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民兴陇,历史在证明

编者按:2019年8月下旬,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并发表重要讲话。数月来,甘肃牢记嘱托、砥砺前行,扎扎实实推进脱贫攻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蒸蒸日上。

“山是和尚头,沟里无水流,十年有九旱,岁岁人发愁。”这一形象的戏说背后,藏着残酷现实下太多生活的艰辛。

沿着上山的柏油路,左一拐、右一拐,目所能及处,多是黄褐色的山、沟、峁,以及残缺的塬。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大坪村,年近耄耋的马政老汉,不会忘记50多年前的那个春天。圪梁梁上的榆树刚一生芽,就被人捋光,甚至连树皮也被剥走了。晒干后,放在石磨上推,磨出了面,人们就迫不及待地往嘴里塞。“那年头,全村没一个胖子,人人脸上是菜色。”马政说,老年人临终前最大的愿望,就是能顶饱吃顿洋芋,“很多人就是没吃上。”

定西是个苦地方,苦到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清光绪四年,陕甘总督左宗棠率大军平定新疆叛乱途经甘肃,曾向好友胡雪岩致函称,“陇省苦瘠甲于天下”。1972年,周恩来总理来定西视察,了解到群众的贫苦生活后,难过得落下眼泪。1982年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官员考察定西后认为,“在这样一个极度贫瘠的地方,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墚峁纵横、沟壑交错,直愣愣的陡坡地,跑水、跑肥、跑土。“种了一坡、收了一车、打了一斗、煮了一锅”,吃了上顿没下顿,过了今天愁明天。“日子苦焦的啊……”说到难心处,马政老人哽咽无语,只是一把一把地抹眼泪。

历史悠久的定西,有着马家窑文化的大量遗存。走进当地博物馆,先民的古陶上,那精美的图纹,历经千年,向后人讲述着水草丰美的往事。翻开史籍,《史记》写到,秦汉时这里“畜牧为天下饶”;《资治通鉴》记载,唐前期这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

历史可以证明,陇原儿女“勤于稼穑”。“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定西人改土造田,把过去跑水、跑肥、跑土的“三跑田”,修的平平整整。唤醒了沉睡的大地,大坪村粮食满仓、洋芋满窖。“如今的大坪,早都已脱贫,人均纯收入将近8000元。”冬日的暖阳下,青岚山乡党委书记高强自豪地说。

国家扶贫,省里攻坚。党的十八大以来,群众经济宽裕了,手头有钱了,贫穷的村落,再无赤贫的人。对农民而言,一辈子两件大事,造一座新房、给儿子娶媳妇。这些,定西人都体面地进行着。近年来,不是这一家开始盖新房,就是另一家办喜事做酒席。村里人坐满院子,喝烧酒、唱秦腔,无比欢喜。更让他们更高兴的是,终于喝上了甘甜的自来水。

水润陇原换新颜。水是洮河水,流来却不易。半个世纪前,囿于技术条件、经济实力等多重原因,引洮工程以失败告终。陇中无水,注定贫瘠。千禧年后,引洮工程再上马。201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引洮工程时嘱托道,要把这项惠及甘肃几百万人民群众的圆梦工程、民生工程切实搞好。共产党人办的,都是群众盼的。2014年底,历时8年的艰苦施工,活水流定西,沧浪的洮河,让老百姓用上了“致富水”。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代代相传的重要使命。”甘肃扛起政治责任,从严从实抓好“两不愁三保障”,集中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据介绍,2019年,甘肃将减少贫困人口93.5人。

富民兴陇,历史在证明。推开新时代的大门,陇原儿女必将让“苦瘠甲于天下”成为历史,让全面小康在甘肃成为现实。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甘肃频道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