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行天下

义行天下宋云亮李学信,何其人也?据《夏津县志》民国本续编卷八(人物志)“义行”篇记载:李学信,孙庄人,少贫,佣工于朱官屯宋姓家,宋素封,还有债者,金数页,银四百两,称验甫毕,贼忽至,弃于案,全家逃避。贼去归,意金银亡矣。

李学信,何其人也?

据《夏津县志》民国本续编卷八(人物志)“义行”篇记载:李学信,孙庄人,少贫,佣工于朱官屯宋姓家,宋素封,还有债者,金数页,银四百两,称验甫毕,贼忽至,弃于案,全家逃避。贼去归,意金银亡矣。学信出金于怀,出银于积薪下,不减分毫,主人喜,以近孙庄地三十二亩酬之。秋收时,学信将所获仍归主人,主人力拒,始实受其田。后家渐裕。子荩臣,经商济南,急公好义,为邑人所倚重。孙福堂,善堂克振家声,丁财并茂,人以为种德之报云。

2015年7月26日,被载入《夏津县志》民国本(人物志)“义行篇”的李学信的后人李景元、李洁等人士,驱车转程从济南、德州赶赴夏津县,开始传承“义行”之旅。他们千辛万苦,费尽周折,经亲戚的帮助,终于联系到了县志中记载的朱官屯村宋姓家族的两位后人我和宋本红。

李家后人见到宋家后人之后,真是笑逐颜开,信心十足,真是象亲人一样,尽管两家族的情义已过百年多。因为他们先是了解到,按照传统族谱支系,朱官屯宋氏共分五大支,宋本红属于老三支,我是属于迁到宋楼村的一个支系,属于老四支。他们高兴的是知道我和宋本红均参与过宋氏族谱的续修,我还参加最近一次的县志续修。

他们告诉我俩,由于时代因素,孙庄李氏家族的一些历史遗存和族谱毁于解放和“文化大革命”。后辈们几经采访搜集,整理在世老人们的口头回忆,意在重新整理并延续家族的历史记录,以便世代相传。在众多资料中最为人称道的便是旧县志中的这篇珍贵的文字,据老人们回忆,这个义行故事也曾经是族谱中最为重要的记载。

我们为他们的义举传承所感动,也为我们有仁义善德的先人而骄傲自豪。

我和宋本红找来了道光丁未年十三世宋秀章始修志,至民国三十九年五修续谱及解放后六、七、八次的续谱。我还专门把旧县志校注和译本为李氏后人查询提供帮助。从县志的文字记载表面上看,李学信当年的主人家就在朱官屯这点确信无疑,主人姓宋,也没什么问题,但“宋素封”这三个字难住了我们两家后人。家谱上即没字也没号。无从找寻“宋素封”。李氏后人对历史颇有酷爱。他们认为,在民国之前甚至更早的年代,一般不会在记录性的文字中直呼其名,直接书写或者称谓名字是一件犯忌和不尊重的事情。我们共同认知,“宋素封”三个字极有可能不是人名,是称谓。“宋”即指宋家,“素”字的古意有向来,一定之意;“封”字古意即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者封号。的确,我们宋氏家族自始祖宋友信于明永乐年间自山东日照迁来后,历史上曾出了不少官吏,也出了不少富户。宋本红家至今还保存着清朝皇封的圣旨。

在山东省政府公布的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的名单中,我们的先辈宋氏兄弟墓也名列其中,整个墓葬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是宋全和宋钦的两座墓碑。墓碑碑身高约三米,碑额部分刻有龙形图案,正中刻有大字楷书“圣旨”二字,碑文刻为圣旨的具体内容。其中,宋钦的碑是其子宋汉章于同治元年(1862)年所立;宋全的碑是其两子携四孙于咸丰十年(1860年)所立。宋全之子宋秀章曾官封卫守备,正五品。宋汉章封卫千总正六品,与宋秀章一起统藩运,领运漕粮。汉章之子英藻保举军功官至六品,英藻之子西岳重官至五品。

其实李氏后人所看见的宋氏墓地是现在的后人们复修重立的,墓碑是宋氏后人冒险藏起来,才得以幸存重立。我和宋本红是同班同学,我们上的学堂就是解放后由宋氏祠堂改建的,家庙在文化大革命中拆除。我小时就记忆犹新,我们的祖先墓地宋家林子,面积很大,有好多古松柏树。印象最深的是有两堆大土墓,真象是一座小山丘。还有两座带有大龙雕塑的石碑,石碑带楼子,非常壮观,林子南边紧靠临清通德州的古道沟。那时行人路过宋家林子赶上下雨,都会到石碑楼子下避雨。最惨的是文革初期,破四旧、平坟、拆家庙一浪过一浪。我们的祖先也遭此一劫,大队干部带着民兵把这两座大坟铲平挖开,听大人们说,这两个墓都是四合院墓群,可能是解放前兵荒马乱年代被人盗过墓,但还是挖出好些金银铜器等下葬品。整个墓地的“ 穴桶”墓等比较大的没有一个手下留情的,挖的整个墓地象是一场战争后的惨景。

李氏后人几经周折,打听宋氏年龄大的族人,反复查阅宋氏族谱,对照旧县志记载,他们发现一个有趣的巧合,宋钦所立的碑文中,记录有“宋公,名钦,字荩臣”在李氏族谱记载中,李学信长子,名俊升,字荩臣。而且县志中也明确写着“子荩臣,经商南。”李学信长子的字竟然与宋氏先人宋钦的字相同,李氏后人认为这应该不是简单的巧合,会不会是李学信为了感谢宋家,同时也出于对宋氏优秀先人的敬仰和美好期许,而使用宋家人用过的字,希望自己家的后人向宋氏家族一样,修德行,做学问。这样更能佐证李学信曾经在宋家生活过,至少他知道宋家这位光耀祖宗的先人事迹和名讳。如果一百年前两家人没有这样投桃报李的交集,又怎会有这样惊人的巧合。

无史则无国,无谱则无家,一部县志里的一段义行文字,一本家族和一个墓碑里记载,我们先人的义行德仁经过百年 ,不朽的传统使我们更加坚信,当年李氏先祖李学信因为守信义,在动乱中为主人力保家财,主人宋家先人宽厚仁义,为其置办土地耕种,李家向宋家学习这种优秀的家传,耕续传承,以此为基础,日渐发展,从而在乡间邻里传为佳话。

一个信字,担负起两个家族几辈人的义行义举,我们从一个美好的故事索引中,探索到另一个穿越百年的美好故事,两家人曾经积淀的渊源在今天被后辈们重新链接。一个义字,代代行之不断,义行天下,义行久远。我们宋氏家族的族训:“忠孝传家,诗书继业”和李氏家族的“守信重义”的家传一脉相承。无论时代怎样发展变迁,优秀的传统美德世世代代相传,两家人都有义务和责任去坚守,把祖先给家族和后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发扬光大,世代传承!

作者:宋云亮(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