策略出了问题?看不懂,不过确实听说不少老牌餐饮日子都不好过,比如鹿港小镇,装修陈旧,菜品也一直不更新。”

聊完“看不懂”,下面到了投资人们的吐槽和爆料环节,各位看官请自行准备好瓜子和小板凳。

“国内某头部手机制造商,出来不少员工创业做硬件项目。前几天接触到一个做VR/AR眼镜的项目想融资,但产品技术实在太差了,也没有落地场景,融资说明书也做得毫无逻辑,纯文字堆砌……”

“和业内所谓大机构一起做基金,简直就是个坑。之前和某全球顶级酒店集团合作一个基金,做海外酒店的收购。这家集团简直恃强凌弱,尽调费用一毛不拔,合作期间效率奇低,需求一变再变,感觉在耍猴……”

“社交领域的竞争也太激烈了吧?!腾讯连续布局五六个社交新产品,就怕别人追赶上来,反正我懒得去下载,一个都没试用,其他公司开发的新产品也没去玩,感觉大部分社交产品就是给25岁以下的年轻人玩的吧……”

“汇源果汁或退市?创始人被列为失信人?国民饮料可真尴尬……”

“又要开年会排练节目了,有点烦……之前领导喜欢太极拳,各个部门评比太极,去年领导喜欢看街舞,各部门花钱学街舞搞评比,今年不知道又有什么新花样……”

“一线城市的医美广告,什么时候可以消停一天?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写字楼里所有的电梯广告都已经变成了医美,每天都是同一首洗脑音乐……”

感谢每一位分享“看不懂”的投资人和创业者,让我们得以见识你们敏锐的触角和洞见。屏幕前的你如有观点,欢迎留言分享及反驳。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