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光:中美经贸关系进入新阶段

12月13日,中美就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文本达成一致具有重要意义,不仅为前期迅速升级的中美贸易战按下了暂停键,避免了贸易战升级,而且防止了持续恶化的经贸关系进一步蔓延成冷战、甚至双边关系全面恶化。

12月13日,中美就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文本达成一致。原定于12月15日上调的中国输美商品关税暂缓加征,并且10月加增的关税税率减半;中国方面则将加大自美农产品采购力度。协议文本也将包括知识产权、技术转让、金融服务、汇率和争端解决等部分。特朗普也发推特声明,表示第一阶段协定有利于双方,且第二阶段协定将磋商将马上开始。

在笔者看来,中美就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文本达成一致具有重要意义,不仅为前期迅速升级的中美贸易战按下了暂停键,避免了贸易战升级,而且防止了持续恶化的经贸关系进一步蔓延成冷战、甚至双边关系全面恶化。

短期来看,中美就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文本达成一致给中美双方带来了宝贵的缓冲期,是对“中美脱钩论”的有力回击。不少观点认为,中美第一阶段协定难以达成,双方矛盾不可调和,中美终将走向脱钩。而此次就协议文本达成一致,防止了中美贸易摩擦局势的恶化,中止了分歧升级的态势,对于中美是一个双赢局面。

对中国来说,就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文本达成一致至少有三大意义:

一是增加美国农产品购买,有助于增加农产品供应,平抑今年猪周期下迅速走高的食品价格,同时满足中国国内消费市场多元化的诉求,符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释放国内市场需求潜力的要求。 中国在外部局势缓和的窗口期,也可以更加专注解决国内发展和民生保障,在“十三五”的收官之年打好三大攻坚战。

二是协议符合目前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步伐的方针基调。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对外开放要继续往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方向走”,“推动对外贸易稳中提质”。2019年中国,对外开放步伐稳步加快,中美协定以及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金融开放等内容,其实是中国当前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符合中国的利益。

三是将双方博弈的战场控制在相对有限的范围,防范贸易战向更广泛领域的蔓延,以及避免中美关系进一步恶化。 贸易战是中国过去两年最大的宏观风险,达成协议要远好过无协议下贸易战继续升级。目前,美国对中国商品的额外关税, 尤其是10月实施的,在相当程度上已经被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贬值对冲。分阶段削减关税以及停火,至少消除了一个巨大的不确定性,防止了中美摩擦进一步蔓延至科技战、金融战,甚至意识形态领域。

对美国而言,当前特朗普连任概率越来越大,可以预见,同中国达成贸易协定也是特朗普重要的竞选筹码:

首先,中国购买美国农产品对竞选连任的特朗普是一个重大利好。对美国而言,前期加征的关税,对农产品出口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冲击,美国豆农承受了巨大损失。七月以来,特朗普曾多次抱怨中国未采购美国大豆。而中国增加美国大豆的采购,一直是特朗普连任诉求下争取中西部豆农的利益关切所在。

其次,而随着美国大选临近,经济牌也是特朗普连任的王牌。近期美国消费、就业数据强劲,三大股指屡创新高,成为特朗普频频夸口的“政绩”所在。通过中美协定换取稳定的外部环境,提振消费和市场信心也是特朗普愿意看到的。

此外,中美协定之下,特朗普可以集中精力投入大选。民主党发起的“弹劾门”难以对特朗普构成威胁。笔者认为,弹劾更多地反映出民主党面临困境和绝望,也并未影响特朗普的支持率,反而使原本有希望和特朗普一争高下的拜登声望大受损伤,给了特朗普争取更多民意的舞台。而缺乏有利总统候选人的民主党,事实上已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境地。

倘若特朗普2020年成功连任,此时双方基于互利双赢思路,就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文本达成一致,对于改善已经出现裂痕的双边关系也有一定意义。

但是,即便谈判出现积极进展,中美双边关系也绝非高枕无忧。去年以来两国经贸形势的反复波折表明,谈判短期向好的形势下,仍应警惕未来出现变化和波折的可能性。此外,即便贸易协议短期内落实,已经加征的关税造成的损失难以挽回,未来的不利影响仍需进一步消化。而经贸摩擦以来,中美战略互信已呈倒退趋势,在其它领域的摩擦和争端也屡有发生,对中美双边关系的复杂性,博弈的长期性需要做好充分的估计和准备。

下一步,在中美双方诉求明确的情况下,短期仍应当尽力促进协议的签署和落地执行,争取稳定的外部环境。中方可以积极推动协定的执行和监督机制、更好地利用“中美协定红利”。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