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朱文建:青龙场的半截街

朱文建(成都)

成都北门青龙场原来有一条半截街。本是一条整街,从青龙场东往下,过正街十字路口,是一条不长的西街。1950年代初修成渝铁路,青龙场和市区被隔开了。为两边来往方便,修了一条下穿铁路的人行隧道。隧道呈南北向,北面出来就是青龙场。青龙场地势较高,隧道地势低,就挖出一条几米宽的通道以供人们过往。这条通道将青龙场的这条西街拦腰切断,成了半截街。

半截街显得掉腰,就像一条蜈蚣,头和整个身子在东边,尾巴落在了西边,冷清清地躺在那里。周边是一大片水田,从东边街口下石梯穿过通道上石梯,就走进了半截街。半截街上住家不多,平时难得有人来往,显得冷冷清清,只有在赶场的时候街上才活过来。我们有时去火车站荷花池,从通道石梯上来,就穿半截街而过,沿铁路线走去。

虽说只有半截街,却是青龙场重要的篾器树木市场。青龙场遍地都是竹林盘,竹产丰富,竹制家具相当普遍,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编几样竹器。一到赶场天,街两边就摆满了各种篾货,大到晾晒粮食的晒席箩筐,两个人使用的抬筛,小到家户人家用的洗锅刷把,筲箕簸箕,竹制的甑子竹椅子等。

冷天每家人必备的土取暖器烘笼,大大小小的型号在这里都可以买得到。烘笼是用竹子编成的圆形竹篮,里面放一个以之相匹配的土瓦钵,瓦钵里装上燃过的硬扎青冈木炭等物,上面再压上草灰保温,就可以烤火了,要火大就用竹棍子拨一下。火要完了,就把死灰弄出来,加上新木炭。

烘笼大的直径有一尺多,够几个人烤火;小的真称得上小巧玲珑,走哪去袖在长衫里方便得很,还可以拿到床上烤火,算是一个掌中火炉。不过这也有一定危险,一不小心就惹火烧身,把铺盖烧出个大洞。这还算是幸运的,不幸的是把房子引燃,人也受了伤。

成都的冬天说冷又不似北方那种酷冷,说不冷又阴冷阴冷,年轻人还无所谓,鼻涕流起多长都绷得起。烤烘笼一般是老人、女人和小娃娃的专利。有的人家甚至准备四五个烘笼,有客人来了,就提个烘笼过来,一边热情地说,烤起热和点。

冬天没事,有些人还拿胡豆、黄豆等,一边烤火一边煨吃的。把豆子丢进烘笼里,片刻时间,听得“嗤”一声轻响,烘笼里腾起一股烟灰,豆子就烤熟了。用竹签夹出来把灰一抹,丢进嘴里吃,又烫又香又化渣,颇有一番趣味。

半截街卖木材的地方是一块小空地,就几根树子架在一边,或横躺在地上。卖主操起双手等买主上门,或是蹲在地上叭叶子烟,面前吐一大滩烟锅巴口水。卖的都是俗称为杉杆条的木材,树子不大,细长细长,有的打了树皮,有的连树皮都没打,以此充大树。

一阵热闹去,中午散场,半截街又回归于宁静冷清。1990年代修起青龙场立交桥,半截街就不复存在了,成为青龙场最早拆迁的地方。那地方修起了新居民区沙河新居,与之相邻的高楼是北回归线。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