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催化剂”:探究“饥荒阴谋”,如何催化了法国大革命?

无论从哪个方面讲,18世纪末期的法国都称得上是一个“动荡”的时代。异常气候频繁侵袭法国,导致农业歉收、饥荒频频。

与此同时,一种“饥荒阴谋”的谣言也甚嚣尘上,认为是某些贵族与商人勾结,蓄意制造饥荒以谋取暴利。这无疑会刺激到那些正在饿肚子的底层民众。

毕竟,伏尔泰曾说过:巴黎人需要的只有“喜剧与面包”。显然,如果有人敢打面包的主意,素有“革命”传统的巴黎人必然会掀起一场风暴。

于是,风暴就真的来了......

饥荒催化的“法国大革命”爆发了

1789年7月14日,当巴黎人攻克“巴士底狱”时,有人在欢呼自由,有人在庆祝胜利,更多人担忧的还是粮食,因为“粮食问题”才是他们揭竿而起的原因。

毫无疑问,粮食及其背后的“饥荒阴谋”,在法国大革命中起着催化剂般的作用。只是当时的人们从未意识到,所谓“饥荒阴谋”有可能是假的...

“饥荒协议”:画作的出版年份大约是1800年左右

粮食供应——“吃力不讨好”

俗语说“民以食为天”,保障民众的粮食供给是历朝历代政府的重要职责,这一点放之古今中外皆为准则。

对近代早期的法国而言,由于其粮食市场化程度低、交通不便等原因,单靠市场行为难以满足粮食的流通与供应。如此法王政府也只能亲力亲为——自掏腰包修建谷仓、购买谷物,并在饥荒时赔本卖给民众,这一般也被称为“国王的谷物”。

这一制度由法王查理九世,在1567年率先示范。后来又有亨利三世、四世和路易十三效仿,至太阳王“路易十四”时建立了“国王谷物总署”,专职负责饥荒时粮食供给。

油画:描绘的是1709年时,亨利·弗朗索瓦·德·阿格索(政治家、司法大臣)拯救饥荒

“国王的谷物”有助于维持稳定,但“赔本买卖”却实在难做,这种“模式”很快就因财政问题变的难以为继,于是不得不求助于商人,并逐渐形成一种“官督商办”的模式。

到18世纪70年代,为了应对愈加严重的“生计问题”,法国财政大臣泰雷又创建了一个集谷物购买、储藏及分配功能于一体的机构——“国家谷物专卖局”。雇佣大商人索兰和杜梅克负责,并允许他们从中提取2%的佣金作为报酬。

不得不说,为了民众吃的问题,法王的政府也算操碎了心,直到1787年巴黎的面包价格一直相对稳定。但这一制度同样也存在弊端,如运作隐秘、效率低下、商人特权等,也就难免会有人猜疑。

猜疑之人——普雷沃

法国人对“国王的谷物”中官商勾结、谋取暴利的猜疑由来已久,但真正将之大加发挥的是一个名叫“普雷沃”的人,其在“饥荒阴谋”的构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普雷沃(Jean Charles Guillaume Le Prévost),1726年出生于法国上诺曼底地区。由于其家乡在18世纪时屡遭饥荒,所以普雷沃对饥荒也就格外的上心。

特别是1768年春夏间的粮荒,鲁昂高等法院在调查时发现“巴黎有一个团伙以供应首都为名,控制了法国的谷物贸易”,这让普雷沃更坚信有“饥荒阴谋”的存在。

1768年7月的一天晚上,普雷沃在一次宴会上无意中发现谷物商人马利塞的一份协议。从中他得到一则重要信息:1765年,法国财政大臣拉韦尔迪与马利塞签署过一份为期12年的协议,规定由后者负责法国政府谷物的保管与更新。

据此,普雷沃认定“确实有一个团伙在法国政府的庇护下垄断了谷物贸易”,而那份协议也他认作是蓄意制造饥荒、谋取暴利的《饥荒协定》。此外,普雷沃还大加发挥,说这种“饥荒协定”自1729年就已经存在了。

事实上,后世考证表明:所谓《饥荒协定》不过是一份谷物贸易的投标书。而普雷沃臆想的“饥荒阴谋”,只是对法国“官商结合”谷物运作模式的误读。

普雷沃,此时他已身在巴士底狱中

对普雷沃而言,他坚信自己抓住了确凿的“证据”,并着手准备一份检举材料,打算向鲁昂高等法院揭发此事。不料巴黎警察“办案”速度更快,凌晨四点将普雷沃从床上拖了起来,关进了巴士底狱。

不过即便深陷囹圄,普雷沃依旧没有停下。在《饥荒协定》的基础上,他“构建”出了一整套关于“饥荒阴谋”的说法,确信财政大臣、警察总监是在上下其手,欺骗国王。

因此他锲而不舍的给国王上书,试图“揭发”这个阴谋。每逢有官员到监狱视察,他也会申诉个不停,到最后人们都觉的他已无药可救,索性一关到底......直到22年后的大革命时期。(据时间计算他入狱应不足21年,但其本人著作自称22年)

在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攻打巴士底狱时,普雷沃并不在狱中,因为他早已被转到贝尔西监狱

神助攻——谷物丰裕说

单单是“饥荒阴谋”一种说法,就足以让法国高层头疼不已,偏偏在此时又出现了“助攻”者。

作为欧洲封建王权的典范,近代早期的法国在实现中央集权的过程中,人们普遍形成了一种观念:法国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能够实现自给自足,即“谷物丰裕”的说法。这一点上连路易十三的宰相黎塞留、路易十四的财政大臣科尔伯也不例外。

在这种观念的加持下,只要粮食上出现点问题,上至贵族精英,下至普通民众都会一致的认为是有人在“捣鬼”。如此,“饥荒阴谋”一说就更容易让人相信。

大规模饥荒没有,小饥荒却不断。图为1775年法国的“面粉战争”

但实际上呢?18世纪时,法国农业生产力低下、耕作模式落后,恶劣天气又隔三差五的侵袭而来,导致农业歉收,粮食产量不容乐观。

于是乎,尽管法国自1709年之后就没有爆发过大规模饥荒,却始终徘徊在“饥荒”边缘。农民所得除去租税、种子外,多数情况下仅够糊口而已。

因此,每当“缺粮”问题出现,民众情绪就会焦躁不安,将一切问题都归罪于国王和政府(这点算是法国中央集权的一个副作用)。在这种背景下,“饥荒阴谋”的传言一旦出现,不仅会有人相信,还会被加工、再造,结果是越传越广。

“饥荒阴谋”如何被认可?

1788年,当法国还未从3年前的干旱中恢复过来之时,恶劣天气再次光顾了法国。7月,冰雹从天而降造成大量农田颗粒无收;12月,罕见的严寒又袭击了整个法国。

在一些列天灾的打击下,法国再度陷入了“饥荒”之中,面包价格飞涨,终于一场革命爆发了。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攻克巴士底狱的全过程被普雷沃尽收眼底,对他而言“自由”的一天终于来到了。

尽管普雷沃并不是在巴士底狱被释放,但作为里边曾经的一员,出狱后的普雷沃还是颇受关注(巴士底狱作为封建王权的象征,其中的犯人在大革命中也被神化)。

1789年9月15日,一篇名为《巴黎——论生计》的文章阐述了“饥荒阴谋”的历史,并将普雷沃推向了大众视野。

借着“法国大革命”的东风,普雷沃在《国家囚犯》一书中痛斥了害自己坐了22年牢的警察专制。同时,他进一步发展了“饥荒阴谋”,用“危害民族”替代了原来“危害君主”的说法。

此外,他还一遍一遍的写信给新立法会议,竭力寻求弥补。而立法会议最终也承认了他为“正义事业”遭受的苦难,并同意向他发放年金,这等于法国的革命政府已初步认可了“饥荒阴谋”。

4年之后的1793年,“饥荒阴谋”中的主角、法王的前财政大臣“拉韦尔迪”因囤积谷物的谣言而被送上法庭。

当被问及《饥荒协定》一事时,尽管拉韦尔迪做了如实的陈述,却丝毫不被理会。普雷沃则作为证人在法庭上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和经历,成为拉韦尔迪的“罪证”。

最终,因“囤积谷物”而受审的拉韦尔迪,却因制造“饥荒阴谋”的罪名被送上了断头台。此后“饥荒阴谋”的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便交织在一起,影响了当时,也影响了后世。

虽然史学界对“饥荒阴谋”至今仍存争议,但不可否认其对法国大革命起到了“催化”的作用,而普雷沃正是“催化剂”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