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养老丰富中国老年人精神世界

心理咨询师刘艳平在老年大学授课。(受访者供图)

新华社长沙12月20日电(记者刘芳洲)老年大学课程结束前一周,72岁的吴月娥认真地手写了满满四页总结,她将作为“学生代表”之一,在结课仪式上发言。

吴月娥是长沙市老干部大学的“资深学员”,从汉语拼音、手工制作,到中医保健、二胡演奏,她已经做了十几年的“学生”。

以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养老,是一种体现当代人文关怀的养老方式。不管是在老年大学中实现再教育,还是通过社区文化活动丰富老年生活,都成了众多老年人的选择。

吴月娥课上整理笔记、课下参与活动、课间还向老师咨询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学习认真的她,心中最大的遗憾是“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

“我虽然辍学早,但是一直爱好文学。”退休前的吴月娥曾是一名纺织工人,虽然条件艰苦,但她在工作的间隙坚持阅读,最爱的是《隋唐演义》和《基督山伯爵》。

退休后,吴月娥通过老年大学圆了年轻时的“求学梦”,她给自己的退休生活打了80分。“老年人的观念要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我做得还不够好。”吴月娥希望通过学习充实自我,为子女做个好榜样。

有着同样期待的还有57岁的尹渐霖。她正在与几位朋友一起,勾勒一副“完美祖父母”的图像。

5年前,尹渐霖从工作了几十年的企业退休,一时无法适应。“人一旦不工作了,失落感就来了。”一年多的时间里,尹渐霖只能在家里做做家务,她觉得自己失去了自我价值。

长沙市老干部大学的声乐课堂。(长沙市老干部大学供图)

2015年,尹渐霖开始学习民族舞和心理健康。通过参加心理健康课,尹渐霖接受了自我的角色转换,学会了把控自己的情绪。

“原来我把照顾家庭当作自己的全部责任,现在我学会了关照自己。”尹渐霖说,每当自己背起书包准备去“上学”,走在路上都会觉得自信满满。

“老年人有自己的心理需求,也需要倾诉的空间和对象。”心理咨询师刘艳平说,老人们可以通过心理学相关课程,学习体会每一位家庭成员的心理感受,也可以发现自己的内在需求,调整心态和情绪。

通过在老年大学上课、参加社区活动等方式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充实闲暇时间,提升晚年生活质量,已成为中国老年人文化养老的“大趋势”。

中国老年大学协会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底,中国共有各级各类老年大学和老年学校6.2万所,在校学员800多万人,参加远程学习的学员500多万人,已基本形成省、市、县、乡办学网络。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期印发了《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提出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环境。构建家庭支持体系,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形成老年人、家庭、社会、政府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尹渐霖与她的伙伴们描绘了不同的“完美祖父母”。有人说,“完美祖父母”应该有文化、脾气好。也有人说,“完美”还不能少了外形上的体面大方。尹渐霖说:“有完美的爷爷奶奶,更要努力做一个更好的自己。”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