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短板怎样补齐?

□吴齐强郝迎灿方圆刘梦丹张艺开

破解难题有力度打造城乡保障“安全网”

驱车前往黑龙江省兰西县红星乡三合村,村民程淑霞一家和城里人一样喝上自来水已经一年了。“水一直是我们村的一块‘心病’。以前,全村三四十户人共用一个深井,每天早晚放水一个小时。早上天刚擦亮,我就得起床挑水。要是来晚了,水就不够了,做饭、洗衣服、上厕所都成了大麻烦。”

2018年冬天,红星乡建了新的自来水厂,原先一天供水两小时,现在全天不间断,全乡2000多户群众都喝上了放心水。拧开水龙头,清亮亮的自来水哗啦啦地流出来。

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是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的关键性指标之一,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至关重要。截至2018年底,黑龙江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全部实现饮水安全,比国家要求时限提前两年,全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1.7%。

抓住重点环节持续发力,黑龙江省不断织密扎牢基本民生保障安全网,城乡低保标准实现12连增。目前,城市低保标准每人每月556元,年均增长10.8%;农村低保标准每人每年3900元,年均增长14.6%。

社会救助与扶贫政策紧密衔接。脱贫攻坚三年行动以来,全省累计下拨省以上低保补助资金163亿元,保障农村低保对象86.1万人,将27万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

重点倾斜有温度养老服务业前景大好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这是民生蓝图应该有的温暖基调。

黑龙江省目前有60岁以上老人748.4万人,约占总人口的19.8%。面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全省民政部门按照“养老事业抓普惠,养老产业抓龙头,养老机构抓质量”的总体思路,推动养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截至2018年底,全省各类养老服务机构达到1971个,各类养老服务床位达到20.8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2张。养老产业优化升级,建立了由省内外18个城市参与的天鹅颐养经济走廊合作机制,每年来黑龙江旅居的省外老年人超过200万人次;全面建立高龄津贴、护理补贴制度,每年惠及全省35万名高龄和贫困失能老年人,2013年以来,全省累计发放津贴补贴13.66亿元。

“在海南过冬也能刷黑龙江的医保卡了。”即将带着孙子去三亚过冬的孙美香老人高兴地说。“候鸟”老人看病难、看病贵已成历史,目前,黑龙江省已全面实现省内及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医保结算系统已与全国31个省区、直辖市联网,异地就医人群从城镇职工扩大到城乡居民。

服务民生有态度

各部门大力推进“办事不求人”

聚焦制约市场主体和群众办事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黑龙江出台《关于推进“办事不求人”工作的指导意见》,用规则意识、契约意识打破权力文化、关系文化,把人情社会、面子社会变成法治社会、诚信社会,真正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认同感。

教育部门提出“上学不求人”,要求实现中小学校零择校、零择班、零择位、零指定,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针对省会及较大城市、人口聚集区和“热点”学校,要求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化解“择校热”“择班热”,解决“城挤乡弱”“大班额”等问题;

公安系统围绕“落户口、办护照、上车牌”服务事项,以“通正门、堵后门、强监督、严问责”为手段,出台了20项具体工作措施,从小切口入手带动民生大问题解决;

医疗部门从拓展医患链接服务方式、门诊就医流程模式、住院救治管理制度、诊后支持机制措施四个方面着手,力促“找医生不求人”、“挂号不求人”、“住院不求人”和“查询与结算不求人”……

从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早高峰”是患者躲不过去的坎,去得再早,人工窗口前“排长龙”也是家常便饭;现在,“早高峰”的拥挤现象得到了大幅改善。“我是通过龙江健康网络平台预约挂号的,这让我省了半个小时以上的排队时间。”陪着父亲来就诊的贾女士告诉记者。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