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感恩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云溪子

感恩之情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它会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亲近,激励助人为乐,让社会更加和谐。如果人世间没有了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没有了感恩,那世界会是什么样?

不知为何,近些年我经常想到“感恩”二字。

词典上说,“感恩”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权威之言自有道理,不过我有着自己对感恩的理解。我以为,感恩是对外界给予的恩情、关心、帮助,心怀感激之情、报答之意。外界,包括他人、团体、社会甚至自然界。

我自认是一只笨鸟,并不聪明。但是,从进学校读书的那天起,我一直很努力,刻苦用功。那时候,我并不懂得学好了本领将来报效国家、服务人民、造福社会之类的道理,只是看到父母为了我们的温饱,风里来雨里去、没白天没黑夜地操劳,太辛苦了。他们不舍得吃,让我们姊妹吃饱;家里虽然吃了今天的愁明天的,可仍然坚定地让我读书。我感到我要对得起父母的辛劳,不能辜负他们的一番苦心。

随着年龄的增长、念书的增多,我懂得了更多做人的道理。但是,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始终是我人生前进的重要动力,是我处理与亲友关系的情感基础,也是对我懂得感恩他人、感恩社会的“启蒙”。

回想起来,我对党的亲近和认识,是从感恩开始的。我父母从大山里走出来,我们家多少代人没有进过学校门。新中国成立后,我成了家乡红旗下的第一批小学生。家庭清贫,我上小学申请减免学费,上中学享受助学金,政府给我到北京上大学的车费,大学的助学金包了我的一日三餐……血肉之躯,怎能不对这一切心怀感激之情!“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也没有我呀!我开始亲近党,渐渐地希望成为一名党员。

后来,党组织、老师告诉我,仅仅对党怀有朴素的感恩之情是不够的,要从理性上提高对党、对共产主义的认识。我受了一些教育,又读了一些书,认识有提高,成了一名共产党员。之后几十年,风风雨雨、坎坎坷坷、起起伏伏,对党的感恩之情虽然朴素,但对我起了很大的作用:从江南到塞北,服从组织安排;做工作尽心尽力,不能为党争光,起码不能给党抹黑;委屈时,我觉得自己没有资格跟党讨价还价……

那些事、那些年月已经随风飘走了,成为了一种历史的记忆。为何这些年又常想起“感恩”二字?是因为我觉得当下太缺乏“感恩”这种情感了。

不少孩子不懂得感恩。在许多家庭里,孩子成了全家的中心,众人围着孩子转。孩子对父母呼来唤去,稍不称心就大喊大叫,甚至指责父母、恶语相加。有人告诉我,有一次他批评孩子不尊敬母亲:母亲生你、养你吃了多少苦,难道你就没有一点感激之心吗?没想到孩子答道:“养我到十八岁,是法律规定的你们的义务,不好好养我,我去告你们!”我听后愕然,好半天无语。如果一个孩子连对父母都不懂得感恩,那对其他人、对社会将如何?一个连父母都不爱的人,能指望他去爱国家、爱人民吗?

一些“老板”也不懂得感恩。改革开放以来,一批人先富了起来,有些人成了腰缠万贯的老板。这些老板中,大部分都感恩改革开放,并且在自己富了之后还积极地反哺社会,扶危济困、抢险救灾、慷慨解囊,积极投身社会慈善事业。可也有些老板自觉高人一等,趾高气扬、挥金如土、花天酒地,对社会、对他人十分冷漠,动辄骂这个斥那个,若有人批评,他们便称是凭自己的本事!呜呼!请问:改革开放之前你们的本事在哪里?没有改革开放,你们会是什么样?

在一些人的头脑中根本没有感恩的意识。前些日子看到一则报道,在地铁列车上,一位红衣女士看见一个女子带着小孩子上车,便将自己的座位让给她。不想带孩子的女子认为别人给她让座理所当然,不但不感谢,反而出言不逊,导致发生冲突。呜呼,倘若带孩子的女子有一点感恩的意识,何至于此!我还听闻,有人从路边救起昏迷的老人送往医院,结果被老人的子女反诬为肇事者。呜呼,这已经不是不懂得感恩,而是恩将仇报了!

我们自己也不完全懂得感恩。我们一方面过着日益改善的生活,“一日三餐有鱼虾”,买了房,有了车,国内游罢到国外游;另一方面又牢骚满腹、怨气冲天。就是大家说的:“端起饭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我们的生活中的确有不少令人不满足、甚至令人气愤之处;但是,如果我们多一点感恩意识,感恩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生活的改善,怨气可能会有所减少,积极的建议可能会增加。

其实,我们的先人是提倡感恩的:“受人滴水之恩,需当涌泉相报。”我以为,感恩之情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它会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亲近,激励助人为乐,让社会更加和谐。如果人世间没有了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没有了感恩,那世界会是什么样?“心的沙漠,爱的荒原”,会是冷漠的、死气沉沉的戈壁吗?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19年12月上旬刊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