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润泽课堂 数学回归本原

数学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方法、过程的简单堆砌与叠加,数学教学也不只简单是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的机械传递与搬运。数学拥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特有的教育与文化价值,比如理性精神的滋润,数学思想方法的培育等。数学就是一种文化,作为文化的数学进入课堂,势必会呈现出一般课堂上所不具有的文化气质。既可能表现在对数学内容的理解和组织上,也可能表现在对学生学习需要的把握上,更多的还表现在对具体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作上。将数学文化融入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会实现数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再次回到一年级教学的我尝试用数学文化渗透课堂,在回归数学本源,彰显文化本质后,我总结出以下教学策略:

  一、深度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

教材中丰富的素材本身就会彰显出多彩的数学文化,教师要有机地将这些材料融合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够亲自想一想,做一做,并且能够在了解这 些内容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对于数学学习的认识,从而提高他们的积极主动性。以《6和7》为例,教材中的“做值日”主题图、6和7的点子图、计数器拨珠得到6和7……这些看似简单的素材,仔细琢磨后都可以发现与数学文化紧密联系。“做值日”主题图让学生直观的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6和7的点子图,在这里处理时要求学生把喜欢的东西用小圆片来表示并自己说摆了什么——摆完圆片后让其他学生猜一猜摆了图上的什么——寻找生活中的数。通过这样几个环节,引导学生将6和7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回到具体,让学生真正感悟到用小圆片可以表示任何物体的多少,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变成了学生看得见的“数学事实”;计数器拨珠环节,让学生感受每一个新的数字都是后面一个数添上1得到的,这也是古人给数字命名的方法。教材是按照知识的逻辑点来编排的,承载量大,它往往包含很多的知识点,需要我们去挖掘,并且努力把数学文化融入知识点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策略。根据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的具体情况,营造一种现实而有吸引力的学习背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使其在教师的引导下,用观察+操作等手段进行学习,获得体验,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在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让学生的情感引起共鸣,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二、联系经典案例,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从数学史挖掘资源来拓宽学生的视野,通过数学文化的熏陶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有效利用数学史的同时,可以联系古今中外人类对于数学应用的共同点,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既来源于生活,又可以应用于生活,从而感受到数学的博大精深和人类的文化与智慧,让数学文化滋养学生的心田,让数学文化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不竭动力和源泉。以《11~20各数的认识》为例,可以利用“古人计数的方法”情境导入,古人用10颗小石子换1块大石头的方法简便计数;然后联系现在,老师奖励小朋友小粘贴,都会每10个小粘贴会换1个大粘贴。这样的兑换方式和古人计数的方式不谋而合,原因是什么?联系古与今生活中的两件事情,让学生生动、直观感受到“10个一就是1个十”的方便之处。其实,数学文化包含的范围很广泛且大部分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应关注对学生应用数学的指导,增强数学文化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知识的魅力,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

  三、引导理性思考,多角度利用数学文化浸润学生

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看似简单,其实也会有令学生值得深思的问题、着迷的历史、五彩缤纷的方方面面。以《6和7》一课为例,在比大小环节,学生会想到利用之前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在计数器拨珠时,6添上1是7,因此7比6大;在直尺上7在6的后面,因此7比6大;利用点子图一一对应后,发现7个点比6个点多,因此7比6大。这样一个简单的小问题,学生进入数学文化中,自己会有许多想法,会产生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自主把握住不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理性思考后抓住了数学学习的精髓,会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可以给学生提升这就是数学文化中的转化思想运用。认识了6和7的过程中,还可以给学生介绍了中国古代的算筹以及古罗马数字,让学生感受到不管什么样的数字都是由前一个数字添上1得到的;无论时代怎样变迁,数学都一直在追求简单美;也让学生意识到创新会推动人类的进步。除此之外,6和7不仅可以表示数量和第几,还可以代表音符,由不同音符排列组合能组成一首首动人的乐曲;有韵律的儿歌里也有6和7……这样简单的两个数字不再抽象孤立,在其他学科中也可以找到数学,事物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推开数学这扇门,可以通向语文、音乐、科学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相信在数学文化多角度的浸润中,学生定会发现数学拥有耀眼的魅力。

  四、引入趣味游戏,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低年级学生自控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其他事物的影响,可能导致错过课堂教学重点,进而影响学习质量。针对该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入趣味游戏,提高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帮助学生消化和理解数学理论及应用,实现数学文化的高效渗透。在《10以内加减法练习课》中,10以内的加减法的口算是学生后期学习其他计算的重要基础,因此一定要熟练掌握。形式单一的枯燥练习很快会让学生失去兴趣,而且对计算的掌握效果不佳。用一个扑克游戏就可以激发学生练习口算的积极性,一副扑克牌中只留下1~10共40张牌,同位两人同时各摸一张牌,如果两张牌之和小于10就算加法;如果两张牌之和大于10就算减法,这样既可以练习加减法还可以练习凑十法;除此之外,还可以将这个游戏反过来,按照这样的游戏规则,如果答案得到的是5可能摸到的会是哪两张牌?这样又可以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好玩的数学游戏中,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数学真好玩。在数学教学中,有许许多多这种好玩又神奇的小游戏,教师应深入挖掘数学文化的游戏资源,精心设计课堂内容,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高效完成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五、关注学生疑问,激发学生探究数学兴趣

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学会创新是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问和质疑,引导学会提出值得研究并且有深度的高质量问题。在《连加连减》中,学生提出在其他书中见过“1+2+3+4+5+6+7+8+9”这样的算式,还是不是连加?怎样做?借这个问题,引导全班学生讨论,找出解决这个长连加算式的简便方法——“凑十法”,从而深度理解连加算式可以若干个数相加,在计算时不一定非要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可以任意结合实现简便运算;最后给学生展示大数学家“高斯”在小学四年级解决的“1+2+3+……+98+99+100”的经典问题时用到了和大家一样的方法,带领学生走进这位鼎鼎有名的大数学家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通过这样一个小问题,引导学生不断地思考、交流,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提出问题是数学知识应用的前提,也是理解数学文化的基础。在积极探索和合作的过程中,学生逐渐理解数学学习是一种充满探索的活动,是基于他们对生活和生活经验的常识而有意或无意地运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创造数学知识。同时,通过引导和启发学生提问,能够激发学生数学精神,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和创新精神,感受数学世界,发挥良好的文化教育作用。

数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数学教育应该能够起到对学生产生思想文化的熏陶作用,让小学数学课堂充满文化的底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联系经典案例,积极引导学生理性思考,适时引入趣味游戏,努力建立数学文化课堂,并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疑问,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兴趣,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让知识的学习伴随着丰富的数学思考,让方法的渗透伴随着理性精神的培育,这才是真正具有文化意蕴的数学课堂。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