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技改是等死、技改是找死!纺织企业技术改造路在何方?

近年来,山东各地都在培育壮大新动能。新旧动能转换,既要上新动能的项目,又要通过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动能,让老树发新芽。纺织属于典型的传统动能,山东又是全国纺纱规模最大的省份,但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部分纺织企业在寻求技术改造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难点和堵点。

郓城是我国纺织名城,全县棉纺织产业集群企业有400多家,从业人员7万多人,是中国第二大纺织产业集群。12月4日,问政记者来到当地一家中等以上规模的企业——郓城久久纺织厂,企业负责人杨智正在为最近错失的一单业务发愁。

因为建厂较早,设备落后,纺织产品毛羽大的问题一直难以解决。

要想改变现状,让产品应用于衣服等高端产品,就需要淘汰现有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但对企业来说,实现技术改造最大的压力在资金。

杨智告诉记者,县里的工信部门也经常与企业座谈,带领企业负责人赴外地考察,但实质性问题还是很难得到解决。比如,政府对技术改造的投资门槛设定过高,企业生产中小的技改项目无法得到相应扶持。

记者就此电话咨询郓城县工信局,这里的工作人员表示:县里还在商量要不要降低扶持的门槛,之前的门槛更高。

地处莱芜的山东新华泰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华同样认为,纺织行业技术改造很重要。基于这样的观念,新华泰纺织这两年投入500万进行了一个小的技术改造,淘汰了一部分落后的设备,但目前这种小改小革生产出的产品,依旧不能满足高端客户的需求。因为设备制约了产品的质量,从而企业损失了大单。

除了资金问题,智能化改造也是传统企业转型升级中遇到的困难,有的企业不愿改,有的不敢改,还有的想改却不会改。泰安宁阳的一家纺织企业,通过智能系统为各年代设备换上智能纺织“芯片”,把原来的传统设备变成智能设备,仅细纱动态管理系统就解决了纺纱断头这一全球性的纺织难题。

那么,这种智能化的改造是否需要高科技人才?又是否真如多数企业负责人想象中的那么复杂吗?

对此,山东华兴纺织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广敏认为,传统纺织企业还存在着一个认知的误区。

胡广敏对此的观点是,“就像我们买一部手机,我们不需要研究安卓系统是怎么开发的,我也不需要研究里面的APP怎么开发的,我更不需要研究手机怎么造出来的,其实我就如何用好手机,我用手机来解决我们的需求。”

“新华泰纺织的老总说得对,不(技)改就是等死,是没有出路的!”对于传统企业而言,技改到底是一条死路还是出路?在《问政山东》现场,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汲斌昌做出了明确的表态。

纺织业在菏泽郓城是支柱产业,但纺织企业转型升级却困难重重,对此节目现场也问政了菏泽市工信局局长郝丕进,对此,郝局长坦言企业遇到这种情况不是少数,自己也确实很着急,“我们将在这方面多做调研,拿出科学依据。”

今年初省工信厅启动“技术改造服务年”,曾经有新闻报道:因为信息不对称,银行支持技改融资的意愿一直不强。对此,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汲斌昌坦言,银行对企业的需求、产品的市场前景不了解,企业也不了解融资政策,于是产生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省工信厅组合拳激发企业“技改热”,“让专家讲项目,让银行懂项目”,这套组合拳省工信厅一直在持续做,但实事求是讲,银行金融机构很多信贷员对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相对比较专业领域也不是很了解,这个需要找专家给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去讲解,另一方面金融机构要主动跟企业进行对接。

眼下,银行支持技改融资的意愿似乎一直不强。对此,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山东监管局局长王俊寿表示,客户的需求就是银行的需求,银行确实需要与时俱进,“银行需要信贷人员成为一个杂学家,这样我们才能发挥好作用。”

王俊寿局长认为,山东现在处于经济转型、动能转化的过程中,企业需要了解银行的周期,银行也需要了解企业的生命周期,只有双方信息对称,才能有效对接。

“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技术”、“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观念”。在问政现场,观察员宋传杰给出犀利点评,他随即指出,对于技改,如果不把政策和市场有效结合起来,那很可能在新动能的转换中,没转换出新动能来,又转换出一个旧动能!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