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暖气的古人如何过冬?细数古代过冬“神器”

近日,新一轮冷空气袭来,骤降的气温打得人措手不及,“冷”这个字成了热议话题。现代人可以身穿羽绒服,使用暖气来抵御寒冬,生活水平较低的古人难道是靠“一身正气”过冬?

古人的“羽绒服”:

安乐公主的百鸟毛裙,既时尚还变色

提及羽绒服,会让人联想到这可能是近代生活水平提高的产物。其实,原始版“羽绒服”在古代便已有端倪。

要问历史中谁将“羽绒服”玩得最遛,那一定是唐代安乐公主。

安乐公主的“羽绒服”百鸟裙不是将羽绒填充进布料,而是用羽毛制成披挂在外面。最出众的在于,这件百鸟裙不仅珍稀,而且放到今天也颇为时尚瞩目。

服饰史学家、江苏理工学院人文学院客座教授黄强告诉记者:“安乐公主的百鸟裙能在不同的光线下,折射出不同的颜色。”

《新唐书》便记载该女裙的奇特之处:“正视为一色,旁视为一色,日中为一色,影中为一色,而百鸟之状皆见。”

这么时尚的“网红”服装一经推出,便受到百官百姓的疯狂追逐,山林中的奇禽异兽皆都“扫地无遗”。

作为时尚风向标的《红楼梦》,它贡献了诸多古代服饰品类,其中亦出现了“鹤氅”的身影。

那么,它也是一种以羽毛为主材料的御寒服饰吗?

黄强告诉记者:“《红楼梦》 第49回中描述薛宝钗穿一件莲青斗纹锦上添花鹤氅,这里的鹤氅已经不是羽毛制作了,只是借用鹤氅之名。”

据了解,鹤氅又是以鹤的羽毛及其他鸟毛捻织成的贵重裘衣, 因其有仙风道骨的风尚,受到晋时士人的推崇。及至宋代的鹤氅并不是裘皮服饰,面料是布、麻等普通材料,他们之所以将宽大的服饰称之为鹤氅,取鹤的高洁,仙道临风之意。

“《红楼梦》中出现的大衣“雀金裘”、“凫靥裘”分别以孔雀毛与水鸭毛制成,也可以算作‘羽绒服’。”黄强说道。

古代热门冬季配饰:

明代百官入朝赐暖耳,妇女流行戴抹额

唐代“带货女王”安乐公主掀起一阵制作百鸟裙的风潮,时光流淌至明代,冬季保暖又有什么流行趋势呢?

冬季冷空气袭来,众明代女子不做美丽“冻”人,纷纷拿出抹额置于额头。抹额是妇女包于头额,束在额前的巾饰,一般多以刺绣或珠玉装饰。

明代是抹额的盛行时期,女子额间常系有这种饰物。

黄强说道:“抹额有几种功能,第一是装饰头部,民间常在喜庆时候使用红色的抹额。第二是做等级的区别,例如宋代普遍使用不同颜色的布帛作为内侍身份的标识。”

女子冬季所用的抹额,通常以绒等材料为主体,并用绸缎纳以丝绵,表面以刺绣装饰。如果是一名“土豪”,她的抹额上还会缀珠翠宝玉,两端各装金属搭扣,佩戴时勒于额,并在脑后绾结。

例如清代《红楼梦》中所提及的“头上戴着鬏髻,貂鼠卧兔儿”中的“卧兔儿”便是抹额中的一种。

女子有着过冬配饰,难道男子就没有吗?

男子在冬天也不会光着脑袋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从五代至宋朝,男子出门便会头戴风帽,御寒且抵御风沙侵袭。

到了明代,如果你是文武百官中的一员,每年冬季十一月福利来了,你将会收到官方慰问的一只暖耳。

沈从文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提到明代官员的暖耳大多由狐狸皮制作,并且和现代人所用的暖耳相似。

低能耗“宅男”椅:

李渔设计暖椅,既可熏香还可当轿子

身处冬季,除了裹上厚实的服装外,最惬意的莫过于“宅”于家中享受暖气熏人的惬意。

《世说新语》记载,为抵御寒冷,西晋首富石崇便“以椒为泥涂室”。清代戏剧家李渔摇摇头,其实大可不必那么折腾。

颇有创新性的李渔发明了“宅男”神器——暖椅。在《闲情偶寄》中,李渔便细致地记录了自己这项发明。

李渔声称暖椅能把周身全部容纳进去,暖椅前后各有一扇门,两边安有木板,臀部下面和脚下都装有栅栏。用栅栏是为了让火气进来,用木板则是让暖气完全保留下来,前后安门是为了前面进人后面进火。

作为一名文人,李渔将文艺青年的标配笔砚、书本安置得妥妥当当,他在暖椅上设置了一个扶手匣,人在暖椅中坐好后,可以将这个扶手匣放在前面代替几案,用来盛放笔砚。暖椅抽屉也是由木板制成,下面铺上薄砖,四周镶上铜壁,可将木炭放进去,整个暖椅便十分温暖,甚至还可以焚香,熏染得浑身香气四溢。别具匠心的设计,却有着超低能耗,从早到晚只需四块小木炭。

为了声明自己并不是贪图安逸,李渔还透露了暖椅的其他功能,在扶手的木板上挖去巴掌大的一片,放上一块很薄的端砚替代并用生漆黏上,便可不用在冬天呵冻砚台。暖椅除了可以坐躺外,甚至可以成为轿子的替代品,出游访友时只需要用木杠将暖椅抬着,在上面加个顶子,便可前往。(殷静)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