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它由燕王朱棣发明,后经老济南德王府流传出来的“秘密”

文|月上西楼您若慕名而来,游玩泉城济南时,除了欣赏泉水甲天下的“湖光山色”,莫忘品尝一下济南特产的“二怪”——泉城二怪。《喝茶,拉呱,吃嘛?》今天给您说说,“茶汤不是茶,甜沫也不甜”的老济南的“二怪”之一,甜沫。“错把田沫作沫甜,只因当初历颠连;阅尽人世沧桑味,苦辣之后总是甜。

相传它由燕王朱棣发明,后经老济南德王府流传出来的“秘密”

文|月上西楼

您若慕名而来,游玩泉城济南时,除了欣赏泉水甲天下的“湖光山色”,莫忘品尝一下济南特产的“二怪”——泉城二怪。

《喝茶,拉呱,吃嘛?》今天给您说说,“茶汤不是茶,甜沫也不甜”的老济南的“二怪”之一,甜沫。

“错把田沫作沫甜,只因当初历颠连;阅尽人世沧桑味,苦辣之后总是甜。”从此这种带咸味的粥便叫“甜沫”了。

据说明朝初年,戎马出身,刚刚登基称帝朱棣,迁都北京之后,设光禄寺为礼仪祭拜之地,为了祈福江山社稷而发明了一种美食,茶汤。其实茶汤很简单,就是用秫米面(高梁米面)、糜子面用开水就行,然后加上青红丝,加上白糖等佐料就能食用,其味香甜可口!

过去,在老劝业场一带就有经营“龙嘴大铜壶”茶汤的,且是儿时记忆中的美味!

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茶汤必须有专业的师傅冲调才能更加好喝,不会成为一个疙瘩,也是十分考验人技术的工作。茶汤不仅有驱寒温补,还有消食健胃的功效。很多老济南人都喜欢在早晨喝上一碗茶汤,胃里顿时就觉得暖暖的,很舒服。

早年间,济南人的喝头儿,主要就是粘粥,为老济南的一种民间“美食”。

济南人吃饭的时候,总要有点儿“喝头儿”,这顿饭才能吃得顺畅。否则,总觉得胃里不怎么舒服。实在没喝头儿,也要倒上碗白开水,咕嘟咕嘟喝下去,谓之“灌灌缝儿”。

济南人把粘粥的“粥”读成轻声的“箸”音,许多上了岁数的济南人至今还是叫“粘箸”。就像长清、泰安一带的人们把粘粥叫作“糊都”一样,都是一种相沿成习的口语。

喝粘粥也有优劣之分,好一些的用小米面,次之用玉米面,再次便是用高粱面了。

用大米、小米熬成的粥,不在粘粥之列,济南人叫作“大米稀饭”或“小米稀饭”;如果掺上绿豆,则叫作“大米绿豆稀饭”或“小米绿豆稀饭”,和粘粥是两个概念。

做粘粥的时候,济南人不说“熬”,也不说“煮”,而是说“打”。例如,有老爷们下班回家,进门后放下自行车,一看饭桌上没有喝头儿(饭汤),便对媳妇说:“哎,我说当家的,劳累一天忒干得慌,打点儿粘粥,解解饥困。”

后来研究了一下,济南人用的这个“打”字,还是更为传神。做粘粥的时候,锅里放水煮开,把小米面或是玉米面放入碗中,加上凉水,用筷子或勺子搅匀,可以谓之“打”;倒入锅中以后,依然要用勺子搅匀,又可以谓之“打”;或有条件的还可以再向锅里,荷包俩鸡子(鸡蛋),金黄金黄的,喝着杠赛来!由此可见,许多民间的口头语言,确实生动。

济南人把小米面叫作“米糁儿”。用米糁儿做的粘粥,有一股清香,随着热气飘散出来。倘若有大鱼大肉垫底儿,再喝上一碗米糁儿粘粥,确实非常舒服。但贫穷人家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哪里敢奢求这种享受。因此,虽然米糁儿粘粥的清香尚在,但人们只是当成了一种“灌缝儿”的喝头儿,仅此而已。

传说甜沫是起源于豫北地区豆沫,后流传至山东济南特色传统名点,大众粥类美食,泉城二怪之一。

甜沫是一种以小米面为主熬煮的咸粥,济南人又俗称之为“五香甜沫”。在济南的众多小吃中,甜沫是最具特色的“招牌”名优小吃。

相传明朝(永乐十九年),朱棣迁都北京之后,设光禄寺为礼仪祭拜之地,为了祈福江山社稷,光禄寺研制了一个以稷(小米)为基底的粥,命名为茶汤。在祭祀拜天之时,赐文武百官各一碗,敬畏上天。

在1457年(明代天顺元年),德王是英宗次子,为关切次子,英宗命光禄寺将此膳食技艺传到济南德王府,德王府与秦府私交甚好,将茶汤技艺传至秦府,秦府将其改善为山东茶汤。并又在茶汤的基础上,运用府上的膳食文化,在小米面里加入姜与胡椒,演化出了香辣的小米粥,并称之为甜沫。周围邻居都听说秦府有两样很怪的食物,有个茶汤但不是茶,有个甜沫但不甜。于是,“泉城二怪”开始流传开来。

过去许多贫穷人家的孩子,肚子里常年没油水,有时“空劳”“淡靠”得慌,便在粘粥里做些文章,常常往里面倒点儿酱油。大人见状,不等孩子们动手,便拿过见了底的香油瓶子,控了又控,好不容易才能控进去几滴香油。实在控不出来,便用小勺挖一点儿炼好的大油,放进孩子们的碗里。孩子们一面舔着嘴唇儿,一面用筷子搅,一碗粘粥很快就澥了。孩子们转动着碗,左一口、右一口,恨不得一口气喝下去才解馋。

曾记得,小时候家里生活条件所限,等大人们上班,家里无可炊之物时,便在橱柜的干粮袋里找块自家蒸好的老面馍馍,掰成小块放在大碗里,加点酱油,有条件的再滴几滴香油,随后加些开水泡泡,便可饱餐一顿!也别说,回想那时吃着可真香!

有时,为了让孩子们能稍微解解馋,大人们在做粘粥的时候,有时加上菠菜,再放点儿盐,做成咸粘粥。富裕人家也做这种喝头儿,但只是为了换换口味儿,有时还要加上粉条儿、豆腐丝儿、花生米之类的东西。这不叫粘粥,而是叫甜沫儿了。

《喝茶,拉呱,吃嘛?》再给您说一个明朝的传说。

明末清初,战乱连年,大批难民纷纷拥入济南,有一家田姓小粥铺,经常舍粥赈济,灾民互相传告,来粥铺乞粥救命者增多。粥铺难满众求,便在粥内加入大量的菜叶和调料。灾民每当端碗盛粥前,见煮粥的大锅内泛着白沫,便亲切地称之为“田沫”,就是田老板赈舍的粥。时有一外地来济赶考的落难书生,也来此求得此粥,食之甜美无比,心想“甜沫”果不虚传。后来书生考取功名做了官后,又专程来济再喝甜沫时,已无昔日感觉,问其因,老板答称实是“田沫”,田姓之粥的意思。官员恍悟,当初只听音而未辨字迹之误所致,于是题写“甜沫”匾额,并吟诗一首:“错把田沫作沫甜,只因当初历颠连;阅尽人世沧桑味,苦辣之后总是甜。”从此这种带咸味的粥便叫“甜沫”了。看来,只有亲临其境,喝上这种美味的咸粥,才能感到甜沫一名的来历吧!

据说,三年困难时期,粮食相当匮乏,米糁儿、玉米面都难得一见,就是高粱面粘粥,也是清汤寡水,人们只能喝个“水饱”。那时候,好多人都因此而得了一种疾病,叫作“水肿”。看起来“胖乎乎”的,其实是喝稀粘粥喝的,皮下组织里面积满了水。

文革初期,粮食依然限量供应,许多人家都不够吃。那时提倡“过革命化的春节”,就是“吃忆苦饭”。随着粮食的日趋紧张,不少人家在冬天常常喝地瓜咸粘粥。把麦茬地瓜切成块儿,放些青菜叶,如果有条件,再放上一把豇豆。既能当喝头儿,也能当饭吃。

后来生活好了,喝头儿也多了,光是这汤那汤,就有不少名堂,至于粥类,名目更是繁多。

至于居家过日子,现在的许多济南人依然经常要打点儿粘粥当喝头儿。只是有些年轻人都不叫“粘粥”了,而是把稀饭都包括在内统统说成“粥”,似乎非这样说而不能超凡脱俗。不知道这是不是语言的进步。

记忆中,那时候的泉城路,并不比现在逊色,那是相当有“看头”,真是“五味俱全”连通宵便利店都有。

曾在济南开埠后,处于时尚前沿的泉城路,因为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沿途的建筑风格也在逐渐变化,有传统中式建筑,有中西合璧建筑,还有西洋风格建筑,仅仅看建筑本身,就可以看到济南开放的历史。

曾经活跃在泉城路上的老商铺。泉城路西头有个温泉池澡堂,那时候过年才能去那里泡个澡,可真而利!早上去吃雷家粥铺的早点,油条甜沫特别棒。珍珠泉理发店,师傅手艺也好,服务态度也好。还有德兴斋酱肉店,做的酱肉特别好吃。

那时的泉城路,从东头到西头,一共有180多家店铺。其中不乏瑞蚨祥之类的“大牌”,还有各种各样的小商铺。

就说这曾有名的老字号雷家粥铺,清真店铺,主营五香甜沫,也有油条,烧饼,小咸菜什么的,有很多上了岁数的济南人都还记得。曾经,这家的甜沫儿。老城里,路南宽大的店面,一年四季从早到晚,老灶头大锅里,小伙计使劲舞动着大汤勺,给门前排长队等待的老粥客们,一勺勺把热气腾腾,浓香扑鼻的甜沫倒进一个个陶罐和搪瓷缸子里。

老济南故事多《喝茶,拉呱,吃嘛?》其实这泉水人家见怪不怪地道的五香甜沫,是最适合“大众口味”舌尖上的美食。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