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竹篾“编”出幸福生活

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的勐卡村 (新华网 刘东 摄)

掩映在竹林里的勐卡村 (新华网 刘东 摄)

新华网昆明12月18日电(刘东 刘馨蔚 丁凝)在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有这样一个傣族村落,掩映在翠绿的竹林中,村民们住的是竹楼,用的是各式竹器,他们爱竹、用竹,擅长竹篾工艺,并世代相传。

贺英一家三代 (新华网 刘东 摄)

贺英和父亲他马很弄一起编竹篾 (新华网 刘东 摄)

这个村落是勐卡村,村民贺英一家三代人(父亲他马很弄、儿子俸正明)都是竹篾技艺传承人,他们与竹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大概一年可以挣1~2万元。”贺英说。

贺英一家的竹篾产品(新华网 刘东 摄)

贺英正在把竹篾装上拖拉机去贩卖(新华网 丁凝 摄)

今年43岁的贺英编竹篾已有20多个年头了,平时除了下地干活、碾米等,贺英都会在家和父亲他马很弄一起编竹篾,儿子俸正明平时除了拉货以外,也会回来一起编竹篾。

贺英的家人正在给做好的竹篾上漆 (新华网 丁凝 摄)

贺英父亲正在编竹篾(新华网 丁凝 摄)

“17、18岁我们帮老人找材料,18、19岁我们就开始编了,那时候我们编一个才是2元、2.5元左右。”贺英告诉记者,到了现在,竹篾的价格根据材料和大小、手艺的不同在几十至几百元之间浮动。

儿子俸正明把砍好的竹子运回家(新华网 刘东 摄)

贺英正在手工制作竹条(新华网 丁凝 摄)

小时候贺英家里困难,为了贴补家用,贺英决定和父亲他马很弄学习编织竹篾。刚开始卖的时候,很少有人买,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更喜欢手工制品,于是爱买的人多了起来。

贺英利用工具将竹条厚度统一(新华网 刘东 摄)

贺英一家制作的竹篾一部分是自己拿去卖、一部分是商家上门收购,其他的都是客户定做。

贺英和父亲一起教自己的儿子俸正明编竹篾(新华网 刘东 摄)

为了保证竹篾的原材料充足,贺英一家每年都会种下一些竹子,并在10月~12月虫子较少的时候,多带回一些竹子。

家人将制作好的竹篾清洗(新华网 刘东 摄)

回家后,贺英会把竹子做成大小和厚度相对一致的竹条,存放在客厅生火做饭的火堆上方熏烤,以备使用。

将清洗晒干后的竹篾上漆(新华网 丁凝 摄)

“我只要进城,都会把竹桌、竹篮等带去城里销售,我希望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傣族的手艺。”儿子俸正明说。

上漆完成后的竹篾正在晒干(新华网 刘东 摄)

不只是贺英,对于勐卡村许多做了半辈子竹篾的村民来说,他们已经放不下竹篾了,他们想要一直做下去。(完)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