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自比江左谢安,是否自卖自夸?

东晋名相谢安,在中国历史上是鼎鼎大名的风流人物。在淝水之战中,谢安作为东晋一方的总指挥,以八万兵力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

谢安以宽宏镇定的气度为人敬佩,他曾经与友人泛舟大海,风浪大起,众人惊慌失色,谢安却坦然自若。在淝水之战中,谢安始终沉着镇静,不因战争得失而过于激动,对于稳定当时建康的人心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晋书 >谢安传】谢玄等人已大败苻坚,喜信送到谢安手里,谢安正与客人下围棋,看罢信便丢在床上,全无喜色,下棋如故。客人询问,才慢慢答道:“小儿辈已打败敌寇。”下完棋回内室,内心抑制不住激动,过门槛时猛地折断了屐齿。除了军政上的巨大成就,

谢安多才多艺,他曾从王羲之学行书,书法非常出色,尤以行书为妙品。

谢安书法

历代名人给予谢安极高的评价,元代文学家顾瑛称赞谢安为“江左风流第一人”,代表了文人雅客的普遍心声。

谢安在历代文人心目享有崇高的地位,后世却有两人自比谢安。

其一就是诗仙李白,他极为崇拜谢安,一生以谢安自期、自比,多次吟咏谢安,提到谢安的诗作有三十多首,把谢安视作知己。

不过,本文要讨论的并非李白,而是名气不能与诗仙相提并论的王俭。王俭是何许人,敢以谢安自比?对他短暂而辉煌的人生有所了解后,会发现用博学多才、雄才大略来形容王俭并不为过,或许和谢安有少许差距,但相去无几,“虽不中亦不远矣”。

下面从政治、文学和目录学三个方面来逐一分析。

王俭是与谢安齐名的王导的五世孙,他从小就因为好学而闻名,南朝宋明帝知道后,把阳羡公主许配给王俭,拜为驸马都尉。王俭看出萧道成杰出卓异,就自荐跟随萧道成。萧道成被任命为太尉后,把王俭提拔为右长史。之后王俭积极活动,使得萧道成被授予太傅之职。

齐高帝萧道成

王俭少年时便有做宰相的抱负,也表现出了与之相符的才能。当萧道成举行禅位大典时,仪式主要由王俭来筹备,所有礼仪诏书,都出王俭之手,褚渊只写了禅诏文,还让王俭参与修改。

王俭年少有为,在28岁就被任命为右仆射,掌管吏部。虽然南齐存在时间不长,只有24年;人口不多,约1700万,但年纪轻轻,凭借才能得掌高位,仍然是了不起的成就。

除了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王俭还敢于直言进谏,他经常上书劝谏皇帝要俭朴,不要大兴土木。

南齐书:列传·卷二十三】臣闻德者身之基,俭者德之舆。

萧道成打算建造宣扬门,后又想要改建国都的城墙,都听从了王俭的建议而停止。从事实上来看,王俭的建议体恤民力,而且出于公心,不是为了谋取个人的虚名。

因此萧道成用诗经里的“维岳降神,生甫及申”来称赞王俭,由此也可看出他对王俭不同寻常的礼遇。

“维岳降神,生甫及申”出自《诗经·大雅·嵩高》,这首诗是尹吉甫赠给在王室为卿士而又出为方伯的申伯的。其旨意是歌颂申伯辅佐周室、镇抚南方侯国的功劳。作者在诗里是要努力把申伯塑造成“资兼文武,望重屏藩,论德则柔惠堪嘉,论功则蕃宣足式”的盖世英雄,

在文学方面,王俭同样成绩斐然。

王俭是著名文学家,他秉承优良的家族文化传统,在宋末齐初学术、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王俭的著作手迹,很受时人看重。他少年时撰写《古今丧服集记》和文集,都在世间传播。

宋文帝

在学术领域,王俭是官学的领袖。按《南史·宋文帝纪》记述,宋文帝尚儒雅,元嘉十六年诏命立学,“江左风俗,于斯为美,后言政化,称元嘉焉”。举凡个人的学术选择大都有仕途立身的考虑,这会影响到东晋以来玄学传家的琅邪王氏之学术,王俭出生于元嘉之末,较诸其叔父王僧虔,他更加转向儒家经学,时势的作用不可忽视。《南齐书·王遗之传》说:“升明末,右仆射王俭重儒术。”又《南齐书·陆澄传》有永明初陆澄和王俭论学的记录,可见王俭经学修养十分深湛。((南齐书·百官志》说:“永明三年,立学,尚书令王俭领祭酒。”既有学术造诣,又是朝廷功臣,王俭当之无愧地执学界之牛耳。《南齐书》列传第二十:“史臣曰:……永明纂袭,克隆均校,王俭为辅,长于经礼,朝廷仰其风,胃子观其则,由是家寻孔教,人诵儒书,执卷欣欣,此焉弥盛。”由于王俭的倡导,使得儒学在永明年间得以重振。

根据南齐书记载,王俭擅长礼学,对朝仪也非常精通,每次大讨论,他引证先儒言论,没有人能比得过。王俭经常对人说:“江左风流宰相,惟有谢安。”言下之意自己就像是谢安那样的风流宰相,也没有人对此提出异议。

在讨论时旁征博引,无人能比;宾客满席,学者满院;发饰风度,朝野效仿,这几点王俭与谢安特别相像。

对王俭的风采现在难以想象,但在古代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唐代李瀚所著的《蒙求》中就引了王俭的典故:“王俭坠车,褚渊落水。”见于谢超宗传的记录。能在教育儿童的蒙学中出现,可见王俭的名气。

【《南齐书》卷三十六】司徒褚渊送湘州刺史王僧虔,阁道坏,坠水。仆射王俭尝牛惊,跣下车。超宗抚掌笑戏曰“落水三公,堕车仆射”前后言诮,稍布朝野。

此外,在《南史·张融传》也记载了关于王俭的轶事。

南齐初年,张融请假回乡,去大官王俭处辞别。王俭站在原地没有上前迎接,仅是举手向他致意,于是张融也停步举手,模仿战国时人颜歜对齐宣王的高傲姿态招呼王说:“颜歜说,‘齐宣王您过来’。”王俭听了,只得快步向前迎接。张融于是说:“使张融不趋附权贵,又让您有尊重士人之名,难道不好吗?”

由此可以想见王俭的地位与风度,虽然比不上谢安面对百万敌军的谈笑自若,也别有风范。

除了政治和文学上的成就,王俭在目录学上也很有造诣,他的《七志》是这一时期最有成就、最有影响的私家目录巨著之一。

王俭在目录事业上的贡献主要是他主持撰成《宋元徽元年四部书目》和《七志》。

《宋元徽元年四部书目》按四部分类编次,共收书2020帙,15074卷。

从东晋渡江到《七志》完成约有170年的时间,在这170年中,渡江以前的书籍日就散亡,新的著作大量产生。更兼刘裕从北朝得来的4000余卷文化典籍中,有的是江南所没有的旧籍,有的是北朝人士的新著。在这样的大变革中,极需要有一部新的全国综合性目录来集中著录这些现实书籍,并反映它们的内容。王俭的《七志》正好完成了这一任务,所以在王俭以后的四、五百年中,对于南齐以前的文化典籍来说,《七志》是最有参考使用价值的一部书目,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七志》在中国目录学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开私人编撰书目之先河。第二,继承《七略》优秀传统,开创了“传录体”的书目体例。第三,著录前代书目未收之书及道书籍与附录部分,扩大了书目的著录范围。第四,对魏晋以来相沿成习的书目分类体系进行变更,使之更符合当时官私藏书的实际情况。

纵观王俭在政治和文学方面的成就,以及他在目录学上的成果,可以看出他不但是名臣、文学家,对文化的保存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陈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总结说:“王俭以熟练自晋以来江东之朝章国故,著名当时。其丧服记本为少时所撰,久已流行于世,故掌故学乃南朝一时风尚也。仲宝卒年为永明七年,王肃北奔之岁为北魏太和十七年,即南齐永明十一年,在俭卒以后,是肃必经受其宗贤之流风遗著所薰习,遂能抱持南朝之利器,遇北主之新知”。陈先生认为“盖俭之所撰集乃南朝前期制度之总和,既经王肃输入北朝,·蔚成太和文治之盛”

王俭因病去世,年仅三十八岁,如果不是这么年轻便已离世,他未来的成就与谢安比肩也是有可能的。即便如此,王俭在学术的贡献也得到了承认。这样一个博学多才、风度翩翩的政治家,确实有几分谢安的风采。

因而如果说六朝时期的“学术文化与大族盛门常不可分离”,那么以上事实说明,宋齐之际学术、文学的发展也是和琅邪王氏的核心人物王俭的功绩分不开的。

〈参考〉

1,论王俭与萧子良集团的对峙对齐梁文学发展之影响

2,略论宋齐之际琅邪王俭之学术成就

3,王俭图书目录学成就述论

4,王俭《七志》——私撰目录的开端

5,南朝目录学家王俭及其《今书七志》略论

6,晋书

7,南齐书

〈完〉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