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印度电影又开挂了

官人说:

印度电影这些年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从《三傻大闹宝莱坞》到《调音师》,越来越多的印度电影因为给力的剧情,关注了社会现实等原因收获了不少好感。

而最近上映的电影《金色荣耀》就是一部原汁原味的印度电影,在印度本土上映时,观众甚至起立观影。

这部电影到底有何神奇之处,竟让观众起立观影?

今天首席影评官发表的是入驻影评人王行勤的文章—《金色荣耀》。

体育励志题材电影诞生这么多年来,已经有着自己一套成熟的拍摄模式。

合理分配训练和比赛时间,掌握好运动员的成长历程,关键时刻再调动一下观众的爱国热情,亦或小小的煽下情,就可以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01.正统的叙事手法

《金色荣耀》以真实事件为蓝本,主要讲述1948年伦敦奥运会,印度男子曲棍球队克服重重考验,最终夺得冠军的传奇经历。

上世纪四十年代,正是改朝换代的历史变革时期。随着二战结束,一大批第三世界国家纷纷选择脱离欧美列强的统治,建立自己的国家。

而当时的印度还处在英国殖民统治下,急需借着这股东风,赢来本民族的解放。

由于有着这样的历史背景,让1948年的伦敦奥运会充满着极为浓郁的政治色彩。对于这些刚刚宣布独立的国家,更是需要奥运会这样的世界性大赛来检验、证明自己,从而提高本国在全球的影响力。

作为体育励志片,电影在主线情节上没有多大惊喜,不管是剧情的推进和高潮的设置,都沿用正统的叙事手法。

这样的好处是让影片总体非常工整,未出现明显的纰漏,当然,坏处就是实在太中规中矩,缺乏惊喜感。

02.一个国家的自信和凝聚力

可能主创团队也发现了这样的问题,因此,在常规套路的基础上,影片尽可能向更多地方进行挖掘。尤其是结合印度多民族、多信仰的特点,在正常叙事中增加团队成员之间的摩擦,让全片不至于太过平淡。

故事以领队塔潘的视角来展开。这位经历1936年奥运会的印度曲棍球教父,目睹过球队夺冠后只能奏响英国国歌的耻辱,也曾经在国家陷入二战泥潭后迷失自己。

然而,不管环境如何恶劣,在他心中,却从未忘记对曲棍球这项运动的热爱,这种融进血液的骄傲,最终让他鼓起勇气,从无到有,重新组建新的印度国家队。

如果说塔潘是串联故事、连接全片的关键性人物,那么赛场上奔波的球员,则彻底让影片有了血性、有了灵魂。

无论是个人能力出众但太自以为是的王子拉古比尔,还是优点突出却容易情绪失控的中锋希姆特,在国家利益面前,他们最后均放下私心和成见,用坚不可摧的团队精神,向全世界展示出一个国家的自信和凝聚力。

03.三大亮点,三大缺点

影片遵循着成功至低谷,从希望燃起,到破灭,从一蹶不振,到从头再来的波浪线叙事。用大的时代背景,去衬托芸芸众生对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态度。

为了突出重点,增加可看性,电影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真刀实枪的奥运会赛场,对前期人员的招募及训练过程均草草带过。

这样的处理方式,虽然为后期精彩的比拼留下充足时间,但无形中削弱了人物的刻画和情感的累积,甚至让观众在开始阶段很难分清楚每个球员的区别。好在奥运会正式开场后,几场高质量的对决掩盖了上述毛病。

比赛实况的呈现实在是精彩绝伦。无论场景的调度、氛围的营造,还是赛场内外情绪的渲染,都让观众仿佛有种置身其中的感觉。

观众们随着场上不断变换的比分而心情澎湃起伏,尽情享受着竞技体育带来的独特魅力。

决赛中,面对着大比分落后,下雨等不利天气,印度队竟然神奇般反败为胜,让人再次惊叹这个开挂民族的神奇。

尽管故事的结局早已从资料中知悉,尽管知道剧中脱掉鞋子打比赛纯属虚构,但不妨碍观众对这场跌宕起伏比赛的态度。因为,不放弃,才是体育运动真正的魅力。

影片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是1936年希特勒统治时期的纳粹德国和1947年英属印度分裂成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

对于处在和平时期的人们,很难理解战争对人性的扭曲和那种无能为力的感觉。实际上,在大的动荡时代背景下,个人的能力和努力往往都无济于事,许多理想和坚持,都只能化为历史长河中的一叶浮萍。

当国家真正稳定和强大之后,个人才可能有施展自己抱负的空间,这种真实写照,放在当今社会依然有着极为重要的警示意义。

不过,由于涉及到的人物太多,在群像塑造方面,电影对角色的内心和环境烘托仍欠火候,许多可以挖掘的东西太流于表面。

这也反应出印度电影的一些通病,喜欢用太多娱乐性的元素冲淡主题和情感表达,不注重深层次人性的展现。

同时,影片依旧有着印度电影一言不合就尬舞的毛病。对于印度人来说,频繁出现的歌舞,很多时候只是为了表达角色的心情,不让内心独白变得非常突兀,在娱乐观众的基础上,又很好的调节气氛。

然而,中国观众由于观念和性格的问题,却很难真正接受这种方式,导致观影上的分歧难以被调和。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